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对比性研究

2015-10-21 17:20王昌焕
新课程·下旬 2015年12期
关键词:社会环境意义

王昌焕

摘 要:历史教学总是在不断地创新,因为历史每天都在不断地发生,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无一不彰显着人类活动的轨迹。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人类历史发展的轨迹和活动的范围其实是随着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社会分工的情况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而相应改变的。对于现实生活而言,这些改变显然是有借鉴参考意义的。因此研究和学习历史,对比现实生活,也可以从中找到人类发展的基本规律。

關键词:历史研究;社会环境;意义

一、高中历史教学的基本模式

1.历史教学照进现实生活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往往会系统地去认识人类历史长河中出现的标志性事件,这是一般的历史学习内容和基本的研究脉络。比如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时,历史学者会首先划分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时间范围,近代史的具体时间范围一般是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即1840年至新中国成立即1949年,中间100多年的历史,这段时间被称为中华民族的苦难史,同时也是一段血泪史,从列强的入侵到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再到清政府的覆灭最后到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和新中国的成立,这一系列的事件串联在一起可以说是我国近代历史中几个极为重要的节点,而在高中阶段学习近代史也是为了让学生对离我们比较近的历史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比当今生活,无论是从国际复杂环境的把握分析,还是对我国社会各种历史政治问题的剖析都反映出我们如果是从历史的角度去看待这些问题其实都能得到较为满意的答案。因为历史在有些时候是可以照进现实,并且对于现实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有一定的预示作用。

2.历史教学和学习是对整个世界历史全面分析把握的过程

高中历史教学主要包含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中国古代史、世界中古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其中主要学习的是中国与世界近现代史部分,因为这两部分是离我们最近的历史,同时这两部分的历史不仅相互交叉而且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并且在世界上每发生影响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事件都会牵动着某一个地区或者区域人民的生活。比如在世界近现代史中,发生了两次由帝国主义发动的世界大战,一次是在欧洲范围内一次是在全世界范围内,但是两次大战都给人类文明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透过这些历史事实我们不难发现,通过历史带给我们的是对战争的警醒。因此从现实生活的角度出发,在具体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影响出发,让学生谨记历史,热爱生活。这也是在高中阶段历史教师教授历史,学生学习历史最终需要明白的现实意义。

二、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

历史的学习其实是一个认识过去世界的过程,同时在认识过去世界的过程中,我们会在不经意间去思考这些历史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等等这些环节,而且它们都是现实生活中某一件事件发生发展的必然阶段。因此在学习高中历史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该从这些方面去讲解分析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所以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其实也是可以适用到现实生活中的,对一些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做出判断,它们之间的联系其实就是某一事件的基本流程。

历史叙述包括了具体的人物、时间、地点、经过、结果等基本内容,也就是时间和空间的两种发展形态。生活中的某个社会现象也涵盖了历史研究的基本态势,同时也最终成为历史,因此历史的教学和研究过程总是处在一个持续的过程中,这与生活的发展、个人思想的进步和提升其实是一致的,只不过一个是时间范畴,另一个是空间范畴。比如,对于王安石变法这一历史事件的分析,老师会首先指导分析这次变法发生的背景,然后介绍基本的变法内容,最后分析变法的结果以及基本历史作用。事件的经过一方面是时间的推移,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该事件所表现出的历史意义以及对于当时国人的思想触动也是在同步进行中,而在现实生活中,在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战略的时候,我们会分析该战略实施的背景以及基本的内容经过,这样的分析思路同前面分析历史变法其实是同一种历史研究思路。

总体来看,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虽然对于基本的历史知识需要教师去讲解分析,但是无论怎样去教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目的都是要求学生具有基本历史研究方法,并且具有剖析历史环境和串联历史事件的能力,最后再去对比分析同类型或同范畴的历史事件,紧密结合当前的社会环境,形成对现实问题的正确判断,这也是高中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赵彦芳.浅析新课标下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J].学周刊,2013(17).

[2]黄龙海.如何培养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J].考试周刊,2013(30).

编辑 薛直艳

猜你喜欢
社会环境意义
一件有意义的事
有意义的一天
生之意义
“k”的几何意义及其应用
有意义和无意义
关于浅谈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研究
环境教育与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向
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几点尝试
从《无名的裘德》看哈代的悲观意识
浅析社会环境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