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在你身边”
——市人大代表邹凌参与“8·12”特大事故救援见闻

2015-10-18 02:16
天津人大 2015年8期
关键词:蓝盾泰达救灾

本刊记者 康 华

“我就在你身边”
——市人大代表邹凌参与“8·12”特大事故救援见闻

本刊记者 康 华

邹凌(左一)与救援团队志愿者在巡夜。摄影/康华

8月12日子夜,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爆炸,震碎了人们的心。

邹凌次日一早得到消息,第一时间组织救援团队进入了爆炸区域,不顾大火熊熊,不顾浓烟滚滚,以最快的速度,尽最大的努力,组织人员撤离,运送伤员就医,救助受灾群众。

救灾援助,对邹凌和他的团队来说,这不是第一次,甚至可以说经验丰富。2008年汶川大地震,他组建了由企业党员骨干和复转军人组成的救援队,带着救灾物资,冒着余震频发的危险,投身到抗震救灾中。无论是青海玉树、甘肃舟曲,还是四川雅安、云南鲁甸,重大灾情发生后,都能看到他和救援团队忙碌的身影。

这次他的家乡发生重大灾难,用他的话讲,“我责无旁贷!”

当记者第二次联系邹凌,要求采访时,他同意了,而之前的拒绝则是出于为记者安全考虑。

17日,事故发生后的第六天,记者来到了位于大港的天津泰达蓝盾集团总部。

食堂里的安稳

当接到爆炸点三公里内小区人员必须撤离的要求后,邹凌把愿意来大港的几十位群众安排在公司附近,为他们提供免费住宿;在公司食堂为他们提供可口的饭菜。不愿意来的,依然为他们在滨海新区安全区域提供免费住宿。

泰达蓝盾集团副总贺炯,也是救援团队的骨干力量。他告诉记者,刚刚转移过来一位膝盖受伤的群众和她的家人,公司志愿者紧急从泰达医院协调过来一部轮椅,方便她移动。

用餐时间还没到,群众还在宾馆休息,公司已经派车去接他们。食堂里都是忙碌的公司志愿者。取餐口,一块红红的牌子上写着“塘沽客人之家”,旁边的桌子上已经摆好了刚刚洗好切好的西瓜、哈密瓜和桃子。后厨正在炒着菜,一旁的锅里已经炖好了排骨。

受灾群众在泰达蓝盾集团食堂用餐。摄影/康华

这里感受不到灾情的紧急,记者只觉得温馨如同寻常日子里的安稳。

这时,贺炯告诉记者,客人们来了。正说着,大家已经进来了,很多家庭带着小朋友。那位膝盖受伤的赵女士被志愿者推着进来,膝盖上贴着纱布,腿不能弯曲,只能坐在轮椅上。在她的脸上已经看不到惊慌和不安。她告诉记者,她家就在受灾最重的万科海港城,自己和爱人都受了伤,所幸不是很严重,有了志愿者的精心安排,这两天心里安稳多了。就是两岁多的女儿还是情绪不稳,不让家人看电视,不许家人开窗开门。

记者见到这位小朋友,非常漂亮可爱,可是大大的眼睛里透着惊恐和不安。家人和志愿者簇拥着,逗她说说笑笑。

志愿者忙碌着把饭菜和水果端给客人们,尤其是小朋友,受到了志愿者的精心呵护,大家井然有序地用餐。

这时,有市领导和市工商联负责人来泰达蓝盾安置点慰问受灾群众,还带来了心理康复专家组,他们也都是志愿者,为受灾群众特别是孩子们进行心理疏导。

饭后,在父母的陪伴下,十几位小朋友和心理康复志愿者一起做游戏,画图,疏导内心的情绪。看着小朋友们渐渐绽放的笑颜,记者由衷地感到,不幸中的万幸,是有这些爱心与力量,在积极地行动,默默地奉献,尽最大可能平复灾难带来的重创。

不让一个人露宿街头

记者到下午两点多,一直没有见到邹凌。

贺炯说,“邹总在救灾时执意要深入到离爆炸点非常近的位置查看灾情,并且在后来的救灾中一直不停地安排各项工作,指导救援。防护口罩时戴时不戴,结果导致口腔出血、严重咳嗽,现在北京就医,同时也安排一下北京公司的事情,一会儿就会过来。邹总不让提这件事,怕影响大家情绪。”

“那其他人呢?”记者问。“我们都还好,有些志愿者皮肤有些痒,我们都通知了志愿者要如何处置,这几天也都好了。前几天就是困,因为大家白天忙着救援,晚上邹总还带着我们巡夜,每天都要到半夜一两点,他的要求是不让一位受灾群众露宿街头。”

据贺炯介绍,13日一早7点多,救援队就到达开发区第二小学安置点了解情况。当时现场非常混乱。不远处的爆炸点还是大火熊熊、浓烟滚滚。泰达蓝盾的救援志愿者马上投入运送伤员的工作中,从万科金域蓝湾、万通国际新城、启航家园、万科海港城送到泰达医院和东江医院,同时帮助群众迅速撤离。快到中午的时候,把矿泉水、食物、口罩等救援物资送到开发区第二小学门口、泰达医院、东江医院和千百汇商场后面的药店门口,并在以上四个地点设置泰达蓝盾安置点。接下来就是安排住宿,发现一批安置一批,第一天通宵在现场巡夜,因为常会发现无家可归的受灾群众。14日,也就是救灾第二天,依然是这些工作,晚上买了汉堡,带着水,慰问救灾间隙的消防官兵和武警战士,以及执勤人员和一些公司的留守职工。15日,救灾第三天,中午接到撤离通知。几天里,公司出动中巴3辆,轿车20多辆,还有很多志愿者开着自己的私家车。每天都会巡夜到半夜一两点。

在邹凌主导创建的“8·12志愿者我们在行动”微信群里,记者看到邹凌的很多留言:

“凡是提供住宿的宾馆饭店的费用由我支付。大家只是热情接待即可。”

“公司全面开放,全力以赴,全体行动,确保安置好。”

“像家人一样对待,不能有一个人生活过不去。”

“吃上饭了吗?食堂准备充分吗?食堂要保证24小时供应。”

“今天注意巡查,不能漏下一个人。要全部安置。”

……

贺炯向记者介绍,这个群原先就是公司内部的,所有群里的成员都是公司内部职工报名参加的志愿者,邹总发的很多留言都是在组织协调公司内部的行动。14日这个群才正式改成现在的名字,公开二维码,允许外面的志愿者加入。这也是邹总提出的,想让以前被援助过的人也加入这个组织,爱就这样传递下去,爱的力量会越来越大。

细节的力量

直到下午三点多,邹凌从北京匆匆赶来,带着满脸的疲惫。他先询问了救灾安置情况,当得知一切井然有序后,又马上召集公司相关人员召开安全生产工作会。

会议不长,终于可以和记者坐下来聊聊了。

他说,安全生产一直是公司非常重视的,刚才只是强调一下,在大灾之后,要特别注意防范的。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冷静。

说到救灾,邹凌陷入了沉默。眼神里透出坚毅,但依然能感受到他的痛苦。虽然经历了很多的救灾工作,但发生在家乡这么惨重的灾难,让他心痛。

其实,已经无需他的介绍,记者从很多渠道得知了当时的场景。

于是,问了些细节。

“我看到食堂贴着‘塘沽客人之家’的牌子,为什么这么写?”

“是我要求他们这么写的,不要用灾民、受灾群众之类的词,就是想让大家有到家的感觉。大灾之后,有很多亲人、朋友,跟他们在一起,就在他们身边。”

邹凌说,“最早公司组织的志愿者救援发布的信息是这么写的:‘我们在行动!我们在您附近!有困难的朋友请找我们……’我让他们把‘朋友’这词删去,不要让人误会只是朋友才能联系我们。所有受灾的群众都是我们帮助的对象。在给大家提供住宿帮助的时候,一定要跟大家说明,是免费的,不要让人产生误会而耽误救援速度。安排的食物和用品,我要求必须试吃试用后才能发放,绝对不能出现一丝一毫的差错。在我们组建的志愿者群里,也不要用‘灾民’这个词,都要说‘塘沽客人’、‘塘沽朋友’。”

听着邹凌娓娓道来,记者惊讶于如此紧张的救援工作中,他对细节关注到如此程度。常言道,细节决定成败。细节能决定事件的走向,这样的走向只会是越来越好。

转眼到了晚餐时间,我和邹凌一起来到食堂。“塘沽的客人们”已经都到了,大家依然井然有序地用餐。经过心理疏导的小朋友们似乎开朗了很多,和志愿者亲昵地说笑着,看得出这几天的相处,他们之间的关系非常的亲近。

邹凌在食堂一角默默地用餐,边用餐边和志愿者安排晚上一起巡夜的事情。贺炯说,大家虽然知道是泰达蓝盾在提供帮助,但认识邹凌这位集团董事长的却不多。

在与邹凌的交谈中,我没有听到一句豪言壮语,讲得都是些具体得不能再具体的细节。可是,把这些细节编织起来,聚集起来,再看到那些受灾群众安稳的笑容,记者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其中的力量。

跟着大家一起巡夜之后,子夜时分,我的采访结束了。

虽然仅仅是一天的跟访,我就有种要“散架”的感觉。而他们,已然奋战了五个昼夜。

回来以后,我连夜整理采访素材,脑海里浮现出多年来数次采访邹凌的情景。每年春节,他都会在汶川、舟曲、玉树等受过重大灾害的地区走访一圈,为那里的人们送上年货和祝福;每年都会在四川映秀镇渔子溪村办上一台春晚,帮助当地群众抚平伤痛,再树生活的信心;在救援之后资助当地创建企业,帮助他们走上可持续的发展之路……这是爱与责任的力量。作为市人大代表,作为“天津市优秀共产党员”,作为企业家,他一直用爱心与行动认真履行对社会的职责,对国家的职责,对人民的职责。没有踌躇,不求回报,只有义无反顾,只有积极地行动。我为我们天津有这样的人大代表而骄傲。

邹凌(左五)与他的救援团队。摄影/康华

猜你喜欢
蓝盾泰达救灾
蓝盾在线
蓝盾在线
以雨为令,防汛救灾中的“橙色身影”
蓝盾在线
蓝盾在线
应急救灾工作的“侦察精兵”
灭火救灾分秒不能耽误
崛起中的天津市泰达医院
泰达宏利集利荣获“金基金”奖
社会化救灾人员虚拟配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