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跨文化传播中的显型文化与隐型文化
——解读美剧《少年奶爸》

2015-10-21 02:14
西部广播电视 2015年19期
关键词:美剧跨文化家庭

李 倩

(作者单位:四川传媒学院)

试析跨文化传播中的显型文化与隐型文化
——解读美剧《少年奶爸》

李 倩

(作者单位:四川传媒学院)

电视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将精彩纷呈的节目呈现给观众。美剧所传播的内容,除了带给观众新奇特外,其隐藏的文化内涵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文中探讨了东西方世界中都存在的两种文化现象,即显型文化与隐型文化。通过对美剧的深入分析,对比中美之间的文化异同,从而进一步理解这两种文化类型。

跨文化传播 美剧 显型文化 隐型文化

英语中“文化”一词原指土地的开垦及植物的栽培,现指对人的身体、精神,特别是指艺术和道德能力及天赋的培养。20世纪50年代末,语言学家霍尔指出文化应分成两大类:公开的文化和隐蔽的文化,而文化所隐蔽之物大大甚于其揭示之物。我国学者刘守华教授认为应将文化区分为两种:显型文化和隐型文化[1],二者的观点不谋而合。

1 显型文化与隐型文化

美剧犹如文化万花筒,将显型文化和隐型文化恰到好处地传播于大众。《少年奶爸》是具有代表性的家庭情景喜剧,主要讲述了男主人公本的前女友将女儿丢在家门口,从此他的生活发生很大变化。为了成为一位合格的奶爸,这个涉世未深的小伙子希望妈妈、兄弟和好朋友一起来照顾这个婴儿,因此一系列故事都围绕着这个可爱的宝贝展开。它从侧面展示了美国家庭生活中的单身父亲形象,手足之情,朋友间的互助,以及父母与子女间亲如朋友的关系。这些元素穿插于整个剧集中,向观众传播两种不同的文化现象。

1.1显型文化

显型文化指的是人们所能看到的表面现象,即服饰,饮食,建筑物等。按照传统的思维模式,通过以下四个方面对比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

1.1.1第一季(3集)讲述剧中人物品尝着各自自己喜欢的甜食

根据东西方饮食习惯的差异,美国人每天吃完晚饭后,会准备一道甜食,如派、蛋糕、冰淇淋等。尽管甜食会使人长胖,但是这种习惯很难改变。热衷甜品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有种说法就是大量的商业宣传带来的神奇效果,人们被甜品广告所吸引,而先后去品尝美食。相对而言,在中国,南方人偏爱吃甜食则是由于气候潮湿和地域条件所致。

西方人的饮食习惯,在美剧里也可见一斑。美国快餐文化早已融入到了早餐中,在第二季的第9集里,塔克做了两个煎蛋,这是必备早餐之一。在第三季的第1集里,本的妈妈亲自下厨为大家做华夫饼。这种饼又称为美式格子奶蛋饼(traditional waffles),已经成为美国人早餐时的可选之物。另外,作为快餐食品,除了华夫饼,吐司面包也是美国人爱吃的。中国人的早餐吃法则按照地域来划分,北方人喜食小米粥、包子、豆浆、油条;南方人偏好馒头、稀饭,泡菜等。在美国快餐文化的影响下,快餐店在中国各大城市出现;川菜也在国外受到热捧,这正是饮食文化传播带来的双重效应。

1.1.2第二季(6集)描写本和好朋友在母亲租的公寓里举办聚会

台词里有这样一个英文表达“party animal”,如果没用中文释译和场景的展示,很容易误解为“动物聚会”。其实,它是指善于社交的人非常喜欢参加各种聚会。在跨文化传播的影响下,美国人派对形式的多样化也被大众所熟知。比如,第二季(9集)谈论本专门在酒吧举行工作派对;第三季(12集)展示的生日聚会;第三季(13集)里的订婚派对;第三季(21集)左邻右舍举办街区奥运聚会。大部分的聚会可自带酒水或糕点等,通过跳舞和聊天的形式结识新朋友。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人的聚会除以生日派对和朋友聚餐为主外,商业聚会等形式也变得更加多样化。

1.1.3美剧中出现频率最多的场景就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看电视

众所周知,美国有几大电视网,如美国广播公司、全国广播公司和美国福克斯广播公司等。大规模的电视普及,使其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美国人在闲暇时,喜欢坐在沙发上边看电视边吃土豆片,于是衍生出了一个新的说法沙发土豆“couch potato”(即花费大量时间看电视的人)。

1.1.4第二季(16集)提及到了节日习俗

美国人的传统佳节是什么呢?不言而喻,是感恩节。它源自北美,起初人们是为了庆祝丰收,家庭成员聚在一起品尝以火鸡拌越橘果酱作为主食的丰盛晚宴。正如中国的传统佳节春节,是自古传承下来的节日,古人将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立春称为“春节”,至此这个名称流传至今,人们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包括祭祖,辞旧迎新,祈福来年风调雨顺。

1.2隐型文化

隐型文化指的是价值观念,包括个体与群体观、宗教观、道德观和婚姻观等。

1.2.1中美文化差异体现在价值观,家庭观,人生观等诸多方面

1.2.1.1价值观

这部美剧以家庭生活作为主线,观众能够近距离了解美国式家庭(the nuclear family)。因为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素有“大熔炉”(the melting pot)之称,人们生活在多元文化的国度里,接触不同文化的熏陶。由于西方文化强调人格独立和行为自主,子女在18岁后将不和父母住在一起,工作或者半工半读,开始独立生活,父母也比较尊重子女的选择。中国文化体现为群体主义,如中国式大家庭(the extended family)。中国父母对子女的关爱是无微不至的,孩子们的言行都会受到父母的关注,如果子女离开家庭,就会被视为离家,所以很多家庭都是四室同堂或五室同堂。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有些家庭的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因此他们在长大成人后,做事可能会缺乏对立性,但依然保持着浓厚的亲情观和家庭观。由此看来,不同的价值观决定了中美两种不同的家庭模式。

1.2.1.2家庭观

东西方社会都认可家庭生活的重要性。当今美国妇女经济独立,如果选择在家里做家庭主妇,这也是出于支付经济的考虑。目前,据人口普查局的统计显示,美国“全职父亲”的比例在攀升,美国约有19万个在家的“全职父亲”,居家的父亲在家中充当母亲的角色,如烹饪、洗衣、外出带小孩等。剧中男主人公本作为一个单身父亲,展示了美国社会的另一种面貌。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不到303个家庭由单身父亲维持,到20世纪中叶,人数已超过260万。与西方社会相比较,东方人受到传统礼教的影响,男权占据主导地位,在单亲家庭里依然是母亲维持着家庭。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不管是双亲家庭,还是单亲家庭,家庭妇男这一称号已逐渐被社会所接受。很多父亲通过照顾子女,能够对自己的家庭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并且发掘出自我存在的价值。

1.2.1.3人生观

第三季(17集)讲诉了本和好朋友对人生目标的定位。他们找到了装有梦想纸条的时空盒。本和莱利将对方设想为自己未来的结婚对象,而丹尼则梦想当一名冰球职业运动员。这正是他们心中的美国梦,此刻人们会想到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导者马丁·路德·金的著名演讲《我有一个梦想》(I have a dream)。美国梦已然成为美国人所追求的梦想,即无论你来自什么阶层,只要努力工作,你的目标最终会实现。就像我们在这部美剧里看到的本的哥哥最终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冰球运动员。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人同样坚信通过自己的勤恳工作,为自己的生活营造一个美好的未来,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方式有了很大改变,中国家庭也已从二十年前将自行车作为代步工具转变为了汽车。美国被称为车轮上的民族,美剧里展示的代步工具是汽车,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不断交融,美国人也热衷于骑自行车。正因为跨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大众的生活梦想都变成了现实。

1.2.2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受其影响,并反映文化[2]

跨文化交流涵盖了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美剧跨越国界的传播,引入其文化理念,使观众对两种行为的表象产生共鸣。

1.2.2.1言语交际

从语言惯用表达角度来分析,精彩的台词吸引了大量的观众。人们通过看美剧可以学习到时下最新的流行词汇。第一季(9集)谈到了西方传统佳节圣诞节。出身单亲家庭的本,非常希望父亲和母亲复合。在拍摄全家福时,父亲无意中坦白自己是同性恋,全家人都倍感震惊,本的妈妈也因此打消了复婚的念头。纵观美剧,它将社会现实问题浓缩,带观众于微观世界去思考敏锐话题。剧中“gay”(男同性恋)和“lesbian”(女同性恋)的称谓并不陌生。近几年,同性恋者敞开心扉,敢于承认自己的身份,时下流行语被冠以“come out the closet”。“Come out”最早由同性恋团体使用,在70年代的支持同性恋的运动中喊出了代表意义的口号;“closet”本意指柜子,随之衍生出短语“skeleton in the closet”(不可告人的秘密),与短语“come out the closet”遥相呼应。虽然同性恋问题被推向风口浪尖,但是美国的洛杉矶和纽约较为接受这种社会现象。尽管如此,美国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认可同性恋。同样,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同性恋现象违背了传统观念。而如今,越来越多的影视题材还原现实生活,华裔导演李安拍的《断背山》,不仅探讨了同性恋问题,而且诠释了世人宽容的心态。纵然时代变迁,同性恋问题依然是美国社会较为敏感的话题。

从语言禁忌角度探讨,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所以语言禁忌现象是客观存在的。美剧揭示了一定的文化现象,它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存在“文化折扣现象”[3],人们会秉持个人的态度去看待特殊的文化现象。在《少年奶爸》这部电视剧里,观众可以发现人与人之间,无所谓关系有多么亲近或生疏,人们都可以直呼对方的名字,大家关系似乎非常融洽。在中国传统的教育里,长幼有序,如果晚辈称呼长辈名字,将视为无礼。东西方在姓名称谓上的差异,究其原因是两种不同的文化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意识形态。美国社会淡化等级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从古至今等级观念被代代传承,用于规范人们的言行。

1.2.2.2非言语交际

美剧中除了幽默的对话,人物之间非言语交流的方式,也为情景喜剧增添了笑料。非言语交流包含肢体语言、个体姿态和面部表情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过程中采用的各种交流形式都有其文化特质。在跨文化交流中,人们受到语言习惯、社会习俗等因素的制约,相同的肢体语言也会表达出不同的含义。

中美相同的肢体语言传递相同的意思,如拥抱、握手、挥手等。第一季(6集)介绍莱利成为了垒球队队长,她与塔克击掌祝贺比赛胜利。在英文表达中称为“give me five”。类似这种场景,我们在观看橄榄球比赛或篮球比赛中都可见到,这样的表达形式已经普及到了世界各地。

然而,中美相同的肢体语言也会表达不同的含义,如剧中眼神交流(eyecontact)的场面,无论是普通朋友、恋人或是父母与子女,双方之间习惯这种特殊的交流方式,彼此认为是尊重对方;而中国人较为内敛,谈话时不会一直看着对方,如果长时间地直视,则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并使说话人以为听话者对交谈内容有质疑。又如招呼朋友过来(come here),中国人是手心向下,摆动手指;美国人则是手心向上,摆动手指;而手心向下,是在招呼宠物。

面部表情也是剧中常见的场景。面对情绪的宣泄时,西方人生气会流于表面;东方人较为含蓄,不会将情绪刻意地表达出来。这种差异是由不同的文化特质所决定的。文章的开始部分分析认为两种价值观会直接影响个人情感的表达。

表1 文化差异分布数据统计表

2 文化知识调查

综上所述,针对美剧中出现的文化现象,我们对一个小班(人数30人)进行了调查研究,每个人根据所看美剧的内容,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在剧中看到本一家为准备传统节日,特意去相馆照了全家福。以下哪些节日属于美国的传统节日(Christmas’Day / Valentine’s Day / Thanksgiving Day / Children’s Day),在这些节日里人们都会准备什么食物?

第二,在英文表达里同性恋有没有特定的称谓?你对同性恋这一现象怎么理解?是否能接受?

第三,为什么美国人喜欢吃甜食?在中国饮食文化里,不同地域的人们倾向于品尝不同类型的食物,为什四川人喜欢吃辣椒,上海人喜欢吃甜食?

第四,剧中人物之间在交流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不同的肢体语言(body language)和面部表情。以下哪类表达形式(hug / kiss / shake hands / eye-contact)中国人和美国人表达的意思是否一致?

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针对以上四个问题做了人数统计(表格如上)。

根据表1显示,在多元文化交流的背景下,身处信息时代的学生熟知传统节日和节日饮食;此外,学生是获取外部信息的主要群体,对社会现实问题持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对肢体语言是碎片式的理解,过多关注于美剧中经典的台词,忽略了这种特殊的交流方式。

3 结语

美剧贴近生活,注重人性的探讨,反映了突出的社会问题。该剧阐释了年轻人在面临挫折时,如何摆脱困境,积极面对人生的乐观心态。中国观众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其价值取向决定了对美剧的接受程度。但由于美剧所具备的新颖和奇特的特点,尤其是情景剧敢于直面现实社会,进而更加迎合大众渴望了解异国文化的心态。

[1]顾嘉祖,陆升,郑立信.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2.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3]张牡霞.试析美剧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J].消费导刊,2008(3).

李倩(1977-),女,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化。

猜你喜欢
美剧跨文化家庭
美剧迷群在网络社区中的身份认同研究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家庭“煮”夫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恋练有词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美剧台词秀——House of Cards 纸牌屋
美剧Suits里的职场生存法则:不打无准备的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