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门神和对联

2015-10-16 00:18吴继金
党史纵览 2015年11期
关键词:门神年画春联

吴继金

“门神门神骑红马,贴在门上守住家;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这是一首流传久远的民谣。这民谣中提到的“门神”就是年画的一种!

每逢新春佳节,人们都喜欢买些鲜艳悦目的年画,贴在门上或室内,增添新春佳节的祥和气氛。作为一种中国特有的绘画样式,年画因为喜庆吉祥的寓意和一年一换的民间习俗而在民间广为流传。

门神作为年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被中国人视为驱邪避秽的护佑者。春节贴春联、贴门神是中国人过年的传统风俗之一,在我国由来已久。据《风俗通义》记述,在先秦两汉年节宗教信仰就有祀门之习俗。

抗战期间,年画这种民俗实用性美术在艺术家的改造下逐渐转变成教育和动员大众、打击日本侵略者的宣传工具。千百年来“门神”多为钟馗、秦琼和尉迟敬德,或是“神荼﹑郁垒”二神。当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国抗日军人无疑成了中国老百姓眼中的打鬼门神,这门神就变成了新的抗日门神,古代的武将就变成了抗日的英雄人物。

在抗战时期的重庆,家家户户的“门神”:左边那张画的是武装有力的中国士兵﹐手执匕首﹐正刺向脚下踏的日本小鬼﹐右边那张画着英姿飒爽的美军飞行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在“恭贺新禧”的下面有这样一段有趣的注解﹕旧时的门神已经疲倦地睡着了﹐日本鬼子的恐怖侵入了千百万中国人的家﹐旧门神已经挡不住了。这个新的青年战士﹐这个美国战斗机驾驶员……他的精神就会保住你们全家老小的平安。

作为中国四大木版年画之一的河北省武强年画,一直誉满民间。七七事变后,日军侵华,烧杀抢掠,使武强年画遭到了灭顶之灾。但是,富有爱国激情的武强年画艺人,积极投身到抗日洪流中去,利用年画宣传抗日。他们创作的我国现存发现年代最早的“抗战门神”画,采用了传统年画的套印方法,形式上也沿用了传统题材门神画的结构方法。“民兵抗日门神”是当时较为常见的一幅门神画,画面上一位身材魁梧、浓眉大眼的民兵跃马扬刀,双目炯炯有神,似在怒视日军,观之令人精神振奋,这已成为当年轰动一时的年俗时令艺术品。“抗战门神”画的创作与流传,光大了民兵形象,把严肃的革命主题与传统门神画的娱乐性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把革命化、民族化、大众化融为一体,以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画面,生动地反映了边区军民如火如荼的对敌斗争,堪称武强年画中的瑰宝。

在此期间,晋察冀边区、延安“鲁艺”的革命艺术家和北平、天津等地的进步画家,也以武强年画的形式,创作了大批反映时代精神的革命新年画。例如,1938年,著名画家阎素来到武强,向民间艺人学习,他就曾经借用武强年画套印方法制作了抗战门神画。随后,他又用年画大红大绿、吉祥喜庆的特点,创作了《抗日光荣》《立功喜报》等佳作。当时,许多地方的乡村政权带领群众敲锣打鼓,将这些年画作为新年礼物,赠送给军烈属,进行节日慰问,鼓舞抗日军民的战斗士气。

在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抗战年画是十分普遍的。江丰、彦涵、古元、沃渣、力群、罗工柳等一大批革命艺术家,深入火热的革命斗争中去,创作了许多反映时代生活的新门神画。在利用、改革旧形式上,晋察冀边区美术工作者的成绩十分显著。如西北战地服务团的美术家们把群众家家春节贴的门神的画面加以改革,刻印成色彩艳丽的英武的八路军和民兵形象,远胜过原来秦叔宝和尉迟恭的模样,更不用说那面目丑怪凶恶的左神荼右郁垒了。这些“新门神”画在除夕前一经推出,大受欢迎。李公朴在当时所写的《华北敌后——晋察冀》中记载:“每个村庄里,你也可以看见每家门上贴着的门神已不是秦叔宝、尉迟恭,而是标有‘加紧站岗放哨,‘捉拿汉奸敌探字样,手持红缨枪和亮闪闪的大刀的自卫队队员的英姿。过去由天津运送来的什么《麒麟送子》《老鼠娶妻》一类的年画已代之为《妻子送郎上战场,母亲叫儿打东洋》《抬伤兵,送茶饭》《开展民主运动,选举好村长》一类的抗日年画。这都是晋察冀边区美术工作的成绩。”

著名木刻家彦涵除创作了向敌伪军队策反的新年画《身在曹营心在汉》外,还创作了《保卫家乡》《军民合作,抗战胜利》《团结胜利》,以及将八路军和民兵置换为门神形象的新门画。例如,《军民合作,抗战胜利》就是新门画中的成功之作,早期很多门画多套用旧门神骑马拿刀的姿态,而这对门画吸收了门神中的对称、装饰(如鞍鞯袴包的美化)等手法,又对旧格式有所突破,生动地画出了八路军和民兵的英雄气概,宣传了抗战必胜的信念。

著名木刻家赖少其,精心搜集全国各地“门神”年画,潜心钻研,经反复琢磨,借鉴《状元游坊》门神形式,于1938年底创作了轰动一时的《抗战门神》:画的上方为雄姿英发的武装战士,骑着壮实的战马,表示着胜利凯旋;旁边是沉甸甸的谷穗,象征着五谷丰登;下方则是一群披红挂绿的孩童,举着《庆祝抗战胜利》横额和彩旗,点燃鞭炮,洋溢着胜利的喜悦气氛。此画色彩绚丽,形象鲜明,鼓舞斗志。翌年春节,桂林西南行营政治部三组特将其印制1万份,群众争相张贴,也引起桂林美术界的高度重视。《抗战门神》切合了当时抗战主题,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欢迎,营造出“人人抗战、匹夫有责”的氛围。赖少其当时谈到这幅门神画时说:“如果以为门神的形式稚拙有味,才来改良它,这是不够的,我以为意义还在于打破千百年来封建的传统。这一次的抗战,正面固然是反帝的,而同时还带有反封建的意味。中国的封建势力,一天不铲除,抗战的胜利和建国的大业会受到阻碍。不过,在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封建势力就自然要被铲除的。所以,我们这次的改良门神,是应该认为一方面在扫除封建的毒质,一方面是在加强抗战的实力。”

芦芒是新四军中少有的十分活跃的版画家兼诗人,除了创作新四军抗日阵亡烈士纪念塔这座雕塑和大量的木刻版画外,他还创作了不少抗战门神画。芦芒创作的一对新门神,图上刻有“联苏联共,扶助工农;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等字,左右两图呈对称形式,各画一武装整齐战士,下有一儿童手提圆纱灯,灯上分别写着“团结”“抗战”字样,这是一幅反映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佳作。这对门神由新四军政治部印制,受到了广大军民的欢迎。

在“门神”两边贴春联也是中国人过年的传统风俗之一。春联是由桃符演变而来的,相传厉鬼怕桃木,古时以桃木二片悬于门上以避邪。桃木片上画上神荼和郁垒二神,后来有人在桃符上写字。据说五代时,蜀国君主孟昶在桃符上书写:“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春联的开始。春联多写一些吉利、喜庆之类的内容。

到了抗战时期,春联的内容也写出了时代的心声,都表达了抗战到底的决心和信心。每逢春节,有不少充满抗日内容的对联出现。

例如,有一副春联是这样写的:上联:万家一心保障国家独立;下联:百折不回争取民族平等。横批:抗战到底。

再如,西北战地服务团木刻家刻印的《保卫春耕》门神画,上画农民夫妇扛锄头,握红缨枪,另有战士保卫春耕,两边春联是:“男种田,女放哨,努力开荒”“我扶犁,你入伍,保卫春耕”。在河北平山县,到处可以看到“军民合作保家乡,赶走日军享太平”的春联。阜平县农村贴的春联大都是“驱逐日寇,最后胜利”,横额上写着“中华万岁”。

在山西沁县,土地庙门上也被贴上红对联:“土地也抗战,早已上前线”。

此外,当时流行的春联内容还有:“打倒小日本,复兴大中国”“年年难过年年过,处处无家处处家”“上下同心抗战到底,军民一致团结向前”“地不论东西同心救国,人无分老幼合力驱倭”“抗日锄奸,抗战必胜;迎春接福,建国必成”“精诚团结,打死日寇;英勇抗战,保护人民”“送旧岁反对挑拨内战,迎新春坚持全国团结”“荷锄头多生产克服困难,掮枪杆上前线打倒日寇”“除旧岁保卫国家旧山河,过新年创造华夏新中国”“群策群力抗战到底,一心一德争取胜利”。

一些著名的人士也加入到写抗战春联的行列。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等,为激励百姓的爱国热情,撰写抗战春联,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印制后,派童子军沿街分发赠给市民。冯玉祥将军的春联是“众志成城,群策群力”,于右任院长春联的内容为“百战山河壮,在国岁月新”“以全民力量,获万世太平”。

这些抗战春联表达着抗战必胜的信心,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宣誓着与日伪军斗争到底的决心,激励和鼓舞着全国军民抗日的斗志。

(责任编辑:胡北)

猜你喜欢
门神年画春联
贴春联
你家春联贴对了吗?
门神想吃立夏饭
清代宫廷门神述略
新年快乐
门神年画展
羊年画羊缪印堂
缪印堂的“年画”
牛年画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