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痛肠镜下肠息肉切除术的临床分析

2015-10-21 18:15孙跃国
中国医学人文杂志 2015年7期
关键词:临床分析

孙跃国

【摘 要】目的:探讨无痛肠镜下肠息肉切除术的临床效果,为肠息肉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了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112例肠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意愿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49例,对其采用常规肠镜下肠息肉切除术,观察组患者63例,对其采用无痛肠镜下肠息肉切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8.8%,1.6%,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无痛肠镜下肠息肉切除术治疗的手术时间短、不良反应少,值得推荐。

【关键词】无痛肠镜;肠息肉切除术;临床分析

肠息肉是一种由于长期的炎症刺激所导致常见的肠道疾病。近年来,肠息肉患者的人数不断增加,且发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肠息肉的危害性极大,不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而且部分肠息肉患者容易发生癌变,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目前,对于肠息肉患者临床常采用无痛肠镜下肠息肉切除术治疗,因此,对无痛肠镜下肠息肉切除术的临床效果研究具有重要意义[1]。现将具体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了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112例肠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70例,女性42例,患者年龄范围29-76岁,平均年龄为49.6±6.9岁。患者的病程范围为4个月-5年,平均病程为1.9±1.6年。根据患者的意愿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9例),观察组患者(63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患者的入选标准为:患者均为肠息肉患者;患者无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患者无其他严重心血管疾病;患者无意识障碍;患者对本次研究知情且自愿参加。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肠镜下肠息肉切除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无痛肠镜下肠息肉切除术治疗,具体方法为:术前3日给予患者少渣饮食,保证禁食时间超过10小时,先后用蕃泻叶及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常规做肠道准备,用二甲硅油口服清除肠道气泡,对患者进行笑气吸入麻醉,待麻醉效果满意后,对患者进行无痛肠镜检查,确定肠息肉的位置、大小、数量,将万分之0.5的肾上腺素注射于息肉基底部,见粘膜抬举后,采用高频电凝电切术切除息肉,息肉切除完毕后观察5分钟,若无活动性出血,则退出肠镜。术后对患者禁饮禁食24小時,并给予静脉营养支持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我们采用SPSS15.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并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并作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比较

由表1可见,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9.9±3.0)min,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4.0±2.6)min,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比较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

对照组 49 19.9±3.0

观察组 63 14.0±2.6*

注:*表示与对照组相比,p<0.05。

2.2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8%,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组别 例数 腹痛

(例) 腹胀

(例) 切除部位

出血(例) 不良反应

发生率(%)

对照组 49 6 9 4 38.8

观察组 63 0 1 0 1.6

χ2 6.94

P <0.05

3 讨论

在临床上,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疾病,其中以大肠息肉最为多见,其中主要的发病部位为直肠与乙状结肠,这两个部位的发病患者人数约占肠息肉患者总数的50%-75%[2-3]。肠息肉是由于长期漫长的炎症刺激所致,该病是一种良性病变的,但也存在癌变的可能性。目前,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外科手术在疾病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对于肠息肉患者常采用肠镜肠息肉切除术治疗。

常规的肠镜下肠息肉切除术治疗,会引起患者产生腹胀、腹痛、焦躁等不良反应,这导致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不高,直接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延长手术时间,增加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概率。目前,舒适医疗理念被医护人员及患者逐渐关注,舒适医疗可降低患者的治疗痛苦,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对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无痛结肠镜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肠道疾病,如肠息肉的治疗,患者在治疗前被麻醉处于浅睡眠状态,无明显的腹胀、腹痛感,而且轻微麻醉还可减轻患者的肠道蠕动,避免肠痉挛的发生,能使医生顺利的按成手术,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

为探讨无痛肠镜下肠息肉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本研究选取49例患者采用常规肠镜下肠息肉切除术治疗,63例患者采用无痛肠镜下肠息肉切除术治疗,结果发现:无痛肠镜下肠息肉切除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较常规肠镜下肠息肉切除术组明显缩短,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常规肠镜下肠息肉切除术组明显降低(p<0.05)。通过本研究,笔者体会到对于肠息肉患者在麻醉无痛的状态下进行手术,具有手术安全、有效、患者不良反应少等优点,而且还能减轻患者是手术痛苦。本研究对无痛肠镜下肠息肉切除术治疗时间与患者的不良反应进行了分析,说明无痛肠镜下肠息肉切除术治疗肠息肉效果良好,值得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杨文献.大肠息肉的电子肠镜下行高频电切术治疗效果[J].当代医学,2013,19(4):82.

[2]聂川,李政文,何俊堂.等.肠镜下治疗小儿肠息肉208 例分析[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2,24(3):30-32.

[3]周明贵.无痛肠镜下行肠息肉高频电凝切除术80 例临床疗效观察[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3,22(11):1132-1133.

猜你喜欢
临床分析
中西医结合清肾解毒法治疗糖尿病肾病63例临床分析
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分析
探讨乳腺导管扩张症80例临床分析研究
足月妊娠羊水过少125例临床分析
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临床分析
自发性结肠穿孔20例分析
老年糖尿病患者抑郁与治疗依从性分析
厦门市5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重症病例临床分析
389例住院肺结核患者临床分析
白内障患者术后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