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信息化 助推经济转调发展 ——以莱芜为例

2015-10-21 16:40吕涛
基层建设 2015年30期
关键词:调研信息化

吕涛

莱芜市国土资源局 山东莱芜 271100

摘要:用信息化助推经济转调发展,是高质高效发展经济的必然选择。本文对全国、全省、莱芜市关于信息化助推经济转调发展的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对今后两年信息化建设助推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建设内容,从大力推进政务信息化、工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第三产业信息化等方面作了详细论述,并提出了具体落实措施。

关键词:信息化;经济转调发展;调研;莱芜市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信息化的首要任务。用信息化助推经济转调发展,是高质高效发展经济的必然选择。

1 现状

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信息化建设要作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1]。党的十八大提出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的战略部署,而信息化是推进其他“三化”的核心引擎。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不转调发展,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助推经济转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用信息化助推经济转调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

各级、各部门、各行业均认识到信息化对于经济转调发展的强大助推作用,做出了积极探索和实践。

从全国层面来看,信息化带来了一场深刻的认识革命和社会革命。因特网、航空航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纳米技术等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既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也推动了国民经济和整个人类社会的飞跃。信息技术对经济发展产生明显的倍增效应,在改造传统产业中的投入产出比通常为1:22,有的可达到l:100以上。通过采用信息技术,缩短产品从设计到投产时间的30-60%,降低废次品率80-90%,提高设备利用率2-3倍,促进经济效益倍增比率1:32[2]。信息消费的高速发展拉动经济的快速增长,信息消费每增加100亿元,带动国民经济增长338亿元[3]。

湖南、贵州、上海、天津等省市信息化规划、建设和应用走在了全国前列,其他一些省市也快速跟进,形成了领导重视、整体布局、快速推进的信息化建设新局面。以浪潮、阿里巴巴、百度等为代表的产业信息化、政务信息化、物流信息化应用迅速深入,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提高,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和文化传播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2010年,我国的政务信息化市场规模为1014亿元;2011年增加至2.6万亿元,占GDP比重5.5%,考虑到对总需求的拉动作用,对GDP增长贡献率为17%[4]。

从省内层面看,我省充分发挥信息化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和优化资源配置中的关键性带动作用,有力推动了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加速融合,计算机监控技术在90%的规模以上化工、建材、造纸、冶金等流程型生产企业得到应用,信息化对企业效益增长贡献率超过25%,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在产业中的比重达到40%以上。省、市、县三级政府门户网站全部上线,大部分行政许可事项实现网上办理。2010年,全省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821.8亿元,位居全国第四。

从市级层面看,莱芜市以“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为主线,着力开展智慧城市试点工作,信息化取得了长足进步,初步改变了“一钢独大”的产业结构。信息基础设施普及跨越发展,公共信息网络已覆盖所有城乡,实现了“村村通电话、村村通宽带”。电力、医疗、社保等行业基本实现信息化管理,人口、户籍、土地、房产等均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登记信息数据库,银行系统全部实现无折无卡网上付款存款收款;社区话费、电费、水费均实现卡式数字化管理并可网上支付等。

市国土资源局采用虚拟化技术,部署双网双链路负载均衡,土地、矿产实现全封闭网上交易,建立覆盖全市、实时动态、图文一体、可视化的三维实景信息系统,实现了全业务全流程网上运作。莱芜联通公司构建了覆盖全市的现代化通信网络,固网交换容量达到32万线,移网交换容量达到30万线,2G网络地域覆盖率达到99%,3G网络实现了对莱城和钢城市区、主要干道、旅游景区等的覆盖。各级政府部门主要业务均实现电子办理,莱钢、鲁中矿业、泰钢等实现了计算机辅助制图(CAD),教育系统基本实现中小学电子白板等“班班通”,公交实现GPS定位和语音报站,各商场均实现电子收费等。

(2)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差距

莱芜市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同时存在一些发展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从战略高度对信息化建设特别是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对信息化工作的管理和要求不够,思维方式、工作模式还停留在以纸媒为主的阶段,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和工作的需要。二是信息化管理体制、工作机制和调控力度需要加强和完善,缺乏有效的信息资源规划,无序使用、资源重叠占用、维护不力、效率低下等现象比较普遍。三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不够,部门间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亟待解决,企业的信息化普遍处于初级水平。大多数传统工业没有及时进行信息化改造,工艺技术装备落后,资源利用率低,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与高附加值产品短缺并存等问题比较严重。四是资金投入不足,与莱芜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不协调。五是信息化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高端复合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机制需要加强,缺乏高层次信息化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六是信息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自主装备水平较低,产业链条不够完整。七是发展不平衡,各区之间、行业之间信息化发展差距较大,应用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城乡“数字鸿沟”越来越大。八是网络与信息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

總体来讲,莱芜市信息化建设还有一定差距,但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今后发展创造了一些有利条件。伴随着知识经济、全球一体化及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已成为必然。只要转变观念,提高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就一定能快速赶上全国信息化建设步伐,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2 建设重点

今明两年,应积极推动技术、产业、网络、应用的深度融合和良性互动,重点抓好信息基础设施升级,加快推进经济信息化、政务信息化、社会信息化,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优先发展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1)大力推进政务信息化,构建数字化服务型政府

充分发挥政府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综合协调作用,政府“搭台”,多方 “唱戏”,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农业、服务业领域的全方位应用,加快工业、农业、第三产业生产基础设施和装备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提升三大产业综合信息服务水平。加强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深化电子政务应用,建成横向联通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及各部门,纵向延伸至乡镇和社区的信息网络。推进社会管理方式创新,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提高虚拟社会管理水平。强化政府及部门门户网站的建设和应用,提高政务信息发布、在线服务和交流互动能力。提高各级各部门业务信息系统研发和应用水平,将“网上办公、并联审批、电子监察、公共服务”汇集到统一的政务外网网络平台,利用高效可靠的信息网络,逐步实现行政审批和核准事项全业务、全流程网上审批,增强综合监管能力和服务水平,构建效率政府、廉洁政府。逐步建立人口、国土、房管、空间地理信息、法人单位信息、单位诚信信息等基础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加大网络与信息安全的协调力度,确保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

(2)大力推进工业信息化,实现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信息化是提高工业经济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工业化又是信息化的坚实基础。因此要加大信息技术对传统工业的改造和融合渗透力度,以推广数字化设计和物联网技术为核心,推进信息技术在骨干企业的集成和创新应用,实现传统制造模式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转变,提高资源利用效益,降低产能消耗。要进一步把转调重点放在工业上,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双轮驱动”,深化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集成应用,重点推进钢铁、煤炭、电力、轻工、纺织、物流等行业的信息化。用信息网络技术改造传统的工业生产方式,从研发和设计环节的智能化和网络化,到制造环节的小规模定制、营销环节的零库存管理,再到组织架构等,使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成为企业和产业发展的高质量的、基础性的战略资源。要研究开发高耗能行业的节能减排信息技术,以钢铁、电力、建材等高耗能行业为重点,推进生产设备与生产过程的数字化和智能化,促进企业能源系统优化与合理利用,促进节能减排新兴产业发展。

(3)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促进农村经济跨越发展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农业实现信息化成为可能。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农业发展的方向,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点,对实现农业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要在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企业化运营和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等方面,大胆探索,率先突破,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在粮食生产、畜牧养殖、水产渔业和高效经济作物等农业生产领域大力推进信息化,研发适应现代农业生产需求的电子产品和应用软件。推广农村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等,建设农村综合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完善农村财务、资产、土地、水资源、农民工等基础信息数据库,实现农村管理数据和信息共享。进一步完善市统筹城乡信息一体化网络服务平台,整合全市涉农部门信息资源,建设涉农信息资源数据库。完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完善供求信息发布和查询系统、交易联络与洽谈系统等。建立多元投入机制,搭建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及时为农民特别是农业新经济组织、营销大户搜集、发布各类种苗、技术、供求等农产品信息。抓住时令,集中发布农产品销售信息,拓宽销售和流通渠道,切实解决农产品产销难题。提高农产品流通中质量检测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重点推广鲜活农产品物流配送、农产品安全溯源等信息系统,加强农产品运输和销售过程安全管理。

(4)大力推进第三产业信息化,促进区域产业机构优化

第三产业是信息技术应用最密集、实现高产出和高附加值空间最广阔的产业领域。因此,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第三产业,着力整合现有资源,通过龙头带动、产业升级、科技创新,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各类信息有效有序流动,加大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服务业发展路子。要整体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信息化水平。强化金融行业综合信息监管和信用信息服务,完善电子支付及信息安全系统,发展网上银行、证券、保险等新型金融服务。完善交通运输行业基础数据库,建设公路、水路、铁路等运输综合信息服务系统,为应急处理和公众出行等提供完善的智能化信息服务。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提升商务活动信息化水平。

3 推进措施

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要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监管”。

(1)统筹谋划,敲定“大盘子”

用信息化助推转调发展,必须统筹谋划、统一标准、协同推进。在顶层设计方面,要坚持规划先行,综合政府、三产、社会化服务等需求,统筹谋划,全面覆盖,制定全市信息化发展“大盘子”。要围绕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时空信息服务应用、数字园区建设、电子商务等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和措施,统筹全市信息经济发展资源,努力争取国家、省政策倾斜。区、镇信息化建设都必须融入市级信息化建设系统中,构成有机整体。要健全机制、确保经费,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实现全业务、全流程网上运行和监管,提高行政管理业务水平、工作效率、监管能力。在软、硬件建设上要统一标准,确保信息顺畅流转。要依托市信息中心,整合资源,建设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争取早启动、早建成、早使用、早受益。

(2)共建共享,打破“玻璃门”

各级各部门要树立“全市一盘棋”的思想,打破“玻璃门”,加强交流沟通,形成工作合力,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优势资源,避免重复投资,争取用最小投资实现最大价值。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共建共享,“各炒自家菜,共办一桌席”,实现共同推进,共同发展。要坚持互联互通,建立技术和制度保障体系,消除部门间信息障碍,促进信息资源的开放利用和业务协同,让数据资源“管起来、用起来、活起来”。要改变以前分割的、孤立的、多系统并行的数据管理方式,综合考虑横向、纵向的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业务系统的衔接,在基于面向服务的SOA架构的前提下,积极推进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专业服务平台建设,统一标準平台,达到异构系统间的信息共享和互操作,防止出现“信息孤岛”。

(3)夯实基础,构建“总平台”

最大限度利用和保护已有投资,充分利用已有网络资源,加大加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覆盖,开展网络优化,改善网络性能,加速网络产业链的成熟。积极推进创新型互联网,加快建设下一代高速宽带网络,推进城域网高速互联。构建先进适用的信息基础设施,重点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智能终端等领域的发展,提升网络承载综合业务的性能。加快推动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加快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双向化以及电信网全光纤化升级改造。开发简洁易用、人性化操作的零代码“傻瓜系统”,PC和移动终端系统应提供良好的操作界面,易用程度高,降低系统维护的复杂程度。全面推行虚拟化技术,扩大硬件容量,提高整个系统的存储、计算和运行效率。

(4)强化防御,建设“防火墙”

“没有信息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要坚持积极防御与综合防范相结合,高度重视新技术应用带来的风险隐患,健全多层次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提升网络与信息监督管理水平,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提升信息化应用的整体效率、效益和质量。要建设具有积极防御和应急响应双重功能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监控预测预警系统,提高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增强信息系统灾难恢复、应急处置、有害信息封堵、防失窃密、抗破坏等安全保障能力。

参考文献:

[1]《信息化建设》2007年 第10期 | 欧新黔

[2]国民经济信息化及信息产业分析,《科研管理》 1999-09-26(135)

[3]《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2年 第16期

[4]《中国信息化产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前瞻》

猜你喜欢
调研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南方周末读者调研
南方周末读者调研
南方周末读者调研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2017年《农业信息化》1—12期总目录
近半月以来机构调研最多的前50家公司
近半月以来机构调研最多的前50家公司(05.24—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