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军政、政要们的往来书信

2015-10-16 02:44赵广青
收藏·拍卖 2015年8期
关键词:信札政要民国

赵广青

在庆祝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特别整理出政要、军政手迹信札作为文章的开篇。这些政要、军政信札主要是以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胜利之后的信札为主。这些军政、政要包括蒋介石、宋美龄、蒋经国、蒋纬国、孙科、陈果夫、陈立夫等中国近现代历史名人信札手迹。这些军政、政要信札所涉内容相当广泛,有的论述为政要略,国家大计;有的叙述个人思想,人世际遇;有的指点江山,托物言志;有的则是针砭时弊,纵论时势,林林总总,无所不包。许多信札和重要的历史事件有着重要的联系,有的信札承载着一段重要的历史故事,甚至是重要机密。

如蒋介石于民国三十年致陈果夫机密第(甲)第4699号:(见图1)

“陈主任果夫同志:党政军中央各机关人事机构之人事,应设法由钟叙部、铨叙厅以及第三处会商统一管制。具体方案及实施步骤,总侠中央各部会人事管理先上轨道,并限一个月内拟定呈报。中正,七月廿四日。”

民国三十一年蒋介石致陈果夫的信札:

“陈主任果夫同志,登记手册第二号寄还,补记为盼。中正,四日。”

蒋介石致高应笃朱记机密第(甲)第8086号:(见图2)

“由陈果夫部长转,请汤子恩、杨一峰、高应笃、王公度明日往见列茂恩总司令,中正。”

这封密函是蒋介石迁都重庆时写给高应笃的机密,密件中提到了几个关键人,至于“由陈果夫部长转”道出陈果夫当时在陪都重庆时任教育部长重要职位,也说明陈与蒋之间的重要关系。这些信札中除了政务机密的事情之外,还有些关于文艺方面的探讨。如蒋纬国致朱高宁的信札:(见图3)

“西宁上校我的朋友如晤,拜读大作《将军令》一文,至深景仰意为盛篆。纬国平凡的细微往事,透过台端生花之妙笔,与精心之架构,竞栩然爆出了生命。令人读之不忍释卷。而文中的主人却因此升格……耑此布谢,敬颂文棋。弟蒋纬国敬启。”

这通信件主要是蒋纬国对朱西宁的<将军令》给予很高的评价并表示谦虚,在文中凡是写道“纬国”二字,都要与正文的字号缩小一些。蒋纬国致朱高正的另一通信札中也谈到关于文艺方面的事情:

“高正五弟,九月廿三日大札敬悉,《‘记取历史,开创现代中华读‘中国可以说不》有感一篇,已经收到,《中国可以说不》一书,如果被评为‘充斥情绪的宣浅,说理不足。诚如弟台所云,由于,该书作者毫不保留地陈述当代中国青年对鸦片战争以来的帝国主义的愤慨与厌恶,而该书成为华人世界跃登为非文学类畅销书的榜首,毋宁是一个值得注视的社会文化……耑此并祝,道履绥和。蒋纬国敬上。”

这篇文章是蒋纬国对该书的意见,也反映了当时的历史事件,也算是重要的历史资料了。蒋经国与蒋纬国的信札内容则不同,更多的是涉及政务方面的问题,在书法风格上也偏向严谨,这也符合他的政治身份。因为蒋经国的书信多是工整路的楷书,在此不 作出详细释文说明。

在民国政要中另一位比较重要的人物是梁寒操(见图4)。梁寒操(1898-1975),原名翰藻,号君默、均默,广东省高要县新桥道悦村人。国民革命军成都中央军校中将政治总教官,后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宣传部部长。与梁寒操往来的信件中大多是文人,所谈及的内容也大多是和诗词相关的。这种现象也许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下,传统文人尺牍逐渐式微,现代文人方面以各种方式对其表现出执著的尺牍情结。在梁寒操的往来书信中,多数是怀揣着传统文人的理念,如易大德、文叠山、骆香林、佘雪曼等多以呈诗稿的方式向梁寒操请教,梁也以诗稿的方式回赠。他们另一方面又顺势将代之而起的书信与文学联姻,促成了传统尺牍的现代转型,文学书信焕然新,书信文学成为新宠。

除此之外,在民国的政要当中举足轻重的人物是梅嶙高。梅嶙高(1906-1997),字雪岩,安徽枞阳人,从1929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教育学系到1952年,只在国名党担任要职。1957年后历任国立政治大学、国立台湾大学、国立中央大学、私立中国文化大学等兼任教授。1986年从台湾回大陆定居,后任武汉大学政治系兼职教授、湖北省第六届政协委员等职,并加入民革组织。1992年回安徽枞阳定居。在他的一生中,从政要到教授,从大陆到台湾,从台湾到大陆,从国民党到民革。一生几经周折,与他来往的信函,也覆盖了各个领域。政要如蒋介石、蒋纬国、孙科、陈立夫、陈果夫等,文人学者如竺可桢、冯友兰等重要信札。

蒋介石致梅嶙高的大多数是宴席请柬,这些请柬中也有蒋介石和宋美龄起请梅嶙高的,内容简单明了(见图6)。蒋纬国致梅嶙高的信札主要是谈论梅嶙高的本著作:(见图5)

“嶙高吾兄免鉴,蒙以尊著《中国政府》一册见赠,内容充实,立论正确,使读者对我国政治变迁演进获一明确概念。是一部极佳的教材,是一部极佳的参政读物。阅读之余,使弟对自己的政制与现在的政府增多了新的认识。”

可见蒋纬国对梅嶙高的《中国政府》一书评价之高,并谦虚地学习书中的政治概念。另外梁寒操致梅嶙高的信札中也对《中国政府》这本书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又对《人事行政》 一书进行评述:(见图7)

“嶙高志兄次长勖鉴承赐,大著《人事行政》二册拜领……梁寒操。”

而在学中冯友兰、竺可桢致梅嶙高的信札中大多是谈论学术等方面的问题(见图8、图9)。总而言之,这些民国军政、政要信札是见证历史的重要文献资料,和学习艺术的重要材料。

名人信札在拍卖场高价落槌成为近年的拍卖市场热点之一,名人信札在拍场上异军突起,不得不令人想到“家书抵万金”之说。下面以蒋介石信札为例。

至于民国信札缘何受到如此的追捧,除了存世量少的原因以外,是因为它的文化含量高、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但通过分析后认为,后两者综合起来其实是一个原因,那就是民国信札让买家有比较深的认同感。信札在收藏方面的特点是集史料、文献、文学、书法、文物等多方面于一身,故而模仿较难,赝品较少,也是最考验收藏者知识水平的门类之一。而民国离我们最近的历史,也是现代人最能读懂的,并且其中的内容与现今社会联系最为紧密。随着中国国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同能力也会越来越强。相信,最鲜活的中国文字载体——名人信札将越来越受到市场的关注,受到市场追捧的也将不只是民国信札一类。endprint

猜你喜欢
信札政要民国
黄宾虹《致昂青信札》
图看天下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致卫东先生(信札)
近现代名人信札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治国理政要把握“四个全面”
我们误判了中国——西方政要智囊重构对华认知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
午社“四声之争”与民国词体观的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