文化产业视角下的三峡库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路径探究

2015-10-15 13:48谢金男
科技资讯 2015年20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

谢金男

摘 要:以川东竹琴为代表的三峡库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三峡地区在历史上长期发展,最终留下来的能体现三峡库区地域文化鲜明特点的文化瑰宝。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川东竹琴现在正面临着传承断裂的重大危机,亟需进行抢救性保护。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结果,是综合文化、创意、科技、资本、制造等要素的一种新业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经济转化应当形成文化品牌效应,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走上“以文养文,以文兴文”的良性发展道路。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川东竹琴 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7(b)-0000-00

1 导论

1.1研究背景

以川东竹琴为代表的三峡库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三峡地区在历史上长期发展,最终留下来的能体现三峡库区地域文化鲜明特点的文化瑰宝。非遗文化作为一种活态文化,深刻地受到人类社会结构和环境改变的影响。三峡水利工程的建设改变了库区人民曾经拥有的共同生活习俗的社会环境和原有的文化生态,很大程度上动摇了非遗文化生存发展的基础,如果再不及时对三峡库区的非遗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整理、抢救与保护,则这部分地域文化瑰宝必将走向消亡。

国内对川东竹琴的研究中,部分学者对川东竹琴的历史渊源和制作工艺进行了考证,但并没有就川东竹琴的传承发展提出具体的意见。总体而言,国内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概念上,或者部分上升到如何抢救与保护上,而关于其文化经济产业价值的开发和利用的文章为数很少,各地对于开发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还不够重视。

1.2 文化产业

1.2.1 文化产业概念

文化产业一词蜕变于文化工业,最早是法兰克福学派在上世纪40年代提出的。法兰克福学派认为“文化工业”就是将工业的大量标准化生产流程渗透进文化生产当中,将其赋予了批判和否定的意义。

如今,文化已成为现代全球最重要的经济发展主题项目。1997年,英国的文化传媒体育部门建立“创业产业项目”,藉此概念超越文化工业带有的批判性与仅对高雅文化的拥戴。现在通常所定义的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为其提供相关服务,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的产业群。

1.2.2 文化产业特征

(1)产品的精神性。

文化产业的特征首先表现在其产品的精神性,是人类的精神构成了产品的基本内核。尽管文化产业也有一定的物质形态,但物质形式只是一定精神文化内容的载体,精神的内容才是文化产品的本质。因此精神内容的生产始终是文化产业的核心内容和价值源头。

(2)消费的娱乐性。

在消费的形式上,文化产业提供的价值主要是娱乐功能,这也是人们消费文化产品的主要和直接原因。对一般大众的文化消费而言,娱乐价值是文化产品价值的基础,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文化产品的其他价值都是以娱乐价值为基础并通过娱乐价值起作用的。

(3)产业的依附性。

产业的依附性,是指相对于其他产业而言,文化产业对物质生产力水平和政策、制度环境有更大的依赖性和附属性。首先,文化产业的发展高度依赖于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只有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其次,文化产业的发展高度依赖于政策制度环境,这是因为文化产业的精神性和意识形态功能,其发展不可避免地要与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普遍意识形态状况及政治环境发生直接的联系。

2 非遗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我国当代文化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非遗文化的产业发展是以非遗文化为核心和基础,而这种将文化限定在非遗文化范围内的产业发展研究是必要的,也具有可行性。

2.1 非遗文化的产业发展是时代的选择

工业化和现代化在促生文化产业的同时也造成了非遗文化的破坏。如果只是单纯地被动保护,一方面很难阻挡非遗文化在强势文化冲击下的式微势头;另一方面,投入大,产出少,为数众多的非遗文化保护全靠政府投入将难以为继。因此,那些经济潜在价值较好,市场化可能性较高的一些非遗文化项目,应当自我图强,走自我发展的产业化道路。我国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直强调要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步伐,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使文化产业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所以非遗文化的参与发展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选择。

2.2 非遗文化的产业发展是保持非遗文化活力的有效途径

非遗文化要健康而有力的发展,需要巨额资金的支持,而面对数量众多的非遗文化,政府的投入显得杯水车薪,而又常常顾此失彼。而非遗文化的产业发展道路给非遗文化提供了市场和资金,形成了规模经济效应,产生了巨大的利润,为非遗文化自身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应有的润滑作用。不可否认,就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而言,现代产业化运作不见得是最好的选择,但产业化一定是保持非遗文化活力的一个有效的重要途径。

2.3 非遗文化的产业发展能更有效地传播民族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产业化运作与事业运作相比,文化传播的优势十分明显。产业运作容易突破事业运作的时空限制,传播地域更广,速度更快。通过产业运作,文化产品或者当场为消费者消费,或者依附在物质载体上,通过各种商业渠道,迅速流转到消费者手中,其文化传播扩散效应十分明显。

2.4 非遗文化的产业发展能更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追求生活质量的欲望越来越强烈,对文化消费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追求品味、时尚的新消费群体越来越需要高质量的文化消费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产业化可以集精湛的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之长,提供符合时代潮流的文化产品。

3 川东竹琴的文化价值

3.1 历史价值

川东竹琴是三峡地区在历史上长期发展,最终留下来的能体现三峡库区地域文化鲜明特点的文化瑰宝,独具韵味。川东竹琴的唱词多取材于历史与生活,记录着三峡库区历史变迁,是三峡人民生活习惯和社会风俗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具有保存历史记忆、传承历史智慧等积极功能。

3.2 艺术价值

川东竹琴的艺术价值更多地体现在其表演艺术方面。川东竹琴表演时讲究“一打二讲三唱”,强调气息是演唱的原动力,强调表演时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气场。川东竹琴也凭借自身独特的艺术价值而享有“气绝大观”“四川奇葩”等美誉,备受业类人士的推崇。

3.3 人文价值

川东竹琴是承载了三峡文化传衍地区的历史、自然环境、家庭结构、言语模式、社区结构、政治经济体制、宗教及艺术的具体文化事项。依据人类学的观点,文化的功能不是单一的,而是具有丰富的层次性,它在个人、社区、族群、国家、全人类各个层次上都发挥着功能。这些功能虽有重叠,却各不相同,各层次间既具关联性,又具有阶梯差异性。因此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川东竹琴具有维护族群认同、丰富文化多样性等功能,极具人文价值。

4 川东竹琴发展面临的困境

4.1 生存空间变小

市场经济的生存环境要求制定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运作机制,以川东竹琴为代表的传统戏曲在短时间内无法适应而逐渐走向没落。同时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消闲方式逐渐发生改变,消解了原本可以被川东竹琴等传统曲艺占领的市场及原有观众群,使其失去了其生存之根和立足之本。此外,随着生态环境破的坏,川东竹琴制作所需的竹子近乎绝迹。原料的缺失也导致川东竹琴自己的生存空间变小,在建国后的一段时间迅速没落,几近消亡。

4.2 人才匮乏

川东竹琴传承至今,是历代川东竹琴艺人不断继承、创新和发展的结果。川东竹琴要得到传承和发展,人才是关键。但是,目前川东竹琴的人才情况却不容乐观,人才匮乏是川东竹琴面临的一大窘境。另外,川东竹琴表演艺术在具有极大艺术价值的同时同样有着较大的学习难度,川东竹琴多变的指法和丰富的唱腔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且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以川东竹琴为代表传统表演艺术的市场需求量小,经济效益低,致使更多的年轻人甚至部分传统艺人纷纷投身于新型舞台表演之中,有志于投身川东竹琴传统艺术表演的人越来越少,继承人选基数小。

4.3 不完善的表演体系

缺失完善的配乐体系和舞台表演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川东竹琴的舞台表现力,制约了川东竹琴的发展。

川东竹琴发展至今,依旧没能形成一个完整、约定俗成的表演体系,表演带有较浓色彩的自发性与草根性。川东竹琴与京剧相比,艺术价值不亚于京剧的川东竹琴并没有规定的伴奏乐器,而京剧却早已形成以京胡、京二胡、月琴为主的伴奏乐器体系。另外,传统的川东竹琴多在茶楼等群众集中的地方表演,一般不在大型正规剧场演出。如今川东竹琴传统表演场所逐渐流失,以致川东竹琴在建国后的较长时间里都缺少专业演出。即便有川东竹琴的演出,也多带有自发性和草根性,舞台表演体系并没统一。

5 川东竹琴的文化产业化发展路径探究

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结果,是综合文化、创意、科技、资本、制造等要素的一种新业态。要实现川东竹琴表演艺术的文化产业化,就应当形成以政府为推力、以创造力为核心、以文化为元素、以创意为驱动、以科技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载体、以品牌为抓手的融合性产业链,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5.1 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文化行政管理是政府文化行政系统对社会文化事务的组织与管理,包括政府自身文化行政系统的管理和文化行政组织对文化产业行使职能管理两个方面。政府对文化产业管理是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和资源合理配置的内在要求,是国家意识形态完整独立的需要,是促进文化体制改革的需要。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想要合理进行产业化转化,就应当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在万州的“全区体制”下,川东竹琴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其中《赞三峡》等表演参展获广泛好评,并参与万州区城市形象的宣传录制。

5.2 制作文化产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能忽视对技能、技艺中所蕴含着的民族文化价值、思维方式与文化意识等信息的传承,而文化产品将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川东竹琴形制单一简单,缺乏美感,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川东竹琴的发展可将普通的川东竹琴表演艺术品改造成一种文化产品,进行川东竹琴产品的销售使川东竹琴走出川渝,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

潘光正等竹琴传人探索发现PC塑料管制作出的竹琴音色稳定洪亮,穿透力强,成本相对低廉,根据不同材质的PC管可以制作出高音、中音和低音竹琴,解决了川东竹琴原料寻找困难的难题,使川东竹琴能实现大批量制作,为竹琴的市场化销售和运营创造了条件。同时,川东竹琴的主体部分为琴筒,琴筒为空心圆柱体,同笛、箫一样属于管制乐器。川东竹琴相比于笛和箫,其拥有更长、更粗的琴身,可再创造和美化的空间大。而且经试验,相较于笛、箫这类吹奏乐器,作为弹击乐器的川东竹琴即使对琴身进行一定的雕花和镂空,对音色也少有影响。因而川东竹琴进行形制美观,进行文化创意产业生产极具可行性。

5.3 开拓演出市场

随着科技发展,投入单位劳动力的物质产出己然得到很大的提升。通过复制技术,表演团队仅仅一次的演出,就能够大批量制作成音像制品,甚至制成电子格式在互联网上大范围传播。不少有天赋的川东竹琴艺人放弃川东竹琴表演道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川东竹琴如今不景气,市场化程度低,经济收益小才选择的放弃。川东竹琴配乐体系的不成熟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川东竹琴的发展。川东竹琴艺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发现,弹拨乐器是最适合与川东竹琴进行合奏的,其中以琵琶、大阮、中阮、月琴为主体进行配乐,效果最好。完善川东竹琴的表演体系有利于川东竹琴表演艺术的市场化运营与推广。如果能加强川东竹琴表演的市场化程度,解决川东竹琴表演艺术者的收益问题,就更容易吸引更多有天赋的表演艺术家加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5.4 塑造文化品牌

精神经济时代,文化产品内涵与普通物质产品有着本质的不同,品牌成为产品的核心要素之一。精神产品的价值主要取决于产品中的精神内容,以及消费者对精神消费过程中的心理体验。对于文化产品,品牌是一种文化的再现和体验过程。品牌效益对于表演艺术团体更是尤为重要,具有品牌效应的表演艺术作品从一开始就成功了一大半。川东竹琴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营造自己的品牌,确定自身的品牌定位,并通过品牌要素的整合导入品牌形象,发挥品牌效应做行之有效的营销。资本是市场经济最活跃的因素,是文化与市场对接的关键。因此川东竹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转化就应当学会在资本市场游泳,在产业市场淘金。

6 结语

三峡库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承载了三峡文化传衍地区的历史、自然环境、家庭结构、言语模式、社区结构、政治经济体制、宗教及艺术的具体文化事项,具有维护族群认同、丰富文化多样性等功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能忽视对技能、技艺中所蕴含着的民族文化价值、思维方式与文化意识等信息的传承,但不意味着只能一味守旧。三峡库区非遗的文化产业化“活性发展”发展路径应形成以政府为推力、以创造力为核心、以文化为元素、以创意为驱动、以科技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载体、以品牌为抓手的融合性产业链发展路径,以期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 李向民,王晨,成乔明著.文化产业管理概论[M].山西:书海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

[2] 刘魁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N].人民政协报,2012-10-08.

[3] 海日.浅谈川东竹琴表演艺术的传承[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172-173.

[4] 刘志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人类学透视[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

39(5):36-42.

[5] 王文章,陈飞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国家发展战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7(2):81-89.

[6] 李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运作的可能性[J].贵州民族研究,2008(2):68-73.

[9] 董素云.三峡库区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初探[J].四川戏剧,2010(3):58-61.

[10]王元.文化产业视角下民族文化遗产的活化保护与发展——基于海南黎族地区的探讨[J].文化产业,2013(6):11-15.

[11]耿劲同.文化产业融资:从文化企业到文化产业供应链[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3(2):64-69.

[12] 王艺霖.我国民族声乐的继承与发展初探——以四川清音为例[D].中央民族大学,2007.

[13] 李琦靓.从文化产业的视角看中国表演艺术产业化的困境与出路[D].厦门大学,2014.

[14] 张克宪,吴卡亚主编.四川竹琴(重庆)曲谱选[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2.

[15] 王文章主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刍议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保护
唐山皮影在新媒体网络中的传播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推动沈阳市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对文化产业创新模式的分析:以传媒类文化产业为例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