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银行外滩支行保护修缮与室内协调设计

2015-10-21 17:12陈佩女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年12期

陈佩女

【摘要】本文重点论述了如何根据保护建筑的现状,在保护为前提的情况下进行适当的室内协调设计。文章分别从项目背景、功能性可持续利用、保护修缮与室内设计等方面论述,为小规模的历史建筑保护修缮与室内装饰工程提供一个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历史建筑;功能可持续利用;室内协调设计

一、项目概况

上海和平饭店(原沙逊大厦)位于外滩中段最繁华的南京东路口,是外滩建筑群中最重要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今大华银行外滩支行位于大楼东北角与夹层西北侧,建筑面积928.4㎡,建筑层数底层与夹层,建筑结构原建部分为钢骨混凝土框架结构,后期增设夹层部分为钢框架、木楼板。

本次修缮致力于对大华银行外滩支行(以下称大华银行)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驻外机构供应处(以下称外交部)在中山东一路20号大楼内的租用部分进行保护修缮及室内装饰设计。

二、历史沿革

(一)初始设计

中山东一路 20 号大楼原名沙逊大厦,属于沙逊洋行 (E.D.Sassoon& Co. Ltd),由公和洋行设计,建筑为钢骨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底层为荷兰银行、华比银行、华懋饭店大堂和商场:一、二层为出租办公;三层为沙逊洋行总部及附属公司办公;四至七层为华懋饭店客房;九层为中式风格豪华餐厅和屋顶花园;十层为詹姆士一世宴会厅;十一层为沙逊私人套房。1933年八层增设一中式风格西餐厅;1935年原詹姆士一世宴会厅改为沙逊阁1。

今大华银行及外交部租用部分原为荷兰银行,荷兰银行的前身荷兰贸易商会(Nederlandsche Handel-Maatschappij)创始于清道关四年(1824年),总行设于阿姆斯特丹,是荷兰最大的银行。上海分行成立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2月11日,成立初便设于沙逊姊妹楼内,并随其翻建而迁至沙逊大厦内,占据建筑东北角的底层与夹层空间2。银行设两个入口,其一位于东立面沿外滩,是供外国客户使用的主入口,另一位于北立面沿滇池路,供中国客户使用。东、南、西三侧各设一跨夹层,北侧中部为通高空间。

(二)产权与使用情况变迁

大楼沙逊大厦产权归沙逊集团的直属企业远东营业公司(The Far Eastern Investment Co. Ltd)的下属公司上海地产公司(Shanghai Properties Ltd)所有,由华懋饭店公司(Cathay Hotels, Ltd)经营管理。解放以后,沙逊洋行以沙逊大厦等资 产作抵押,偿还所欠地价税和营业税。1952 年,沙逊大厦被上海市政府接管3。

大楼东北角与夹层部分很长一段时间内由荷兰银行租用具体使用情况变迁如下:

1941-1945 年日本海军部占领,日本台湾银行接管

1945-1953 年 荷兰银行上海分行租用

1953-1972 年上海市政府代管

1972-199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驻外机构供应处

1994-2007 年外交部、荷兰银行分租

2007-2012 年外交部、苏格兰皇家银行(荷兰银行被收被收购后改名分租

2012 年至今外交部、大华银行上海外滩支行分租

(三)历年主要加建与改造

1970-80 年代陆续经历小规模局部修缮,如钢窗除锈上漆、 破损水泥地坪翻做磨石子、地面铜条修缮等。1985 年曾在底 层西南角 2.1m 高处以槽钢和木板局部搭建阁楼,后期拆除。

据代管单位达益物业相关负责人回忆,1994 年荷兰银行进驻以后,对其使用范围进行了修缮与改造,在北侧中部原通 高空间增设夹层,采用钢管柱、工字梁及木楼板搭建,基本与原结构分开。此项工程图纸资料未查得。底层西南角原金库改造为配电间。

2003 年由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主持装饰工程。封堵南侧中部楼梯间,在北侧北入口附近增设楼梯,根据使用需求 对平面布局进行局部调整。

2005 年由穆氏有限公司(M. Moser Associates)主持装饰工程,对营业柜台、开敞办公等空间布局进行局部调整。

三、建筑风格与价值评估

(一)大楼的建筑风格

中山东一路 20 号大楼的建筑风格与当时西方流行同步,具有芝加哥学派早期高层建筑特色,造型简洁。立面采用简化的西方古典主义“三段式”构图, 底层拱门窗和上部楼层成组布置的矩形门窗突出竖线 条构图,东部塔楼在九层以上向内退进两次后于基座 上竖立起高耸的紫铜皮贴面方穹窿顶,后因氧化作用 而呈墨绿色。外立面各重点部位以精致的装饰艺术风 格石雕或铁艺装饰。室内公共空间主要为装饰艺术风格,辅以中式及 英式(詹姆士一世风格复兴)等装饰特征,饭店客房 分别表现各国地域及历史装饰特征,极具艺术性,且 丰富多样。

(二)大华银行及外交部租用部分室内风格特征

今大华银行及外交部租用部分(原荷兰银行)占 据大楼东北角的底层及夹层空间,自成一体。沿东、南、 西侧设一跨夹层,中部及北侧为通高空间。空间布局 按使用功能分为东西两部分,东侧为外国人银行业务区,入口设于东立面,沿南侧中部设楼梯;西侧为中国人银行業务区,入口位于北立面西北角,楼梯位于西南角。通高部分主要为外国人银行业务区的营业及办公空间。

室内承袭外立面建筑风格,采用装饰艺术风格的 设计手法,以经简化和几何图案化的复古装饰母题点 缀摩登的现代化空间。东侧门厅 梁饰和底层东侧房间木护壁及壁炉带饰的涡卷,柱头几何化的造型及其盾形和植物图案的装饰,藻井天花几何化的植物图案, 皆为受到当时古埃及考古发现的影响而以装饰艺术手 法对其进行抽象处理的结果,从而创造出浪漫而奇异 的艺术效果。

(三)价值评估

1.历史文化价值

中山东一路 20 号大楼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外滩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和洋行的代表作之一。作为构成南京东路外滩的重要节点,塑造着外滩第一线的天际轮廓,成为上海的象征2。今大华银行租用部分即原荷兰银行于其上海分行设立之日起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办公场所,见证了荷兰银行在华发展历程。

2.建筑艺术价值

中山东一路 20 号大楼是上海近代第一座装饰艺术风格的高层建筑,反映了近代上海租界里侨居上海 的西方人对高档社交生活的追求,装饰艺术价值极高, 为 1930 年代的上海奠定了浪漫、奢华的审美标准。今大华银行租用部分建筑与室内装饰风格承袭了整幢大楼的装饰艺术风格特征,由于建成初期便作为银行办公空间,对古典元素的装饰艺术手法处理为其增添了高雅、庄重的氛围。

3.科学技术价值

中山东一路 20 号大楼设计和营造的过程凝聚了建筑师综合控制、协调能力以及各工种能工巧匠的心 力,其主要承包工程有 22 项之多,代表了 1920-30 年代设计与营造技术的最高标准。今大华银行租用部分在使用功能上自成一体,平 面布局合理、紧凑,摒弃了形式化的空間布局方式, 适应功能需求,分区明确,流线清晰,使用效率高, 体现了现代主义办公建筑的功能分区原理。

四、保护修缮与室内设计

本次保护设计范围与其所处大楼共为一体,应遵循 2008 年和平饭店保护与扩建工程的保护设计原则;本次保护设计范围室内风格特征与整幢大楼建筑及室内风格不可分割,共同构成其风貌与价值。在对本次保护设计范围进行保护设计的同时应当在保护整幢大楼的总体要求下整体考虑。

从最初的荷兰银行到现在的大华银行,原银行营业办公功能得到延续与更新,对空间利用的需求与历史相符,其功能定位不会对历史建筑的价值造成损害,对空置及年久失修的文物建筑的重新使用,有助于其保护和提升。同时解决了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可持续利用功能更新将不改变原结构体系,对有价值和特色的部分进行完整保存和精心修缮,为改善室内环境品质及安全性和舒适性的提升而增设设备需对原有建筑空间、结构及室内装饰采取最小干预的措施。

(一)外立面

本项目外立面保护修缮需与所在大楼中山东一路20号整体考虑,遵循中山东一路 20 号大楼的保护修缮原则及外立面保护修缮设计方案和技术措施。

结合新铭牌的钉挂对东立面主入口两侧外墙原铭牌钉挂痕迹进行修缮。清除北立面后期附加物,拆除北入口附近外墙面空调外机及冷凝水管,低压电缆埋地引入室。北入口附近外窗由于本次设计保留空调机房,排风问题无法解决,拟近期保留外窗与百叶现状,远期将配合机房改造复原窗扇。

(二)重点保护房间的保护

1)东入口门厅

天花线脚及梁饰按原样进行保护。拆除木护壁,恢复抹灰仿石分缝内墙面。恢复通往营业大厅的隔墙, 按原样对 原门套进行保护。

2)底层东侧房间

对天花线脚、梁饰、木护壁按原样进行保护,后期增设的壁炉、装设空调设备的局部吊顶等保留现状。

3)夹层东侧房间

天花线脚及梁饰按原样进行保护。恢复抹灰仿石分缝内墙面。移除原明装新风设备及其管道。

4)原通高空间

因使用面积与功能需要,无法拆除后期增设的夹层楼板,恢复通高空间历史原状,尽可能对现状构件按历史原样进行保护修缮,待条件成熟时恢复整体空间环境和历史风貌。底层柱身与后期增设夹层时设的钢管柱以最小干预及可逆的手法进行整体包覆,改善底层空间环境品质,但现状原柱础与柱身比例变化较大,拟暂不恢复黑色大理石饰面柱础,设计成与柱身同色,以改善空间环境,远期随空间复原一并复原。 夹层柱身、柱头及藻井天花按原样进行保护修缮。恢复底层及夹层抹灰仿石分缝内墙面。

5)门窗扇及配件

钢窗及其五金配件按原样进行保护修缮。室内部分浅色漆面、窗套、窗台及墙裙因与原通高空间独立柱、 壁柱柱础相关,拟暂不恢复深色漆面及黑色大理石饰面。

6)楼梯

对西南角楼梯间按原样进行保护修缮;根据历史图纸并参考花旗银行(位于中山东一路20号大楼的底层东南侧)历史存留的楼梯恢复南侧中部三跑楼梯间,利用楼梯间前室增设防火门,将这两处楼梯间改为封闭楼梯间,以提升消防安全性。

(三)功能更新

1)功能定位

本项目主体大华银行外滩支行定位为高端客户银行业务及金融办公功能。

致力于成为大华银行(中国)上海地区的旗舰网点,针对中、高端的本地居民和国外客户,提供广泛 的本外币金融产品和服务。

室内空间环境设计兼顾金融办公与艺术和文化的整体氛围,提供闲适、优雅的服务体验,同时兼顾私密性及品质感,致力于为高端客户打造与众不同的服务环境。

2)功能分区与流线组织

本项目主体大华银行外滩支行根据业主需求,按照使用功能分为个五分区:公共区、贵宾接待区、办公区、后勤服务区、设备区。通过公共区组织流线,贵宾接待使用北侧近北入 口主楼梯,后勤、办公使用南侧中部三跑楼梯。贵宾接待区可达性强,设备及后勤服务区隐蔽而不失便捷性。

(四)安全性提升

1)结构安全性提升

本项目主体由原荷兰银行转变为大华银行外滩支行使用,更新后仍作为营业办公等功能使用,不改变用 途,使用荷载基本维持原状。结构修缮后整体使用年限保持原设计不变,到期后若重新进行可靠性鉴定为该结构正常,仍可继续延长其使用年限。未经技术鉴定或设计许可,不得改变加固后结构的用途和使用环境。

据本项目钢结构检测评估报告,后期增设夹层部分 结构钢柱长细比超限,不满足规范要求。本次加固采用局部加剪刀撑方案,以减小钢柱平面外计算长度。

根据业主反映,后期增设夹层部分结构木地板挠度偏大,采用增设结构次梁的方案,以减小木地板计算 跨度,控制其最大挠度满足相应规范设计要求。

2)消防安全性提升

通过南侧中部按历史原样恢复三跑楼梯间,解决安全疏散距离超限问题。

利用南侧中部及西南角两处按历史原样保护修复的楼梯间,在不破坏重点保护部位的前提下,采用最小干预和可逆手法,利用现有条件,将其改造为封闭楼梯间, 增设防火门。从既有和平饭店预留消防管道上接入消火栓管线和喷淋管线供区域内消防用水。在满足文物保护的前提下增设消火栓箱,避开重点保护部位设置喷头。设置智能型全总线制火灾自动报警器及消防联动控制设备。以期在诸多限制条件下兼顾文物建筑保护 与消防安全性提升。

(五)舒适性提升

1)空调设备更新

本项目暖通设计与建筑及室内设计专业密切配合,以“保护文物”为重,在对重点保护部分尽量不设或少设空调管道的前提下,合理设计空调系统,提升舒适性。

尽量利用原有设备机房及管线空间,不对历史空间造成新的破坏和不良影响。主要利用后期增设夹层的楼 板至底层吊顶空间设置管线,底层室内机设于吊顶内, 夹层采用落地柜式室内机。选用设备、管线占用空间较小,安装灵活方面的VRV 系统,冷热源能由管理方集中管理,增设新风机房。重点保护空间内室内机結合室内设计,在舒适性提升的同时避免对室内风貌与环境品质造成不良影响。

2)节能环保设计

机电设备在保证机电设备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尽量选用国际绿色优质品牌,并严格按照国家和上海市规范精心设计,对有污染的废气,配置高品质净化、过滤 设备,达到绿色环保高空排放标准。采用高效率、低噪声、低振动的空调、通风设备。 所有设备(防排烟专用风机除外)的运转部分均采用减振基础、弹性支吊架、软接头等措施。在适当部位安装 消声器以降低空调通风系统的噪音。空调机房围护结构内侧贴吸声材料,机房开向公共区域的门应采用防火隔声门,减少设备运作产生的噪音对周围构成的滋扰。

五、工程后记与设计体会

通过本工程的实践体会到:

1功能的延续需进行适当的调整与室内协调设计, 融入时尚、品牌元素及体验,满足当下人对生活的需求,具有延续历史的意义,解读城市文脉的重要作用,。

2具有历史价值意义的老建筑的室内更新设计,需进行充分的调研与考证、才能从根本上丰富室内更新设计的内容,弥补设计的不足,结合建筑自身文化的室内设计才能走可持续发展的新风尚,对室内设计的文化价值观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经典黄浦》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7年7月

[2]见《上海市通志Guantanamo期刊第二年》第547页,上海的外国银行

[3]郑时龄《上海近代建筑风格》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