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2015-10-21 17:20杨长恩
新课程·下旬 2015年12期
关键词:小石潭记文意小石

杨长恩

【教学立意】

《小石潭记》是以写景记游为主的一篇古代散文,它以移步易景的记游方式展示作者的心理感受及心理变化。本课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借助课前提示、书下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体会游记散文叙事写景与抒情状物相结合的特点;启发学生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在此篇游记中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本文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的《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以不足二百字的篇幅,生动描写了人迹罕至的小石潭环境景物的清幽静谧之美,抒发了作者贬谪后的孤凄悲凉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充满了诗情画意。

【教学目标】

1.利用课文注解边读边悟边论,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閱读文章激发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推敲、揣摩、品味小石潭的特点。

【教学难点】

1.仔细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感悟作者遭贬谪后的孤凄悲凉。

2.品味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1.课前欣赏《江雪》,营造氛围。

2.指导学生阅读,初步把握文意:

(1)师生通读文本,引领正音。(要求:学生在文中圈出易错、难读的字。)

(2)文章都描写了哪些与小石潭相关的景物?(设计此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细致阅读文本:抓住水、石、树、鱼、源、岸、环境等特点深入领会文意。)

3.深入文本,细读小石潭:(以学生讲析为序)

(1)对“水”的分析和感悟

欣赏: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对“石”的分析和感悟

欣赏: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石的文化:《山海经》《红楼梦》

(3)对“树”的分析和感悟

欣赏: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4)对鱼的分析和感悟

欣赏: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5)对“岸”的分析和感悟

欣赏: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6)对“环境”的分析和感悟

欣赏: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走进作者,品读心情。

最能表达作者内心的句子是: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讲析、品读、感悟相结合。

资料补充:柳宗元流连山水,实为排遣郁闷,慰籍不平,无法真正与山水相融相乐。

我想,我们无法指责柳宗元。

三十三岁,意气风发的他,即将走向人生的辉煌,却忽跌深谷,一纸诏书,远方荒野。

三十三岁,妻子难产,烛光摇曳中,一张破碎的脸,面对两个至亲的生命,泪流满面,面对妻子撕心裂肺地呼喊,他毫无办法,只有眼睁睁看着爱妻在折磨中慢慢死去。

垂暮的母亲,陪她长途跋涉,来到永州,但不到半年,因缺医少药,染病身亡,面对慈母的黯然离世,作为人子,穷天下之声,不能抒其哀!

儿女没了,妻子没了,母亲没了,一个人,飘零于毒蛇肆虐之地,试问天下苍生,又有几人能真正超脱,飘然隐退!

走在这条人生的路上,我们总是为“隔”而恼,因“隔”觅。然而,“隔”总如影随形、常伴左右,那么,只管走吧,走,就会有如鸣佩环的水声充盈我们的耳际。

5.总结拓展。

(1)总结全文

王国维说:“以自身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极富作者的生活个性,是“柳”化了的山水,他描绘小石潭的石、水、光影、游鱼、树木,着力渲染出凄寒幽邃的神韵,抒发了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游记里传神的描写,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很值得我们学习。

(2)拓展延伸

关于崔氏二小生:

柳集旧注:“崔简之子也”据柳宗元《故永州刺史流配驩州崔君权厝志》旧注:“崔君名简,字子敬”又文中“夫人河东柳氏”句下注:“简娶公之姊”据此,则“崔氏二小生”当为柳宗元的外甥。

(3)附: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水 石 树 鱼 岸 环境

柳宗元——连山水也走不进他的内心

编辑 温雪莲

猜你喜欢
小石潭记文意小石
《鬼神之明》的文意主旨与“明”字的含义
师与书·庄小石
小石鸻与大犀牛
彭黎明 书法作品欣赏
工筆文意之大化——关于田禾虎画风格元素特征的分析
表达准确,文意清晰
《小石潭记》阅读题江苏淮安市试题
《小石潭记》拓展阅读
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写作和生活情感的有机结合
借你一双明亮眼,力拨迷雾见阳光——破解文言文文意理解常见设错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