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蘑菇 大收益—记闽宁协作中的彭阳菌草产业

2015-10-19 00:44脱俊彩
新商务周刊 2015年21期
关键词:彭阳县菌草闽宁

本刊记者 脱俊彩

自福建省开展对口帮扶彭阳以来,菌草产业在彭阳规模化发展,开辟了西海固高端蔬菜种植,引领成千上万村民走上致富路径

1997年4月,“将菌草技术引入宁夏,列为帮扶宁夏的项目”被写入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二次联席会议纪要,成为宁夏产业扶贫的先锋。

起源于福建的菌草技术被应用于西部荒漠化地区。19年过去了,如今,产自宁夏彭阳县长城塬菌草科技示范园的杏鲍菇在中国享有盛名。自福建省开展对口帮扶彭阳县以来,菌草产业在彭阳得到规模化发展。

从一开始被怀疑到抢购一空,“初来乍到”的蘑菇在彭阳曾遭遇了戏剧性的一幕。故事的背后,反映了当地人们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过程,叙述的却是这样一个主题:菌草技术在彭阳的引种成功,打破了西海固地区以粮为主的传统种植模式,开辟了一条高效农业之路。

走进彭阳长城塬食用菌园区的一座座现代化温棚里,密密麻麻的蘑菇长势喜人,几个小时之后,它们可能摆上千里之外某一个城市的餐桌,而彭阳的农民则就着灯光数着钞票,满心喜悦。

多年来,闽宁两省区不断探索和努力,在彭阳等荒漠化贫困地区运用菌草技术发展菌草产业,授之以渔的“造血式”产业扶贫,帮助成千上万农民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菌草技术扶贫示范户 邓尚喜/摄

“菌草之神”带着技术来到了彭阳

1997年,刚刚走马上任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办公室副主任的林月婵,找到被誉为“菌草之神”“全国扶贫状元”的福建籍著名教授林占熺,诉说西海固的贫穷,希望他将菌草技术引入宁夏。

当年4月,菌草技术正式被列入闽宁对口扶贫协作项目。

5月,在闽宁两省扶贫办和科委的支持下,林占熺带着技术资料、菌种、草种和材料设备到彭阳县示范。当地农民一年四季以土豆、玉米为主食,不晓得蘑菇是什么东西,更不相信林教授能帮他们用废弃的玉米秸秆种出雪白的蘑菇来。经过再三发动,首期“六盘山区菌草技术培训班”总算在彭阳县开班。县科技、扶贫部门、乡村干部和农民共约210人参加了培训。

结业时,林占熺选出对菌草种菇积极性高、学习用心的27位农民,作为菌草技术扶贫的示范户,帮助他们利用废弃的窑洞和简易菇棚用玉米秆、小麦秆熟料法栽培平菇,开始菌草种菇的尝试。

令所有人没想到的是,第一批蘑菇出棚后,三两下就卖完了。半年后,好消息传来,参加试验的27户示范户均获成功,每户种植平菇收入均达到2000元以上,其中收入最高的农户,不到50平方米的简易菇棚,纯收入高达1万元,比其一年辛勤种植27亩小麦的收入还要高。

菌菇小规模示范初战告捷,提高了彭阳县、乡领导和农户学习菌草技术、发展菌草产业的信心,引起闽宁两省扶贫办领导的高度重视。

菌草技术在宁夏贫困地区全面推开

很快,菌草技术在彭阳县逐步推开。1998年至1999年两年间,彭阳县从事菌草生产的乡、村、镇迅速扩大。

随后的5年,闽宁两省对口扶贫联席会议都把菌草技术扶贫列为重点项目,逐步朝产业化扶贫方向发展。

2000年,在闽宁两省领导的关心支持下,试验成功的菌草技术开始向宁夏南部山区大面积推广。山区各县选择一个村作为菌草产业扶贫的示范生产基地,参与的农民有5000多户,兴建菇棚5000多个,一年棚均收入4000元左右。

2003年,采用集中连片、整村推进的产业发展策略,“闽宁万户菌草产业扶贫工程”启动并很快推广到宁夏10个县市(区)。参与的各区县相继建设了鲜菇冷藏库,还初步建立起了销售网络和渠道。宁夏的菌草蘑菇上了大城市人的餐桌,显示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闽宁对口扶贫协作19年来,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研究所先后派出15批205名技术人员到宁夏传授菌草技术,开办菌草技术培训500期,培训5万多人次。目前,在彭阳、盐池、永宁县闽宁镇等多个食用菌示范点,发展菇农1.7万户,种菇1.7万棚,带动农户户均增收8000元,增加就业2.28万人。

科技扶贫,不仅改变了宁夏贫困农户原先靠天吃饭的生产方式,还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一些菇农通过菌草项目赚到钱,有了启动资金后,开始从事其他行业,如运输、贸易等。菌草产业化扶贫,使农户获得的不止是直接的经济效益,还有间接的长期的社会效益。

如今,菌草种植已成为闽宁对口扶贫项目中一项群众受益最大的增收项目,大部分菌草种菇农户走上了富裕之路,他们亲切地称菌草为“闽宁草”“幸福草”,把菌草技术誉为“摇钱树”“聚宝盆”。

授之以渔,“造血式”产业扶贫

菌草产业作为闽宁扶贫协作多年的一项成果,却一直以来布局分散、产业化水平低下。如今这一状况得到改变。

位于彭阳县长城塬的“闽宁现代食用菌产业示范园”是福建省援建彭阳县的特色产业园区,是全县重点建设的大学生科技特派员农村创业示范园,也是全区120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之一。随着5家企业入驻,园内已建成智能温控出菇室1600间,建成日产菌袋7.2万袋的生产线1条,800平方米分拣包装保鲜车间1个,日产各类鲜菇15吨,实现年产值8000万元,项目区农民人均年收入增加 3000 元。

目前,该园区已成为宁夏乃至西北地区现代化程度最高、规模最大的食用菌产业示范基地。福建扶贫干部和帮扶专家与当地干部群众一道,引进珍稀食用菌良种,形成一年种植八茬的食用菌周期生产模式,并探索出快速降温保鲜和真空包装的配套技术。以“六盘山珍”品牌命名的鸡腿菇、杏鲍菇等,已通过国家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极大地提高了产品市场竞争力。

园区还建立了彭阳大学生科技特派员农村创业基地,支持当地大学生就业创业,并长期举办各类技术培训,不仅帮助生产户解决了生产技术、销售等方面的困难,还有效带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使小蘑菇带来了大收益。

园区的成功运作,既给广大西北地区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创新了模式,又为闽宁协作方式的创新积累了经验。

据悉,下一步,福建省将帮助彭阳县解决杏鲍菇等废菌料的循环利用,开发新型饲料和肥料,制定宁夏地区食用菌生产技术的地方标准,培植科技型龙头企业,促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

猜你喜欢
彭阳县菌草闽宁
《1999-闽宁镇》油画190cm×190cm 2019年
纪录片《闽宁纪事2022》在闽开机
种植与处理菌草的机械现状探析
“巨草”长宝丰,山海情未了
菌草复合饮料配方的研究
基于能值的宁夏彭阳县退耕还草地效益研究
闽宁妇联签订互学互助对口扶贫合作交流协议
林占熺:中国菌草背后的“另类”科学家
记闽宁教育发展之路
彭阳县玉米集水补灌试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