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医学影像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5-10-21 19:00王志强唐炉生刘鸿
新课程学习·下 2015年5期
关键词:医学影像医学应用型

王志强 唐炉生 刘鸿

目前,各地方院校都面临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进一步改革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办学水平,形成办学特色,更好地为地方培养医学影像技术应用型人才,是各所开办了本专业的学校尤其是地方院校转型发展的重要任务。

一、我国医学影像本科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医学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落后

受传统的医学高校院系人才培养理念和教育教学惯性思维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往往是坚持人才培养模式的“三段式”,即“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临床实习”三个阶段。“三段式”培养模式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实际动手能力,但是没有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主要原因是教学管理者和实施者的思想观念认识存在偏差。

当今世界,高校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医疗市场对医学人才的要求,因此,高等医学院校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深刻理解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实践教育、技能教育和创新教育等医学教育理念的重要意义。只有转变教育理念,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达到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的目标。

2.课程设置不合理,脱离“应用”

国内部分医学院校同时开设了五年制医学影像诊断和四年制医学影像技术方向,虽然培养目标不同,但有些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没有体现出各自的培养目标,主干课程的设置和课时基本相同,笼统地把两个不同专业的学生当成“医学影像”人才培养,这种试图培养既懂得影像诊断又熟知影像技术通识人才的方法,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既影响了诊断方面的学习,又影响了学生对影像技术方面的学习,这种课程体系也有悖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因此,要想改变这种弊端,就应该首先从课程的设置入手,把影像技术、影像诊断从传统的“医学影像”构架上剥离开来,使其分别成为两个专业,这样才能突出专业特色,突出“应用”。如何合理地分别设置医学影像技术和诊断专业课程成了刻不容缓要解决的问题。

3.医学影像诊断和技术人才结构失衡

目前医学影像诊断医生和影像技术人员在我国医疗机构中都是短缺、急需的人才,尤其是医学影像技术本科人才在我国更为缺乏。2013年在温州召开的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影像学分会年会上秘书长张雪君教授如是说:“就影像诊断专业人才而言,多数三级医院及部分二级医院对其医师的需求以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学历人员为主;就影像技术专业人才而言,二、三级医院的需求主要是以本科学历人员为主。”

二、我国医学影像本科人才培养的对策

1.转变医学教学观念,改革培养模式

医学影像学教育的管理者和教师应该主动学习新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根据医学高等教育规律、人才培养规律和经济社会对医学专业人才需求等相关规律,进行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同时掌握高等医学教育发展趋势和教育教学改革总体趋势的规律,提高教育质量,突出个性化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推动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2.结合地方院校转型发展,合理设置课程

地方本科院校目前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如何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培养大量为地方区域经济服务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必须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深入分析本地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调整专业和专业课程设置,及时为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培养所需要的各种应用型人才。地方高等医学院校要结合自身的科研优势与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社会就业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等因素,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在培养人才素质上形成地方高等院校的特色,提高地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课程设置作为培养目标或培养要求的一个重要体现,涵盖了对专业人才理论知识的要求、实践能力的要求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它必须反映社会市场对该专业人才的各方面能力的要求。合理设置课程,才能保证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是社会需要的实用性人才。

医学影像学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可借鉴国内外有益经验,寻找出适合培养本地区应用型人才的专业课程设置。四年制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应以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医学影像应用基础理论、临床医学为主干课程,以医用影像物理学、解剖学、医学影像设备学、医学影像诊断学等为主修课程,来培养从事医学影像技术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而五年制影像诊断专业则应以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诊断学为主干课程,以系统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外科学、内科学、医学影像技术学等为主修课程,来培养从事临床医学影像诊断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3.优化教学资源,平衡人才结构

一方面优化教学资源,教师人力资源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要合理调整现有资源,使毕业生人才结构与社会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平衡。鼓励地方院校设置四年制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应是将来国内医学影像学教育宏观调控的方向。

4.尊重个性发展,坚持以人为本

个性发展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高校培养人才应注重人才的个性化成长。大学教学过程中,人才个性发展主要体现在人才个性化教育、因材施教和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培养出来的人才应是具有特色、专长的创新型人才。

5.完善监督评价体系,保证人才质量

以科学管理為保障,完善监督评价体系,如此才能很好地检验医学影像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反映培养方案、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质量。此外,建立与完善国家职业考试和资格认证制度是促进高等医学影像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才能保证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是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潘金云.我国医学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27):16-17.

[2]伍先禄.国外个性教育理念与实践对我国创新教育的借鉴意义[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0(23):8.

[3]袁力,刘林祥,冯圣平,等.高等医学影像(技术)教育办学模式的国际比较[J].医学与哲学,2003(4):57-59.

作者简介:王志强,男,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医学影像学本科教育。

编辑 赵飞飞

猜你喜欢
医学影像医学应用型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多种医学影像设备联合应用在突发事件卫勤保障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合理运用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AI医学影像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2019中国整合医学大会光影
小心这些美丽陷阱!
医学影像物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广西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