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式建筑设计的延续—中国风

2015-10-21 17:12夏春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年12期
关键词:建筑风格原创性

夏春

摘要:本文就现在国内建筑关于中式建筑风格的现状,分析当代中式建筑中的中国风兴起的原因、特征,阐述现在存在的问题及笔者的一点看法。

关键词: 中式建筑 建筑风格 原创性

一、中式建筑风格现状

全球一体化导致的全球文化趋同,反映在建筑上,就是建筑的地域文化逐步被全球文化所淹没,建筑的民族性被建筑的“国际性”所取代。[1] 中国风潮式建筑(“ 中国风”)也随之风靡全球。中华五千年的源远流长,远到宋、元、明、清建筑,近到百年来出现的各种样式的建筑物,中国的传统建筑与中国多元化传统文化下的建筑风格,为西方人所仰慕。甚至在西方设计界流传一个观点:“没有中国元素,就没有贵气”,中式风格的魅力可见一斑。

众所周知,在谈到中式建筑的时候,人们下意识的想到的就是明清时代的木结构,繁杂的雕花工艺。但是中式的传统建筑不只是中国的传统皇家风格,还有中国的民族风格和传统,比如说徽州传统建筑的马头墙,但是随着社会全球化的发展,“ 中国风”作为城市和建筑灵魂的地域文化特征逐渐有衰落和消失的危险。在全球化和文化趋同的形式下,如何保护、发展和创新地域建筑文化显得尤为重要。梁思成先生说过“我们有传统习惯和趣味:家庭组织、生活、游憩、以及烹饪、缝纫,室内的书画陈设,室外的庭院花木,都不与西人相同。这一切表象的总表现曾是我们的建筑。我们要创造适合于自己的建筑。” 当下“ 中国风”也不再不是单纯的仿古,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延续中式建筑,并不是要我们去做大屋顶、木结构,并不是让这些古老的元素、古老的价值,简单的复活。而是真的从生活、从需要出发,用发展的眼光,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去发展它,用现代的建筑语言来表达传统建筑之神韵。

二、中国风兴起的原因分析

1、中西文化的交流

中国最近的奥运会和世博会,让世界各国看见了中国的博大精深。鸟巢、水立方、央视大楼、中国馆等及具影响力的作品也再一次催化了国内外建筑界的文化交流。国内的建筑工作者也逐步掌握和接受了这些建筑思想和理论,而本次 “中国风”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文化背景下在国内轰然兴起。

2、经济的高速发展

建筑风格的兴起与经济有着必然的联系。中国逐步向经济强国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全民素质的提高,人民群众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追求以及精神上的追求也变得更加的迫切,开始意识到民族文化的消亡并逐步开始找回属于自己民族的精神和民族语言。

3、“房地产市场的繁荣

虽然说现代建筑上比较有民族风格的主要是体现在在中国的一些公共建筑上,比如说中国美院、北京古韵等,这些都是位于重要的历史地段或者有着极其浓厚的历史文脉的地方。中国房价产业的飞速发展,全国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大量建筑,大都是住宅小区,别墅群。不可否认的是,房地产市场、住宅小区项目才是本次“中国风”的主力;而这些主力又几乎全部都是住宅項目中的高档别墅区。而开发商的“中国风”,更多的只是作为卖点而被提出,实质上建筑界对于“中国风”的探索和研究还是停留在比较初级和浅显的程度上。

三、中国风的特征及手法

中国传统的建筑和室内设计,一般来讲是以木结构为主,其特点是梁柱承重,墙体起到围护的作用,室内空间较大,运用格扇门罩以及博古架等物件对空间进行多种划分,采用天花藻井,雕梁当柱,斗拱加以美化,并以中国字画和陈设艺术品等作为点缀,创造出一种含蓄而高雅的氛围,特别是经历了千百年的发展完善,形成了中国建筑室内固有的传统风格样式,其造型特征被称为中国“民族传统形式”并一直延续至今[2] . 当中式遇上现代,当古典语言用现代手法来诠释时,于是空间随之有了悠远的人文气韵,我们就把这种风雅意境的缔造者称为新中式。

在手法上,当代中式建筑多在立面以及院子空间上做文章,在立面设计上又多采用了“表层优化”、“抽象变异”两种不同的理念和表现手法来体现对传统民族形式的延续、变异、整合与超越。

四、当今建筑所面临的问题及见解

“中式”、“新中式”作为当今建筑界提得比较火,其现象主要是指当前流行的带有中国传统建筑元素、象征传统建筑的符号或具有中国传统建筑局部元素的建筑类型。[3]就笔者认为,当代建筑中,不管是“中式”、“新中式”都还存在做一下几个问题:

1、新与古怎么结合?

在当代建筑中,“中式”、“新中式”风格就不同设计表现的形式来说,它们之间有着很多的共性,其体现是在建筑中对抽象的“中国式”符号的运用及对传统建筑形式的概括表达,不论其设计手法精妙还是低劣,设计者都不约而同地在建筑的表面作了“中国式”文章,他们所追求的“中国式”,无论怎样诉说与表达,始终停留在建筑的表象层面。那么怎样把“中式”、“新中式”作为一种设计理念融入到设计中,怎样把建筑的本土化与国际化结合起来,是我们现在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满足现代建筑功能需求的基础上,采用现代的结构与材料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加以传承”是新与古最好的表达方式。要求当下的建筑师应转变观念,面向真正的现实,深入建筑的本质和内涵进行设计与创作。

2、中式建筑概念与房地产业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忧患。

当前 “中国风”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成为了当前房产界的新宠。而人们对于“新中式”样式的前所未有的关注,并不是对于民族精神的探求和对传统形式的理性回归,而是业主对自身社会地位的表征,成为了业主文化品位和社会地位在定位的重大角色。而众所周知,时尚只是一种热潮,昨天的欧美风可以被今天的中国风取代,那么一旦人们对所谓表征自身民族特征的“中国式”的形式产生了厌恶感,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中国古建筑也已经经历了数种风格形式的变迁,才成就了当今各个时期的建筑特色。所以说建筑都是在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中成长的。目前的“新中式”建筑也同样只是处在研究探讨阶段的中国建筑的阶段性成果,但是需要我们引起重视的是,为什么“中国风”只是出现在富人的设计中,这种没有广泛社会语境与意义的“中式”别墅建筑美学却占据了中国建筑市场话语的中心地位。这是我们作为建筑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结语

芦原义信说:“所谓城市,是应该从社区到私密阶段的空间秩序连续组合而成的。。。不论是什么情况,如果没有能与人相会的愉快环境,或是没有能保持独自安静的适当环境,城市生活都会变得毫无趣味” [4]人类创造了建筑,而建筑又重塑了人类,这是一位历史名人的格言。总的来说,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的文明古国,其建筑文化积淀远远不是一系列的符号可以概括的,真正的“中国式”探讨也不应该局限于形式的牵制。好的建筑设计打破了以往单纯从美学角度追求造型表现的框框,主要体现在全面地与建筑相关的各个元素协同,并将高品位的建筑创作和综合新技术融为一体。中国当下的建筑师正面临着严峻的住房紧张、城市结构、层次混乱,怎样转变观念、面向真正的社会现实等问题,而不是一味的停留在仅被少数人欣赏的趣味的羁绊中,这是每个建筑师都应该鼓起勇气思考的。

参考文献

[1] 周营. 论当代中式建筑中的中国风的兴起 [J]. 科技资讯, 2010,7

[2] 梁思成 . 中国建筑的特征 [J]. 建筑学报, 1954,(1)

[3] 刘利锐. 对新中式建筑现象的批判性阅读 [J]. 山西教育, 2010,5

[4] (日). 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伊培桐译.华东理工大出版社,1989

猜你喜欢
建筑风格原创性
试论原创性临时展览的策划与推广
新闻作品的原创性标准探究
作品的原创性
阿尔瓦罗·西扎
中西方传统建筑风格的差异与交融
浅析云阳彭氏宗祠的建筑风格和文物保护
人性化建筑设计的多角度分析
北魏和盛唐中原地区佛塔建筑风格的异同
原有“真人秀”语境下的转型模式
电厂建筑风格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