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暴力现象的根源及应对措施

2015-10-17 21:30马雪娟
人间 2015年16期
关键词:网民暴力舆论

摘要:近些年,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网络舆论暴力”事件已发生多起,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本文旨在通过对当前充斥的网络暴力现象的透析,分析网络暴力现象的特征,找寻现象背后的原因,并提出相应遏制网络暴力现象的措施,以对促进网络的健康发展有所裨益。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6-0019-01

一、网络暴力事件回顾

“网络暴力”现象畅行于中文互联网,最先进入公众视野的当属2006年2月的“高跟鞋虐猫事件”,主人公虐猫的行为引起网民公愤,在网络追缉令的强大攻势下,她丢掉了工作,付出了代价.最初,人们还为网络时代舆论力量的强大欣喜不已。随后,网上追缉令越来越频繁,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私密,甚至涉及到私人情感(如“铜须门”和“姜岩”事件),歪曲真相造成冤假错案(如“史上最毒后妈”),网络声讨从正义的道德审判转变成对公民人权的践踏

在这些事件中,当事人的真实身份、生活细节等个人隐私被公布于众,当事人承受的精神压力从虚拟的网络转移到现实生活,生活秩序被打破,身心受到严重伤害,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信息法中心主任张新宝指出,在互联网上侮辱、诽谤他人或揭露、宣扬他人隐私的行为,侵害了受害人的名誉权或隐私权,应依法承担民事责任,严重者还可能构成侮辱、诽谤等刑事犯罪。

对此,某学者认为,“网民的反应是有正义感的人所应该表达出来的态度,证明了‘社会道德与良知的底线仍在’。”“提出所谓‘网络通缉’等过激手段的毕竟是少数,各种声音(包括那些非理性的声音)的爆发、各种舆论场的出现,在互联网这个‘多中心’的传播时代是正常的现象,都为事件最终真相大白做出了贡献。”谢新洲认为,中国现有的1.62亿网民的主流是好的,同时,难免有些人在有些时候出现言语偏激,甚至反应过度的现象,这是不同人在不同情况下的反应。然而,没有人否认“网络舆论暴力”现象的客观存在。尽管大多数网民的出发点是为了弘扬正义、惩奸罚恶,但其表达方式和所采取的实际行动是否理性值得探讨。

二、网络暴力现象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网络舆论暴力”让人于现实的秩序之外,树立起了对网络暴力的依赖心理,对尚待完善的法治精神与文明存在颠覆的危险,一旦被别有用心者利用,将变成实现个人非法目的的工具。此外,由于网上80%的声音往往只由20%的人发出,一些非理性的言论、判断容易对他人形成误导,“网络舆论暴力”对言论自由的滥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他人“获取信息自由权”。网络暴力现象之所以泛滥地充斥网络这种新兴媒体中,是由于许多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一)匿名特性利于情绪发泄。

对于那些在现实生活中积累了心理压力又无处宣泄的人来说,网络提供了一个绝佳的释放出口。由于网络隐匿特性、开放特性以及出于“法不责众”的心理,网民在网络上的行为更容易放纵和过激,以发泄在现实生活积累的情绪和怨气。网民一开始有某种偏向,通过交流使得倾向性得到加强、扩大,形成“群体极化”,最终可能形成极端的观点和行为。

(二)盲目跟风折射理性缺失。

不少网民在网络舆论中盲目跟风,反映出一些网民的从众心理,缺乏理性,缺乏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同时,有学者认为,“网络上的任何道德都只不过是现实社会中的道德在网络中的折射”。“网络舆论暴力”现象反映出我国社会在转型过程中遇到了道德真空乃至需要道德重建的问题。

(三)网站故意炒作推波助澜。

某些商业网站职业道德的缺失也是形成“网络舆论暴力”的原因之一。一些网站为积聚人气,增加浏览量,故意炒作网络事件,煽动网民投入。8月1日,国内各大网站负责人参加的“杜绝虚假新闻,增强社会责任”的座谈会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加强互联网行业自律,加强诚信建设已成当务之急。

三、遏制网络暴力现象的措施

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持续四年为全球第一,这无疑对网络安全的监制构成了巨大的挑战。如何有效减少网络暴力事件的发生并阻断网络暴力向现实暴力发展,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网民自律,强化“网络把关人”意识。

网络是公众行使话语权的宝贵平台,需要广大网民的共同呵护。“网络舆论暴力”的消除,关键在于广大网民要提高自身素养,不能逾越法律的底线,侵犯他人权利。网民发表评论应当理性、公正、客观、谨慎,做到不发布、不轻信、不传播没有正式消息来源的网络传言和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帖子。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文明上网自律公约》提出,“提倡互相尊重,摒弃造谣诽谤,促进网络和谐共处”;“提倡诚实守信,摒弃弄虚作假,促进网络安全可信”,广大网民要自觉践行,促进绿色网络建设,做成熟、理性、负责的网民。

(二)构建互联网法治体系。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等一系列互联网管理法律法规为清理网络上不良现象提供了法律依据。但专家认为,我国互联网法制建设总体上还不适应互联网普及进程。据张新宝教授介绍,正在起草的侵权责任法对互联网上的侵权问题会做出更详细、更完善的规定。我国有关部门也在探讨制定个人数据保护法。健全法治规则,依法治网是规范网络行为的根本保障。

总之,网络暴力时常发生,任何焦点话题都有可能引发一场网络的狂风暴雨,我们无法预料下一场风暴将起于何时,但只要在公民自身约束及政府法令的共同作用下,“网络暴力”最终会烟消云散。

作者简介:马雪娟(1990.06-),女,汉族,内蒙古赤峰市,硕士学历,西安外国语大学,翻译与翻译研究。

猜你喜欢
网民暴力舆论
反性别暴力
第二章 暴力原则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两公婆之间的暴力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民心理与风险沟通
西方舆论观的历史沿革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
暴力和痛苦
有感“网民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