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公路工程设计中的地质勘察及注意事项

2015-10-21 17:12马慧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年12期
关键词:服务设施主线车道

马慧

【摘 要】经济的高速增长,促进了交通事业的发展,使得公路工程建设数量越来越多,目前公路工程设计中存在着诸多不足,这就需要公路设计者不断地吸取经验教训,提高设计水平。本文对公路工程设计中的地质勘察以及公路工程设计的注意事项进行了论述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公路工程设计;地质勘察;注意事项

要做好公路工程建设,必须重视公路工程中地质勘察以及工程设计工作。公路工程作为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支柱行业,它的建设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命脉。以下就公路工程勘察设计中的注意事项进行了探讨。

1公路工程设计中的地质勘察

1.1初步勘察阶段

第一,首先进行综合地质勘察、查明路基和构造物场地岩土层结构及工程性质,为路基设计、选择构造物结构和基础类型提供工程地质材料;其次,初步查明对工程场地起控制作用的不良地质条件、特殊岩石类别、范围、性质、评价对工程的危害程度,为路线避绕或治理对策提供地质依据;第二,根据协议书的要求,在工程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对公路工程建筑场地进一步做好地质比选工作,为初步选定工程場地、设计方案和编制初步设计文件提供的必要工程地质依据。最后,查明场地地震烈度,对抗震设防烈7度及其以上的高烈度区进行烈度复核和地震安全性评价。

2详细勘察阶段。

(1)有些公路由于受线形指标等因素的制约需要贯穿耕种区域或与排灌系统交叉时需设涵洞等构造物,由此增加了公路建设费用,同时构造物过于密集也不利于机械化施工。为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而不打乱原有排灌系统,设计人员必须在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综合排灌方案,并要在取得当地政府的书面认可后再进行结构物和改移沟渠的设计,以避免工程开工后进行变更设计而影响工期的情况发生。

(2)公路沿线的地质状况直接关系到路线的选择是否合理,以及路床和结构物是否安全稳定,因此地质勘查工作十分重要,否则可能会造成在施工过程中出现改线、重建或特殊处理等问题,这无形中加大了工程量增加了工程投资延误了工期。地质调查必须做深、做细,要根据公路沿线的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地质调查方法并制定具体调查细节,例如需钻孔的应仔细验算钻孔间距和钻孔深度。

(3)地方道路可能会与设计主线交叉,因此交通量预测和地方公路网规划就显得十分重要。无论是上跨主线还是下穿主线,都必须按照远景要求留足跨径、宽度和净空,避免通车后再进行改造的损失。目前公路设计人员在进行外业调查时往往只对需要设置互通立交的地方道路进行交通量预测,对其它地方道路则只调查现状而未考虑今后的发展,这就给以后的工作增加了难度。因此在进行此项调查时,必须在全面了解当地的社会、经济、公路网现状等情况的基础上,才能对地方道路的远景交通量进行预测以确定设计标准和等级。

(4)路基勘探:路基勘探应在物探工作基础上采用钻探方法查明路基范围内溶洞分布特点、形态、规模、顶板厚度及完整性等,在填方路段钻孔应在完整基岩内钻进5~8米,在该深度内遇溶洞时,应钻穿溶洞并在底板完整基岩内钻进3~5米;在挖方路段,钻孔应在路基设计标高以下完整基岩内钻进5~8米,或穿过溶洞后在底板完整基岩内钻进3~5米。

(5)桥基勘探:在物探基础上布设钻孔,主要查明每个基础范围内的岩溶情况。一般情况下,浅基础不少于2个钻孔,桩基础应逐桩钻探,钻孔应在完整基岩内钻进5~10米,在该深度内遇到溶洞时,钻孔应穿过溶洞在其底板完整基岩内钻进3~5米。

(6)隧道勘探:在物探工作基础重点查明断层带、褶皱轴部、可溶岩与非可溶岩接触带岩溶发育情况。除洞口布设钻孔外(钻孔应在洞口以上30~50米范围内),在洞身易发育岩洞地段布设钻孔。钻孔应在隧道底板设计标高以下完整基岩内钻进5~8米,在该深度内遇有溶洞时,钻孔应穿过溶洞,在其底板完整基岩内钻进3~5米。钻孔应布在中线外7米交叉布置。

3公路工程设计的注意事项

3.1设计与工程同步问题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设计滞后,即往往是公路主体工程确定后才在已确定的路线上寻找服务设施的位置,如发现问题时主体工程已无法变动,最后的结果是只能勉强使用而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为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在确定服务设施的位置时一定要遵循以下原则: (1)在公路设计的前期选线阶段就应考虑服务设施的位置;(2)在主线平、纵指标较缓的路段设置服务设施;(3)服务设施所选位置应避开大填大挖等工程艰巨路段,在服务设施范围内的主线路段约700~800m范围内尽量避免桥梁、通道和涵洞等构造物的干扰;(4)沿公路两侧对称设置服务设施时,应避开因主线路基过低但为保证贯穿通道净空而下挖原地面产生下雨积水影响车辆和行人通行的路段;(5)尽量在大城镇、风景名胜等交通量大的路段设置服务设施;(6)服务设施的间距一般为50km,停车区的间距一般为25km,为保证交通畅通和行车?安全服务设施与互通立交的中心间距应大于3km。

3.2匝道设计和服务设施

由加、减速车道和匝道组成,是车辆与主线分流、合流进出服务设施的重要通道,其设计应该像设计互通立交匝道一样得到重视。加、减速车道的设计标准与主线的设计时速和线形有关,这在我国《公路路线设计规范》相关互通立交的章节中有明确的规定,服务设施应参照执行。服务设施匝道是指从减速车道与主线分流点楔形端起至服务设施区内道路与贯穿车道分流点楔形端的道路,以及从服务设施区内道路与贯穿车道合流点楔形端至加速车道与主线合流点楔形端的道路。这两段距离是目前设计中经常被忽略的。很多设计的结果是使车辆刚刚通过减速车道与主线分流点楔形端便进入服务设施区内,造成车辆减速距离不够,同样车辆刚刚通过服务设施区内道路与贯穿车道合流点楔形端便进入加速车道,造成车辆加速?距离不够,这都极易引发交通事故。为避免匝道长度过短或纵坡过陡国外的经验是规定这段长度至少为60m,这点在我国还没有标准的情况下应该借鉴。

3.3公路工程检测问题

随着公路建设项目管理水平、质量监控体系、监管办法和机械化施工水平的逐步提高,全社会对公路工程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而公路工程质量的优劣是靠具体的检测方法和检测数据来评定的。在钻孔桩沉淀层厚度上通常施工、监理单位对钻孔桩沉淀层厚度的检测方法是:钻孔结束清孔后,实测孔深H1;待钢筋笼下好浇筑准备工作完成后再测孔深H2,以H1和H2的差值作为沉淀层厚度。这种检测方法存在如下弊端:(1)未结合钻孔深度考虑,反映不出孔底标高是否满足设计,很容易发生桩长不够的质量问题。(2)未考虑钻头形状对测孔深度的影响,根据桥涵施工手册、沉淀层厚度应由钻头圆锥高度一半的地方算起,实际检测中应以钻井平台标高为基准,当它与实钻孔底标高的差值大于与设计孔底标高的差值时,说明此时桩长满足设计要求。

结束语: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是公路路基、构筑物设计和施工的重要依据。要充分搜集利用相关的工程地质资料,做到内容齐全,论据充足,重点突出,正确评价公路构筑物的场地条件、地基岩土条件和特殊问题,为公路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合理适用的建议。

参考文献:

[1]邓家捷,论公路工程勘察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1(11)

[2]杨新宇,浅析公路工程勘察项目管理[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22)

猜你喜欢
服务设施主线车道
牢牢把握红色主线凝聚奋进“红色动力”
自然资源部发文要求:加强规划用地保障 补齐养老设施短板
例析初中生物学教学主线的设计策略
插叙
面向云计算服务设施的高效测试技术
数字主线
做好新形势下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
自驾车旅游系统优化研究
通性通法:我们的常规武器
6+2大于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