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笋芽儿》随文练笔有感

2015-10-21 17:20张晓娟
新课程·下旬 2015年12期
关键词:笋芽睁开眼睛随文

张晓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随文练笔”虽早已是老生常谈,但作为一个践行者,结合着我所面对的教学环境及学生特点,在践行过程中我渐渐有了自己的一点小体会。

我发现,随文练笔的设计过程既是对文本精华的细致解读,也是教师对本班学生写作水平及能力的一个了解过程。它是一座桥梁,将奉为经典的教材教本与学生实际写作水平这两样看似一高一低、毫不“般配”的事物联系起来,让我们教师有路可走,可以更轻松便捷地跨过语文教学中的习作教学这条大河。

以我个人为例,我在准备二年级下册第三课《笋芽儿》时,鉴于本篇课文是一篇拟人的童话散文,文中的小笋芽儿憨态可掬,当春雨姑娘喊她起床时,她会揉揉眼睛,伸伸懒腰,甚至会“撒娇”;当大嗓门雷公公拿着鼓催她起床时,她听话地“扭动着身子,一个劲儿地向上钻”;当她终于一鼓作气,钻出了地面,她会无比新奇、无比兴奋地“看看这儿,看看那儿,怎么也看不够”。作者将拟人手法融入笋芽儿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之中,让笋芽儿富有童心童趣,这种童真恰好可以和二年级孩子产生共鸣。因而,我将本课练笔点放在“拟人”手法上。于是,我做了如下的设计:

春天来了,笋芽儿在春雨姑娘、雷公公、竹妈妈的呵护关心下茁壮成长。你能学习课文所用的拟人手法,选一个春天的事物,写写它的成长(变化)过程吗?

当我信心满满地来到课堂进行练笔时,面对学生茫然无措的眼神、苦不堪言的表情,我才知道随文练笔困难的不是寻找练笔点、设计练笔题,真正的困难是寻找到适合学生习作水平的练笔点、设计学生能够理解、能够动笔的练笔题。面对二十几双无辜又无措的眼睛,我毅然决定放弃这个设计。

放弃了设计,不意味着放弃这个设计所包含的练笔点。经过一番思考,我做了如下调整:

“笋芽儿终于钻出了地面。她睁开眼睛一看,啊,多么明亮、多么美丽的世界呀!桃花笑红了脸,柳树摇着绿色的长辫子,小燕子叽叽喳喳地叫着······”

小朋友们,请你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自己当做笋芽儿,模仿课文写写笋芽儿还会看到哪些春天的美景呢?

笋芽儿终于钻出了地面。她睁开眼睛一看:

让我们来看看孩子们的作品:

例1.(何××)笋芽儿终于钻出了地面。她睁开眼睛一看小草笑弯了腰,解冻的小溪正在为画眉鸟伴奏,小朋友们在草地上跳起了舞。

例2.(李××)笋芽儿终于钻出了地面。她睁开眼睛一看太阳公公正在对它微笑,它听到它的小伙伴们在远方呼喊它,小溪解冻的声音像是在给它唱着动听的歌声。

例3.(赵××)笋芽儿终于钻出了地面。她睁开眼睛一看小溪叮叮咚咚在唱春天的歌,玫瑰好像笑红了脸,柳树新长出来的柳条在风中欢快地飞舞。

例4.(王××)笋芽儿终于钻出了地面。她睁开眼睛一看小花唱着歌,小朋友弹着钢琴,蝴蝶跳着舞说:“笋芽儿,欢迎你!”

看着孩子们一篇篇略显稚嫩却又原汁原味的作品,我欣喜地发现他们大部分人都能够正确地运用拟人手法,有的孩子写了一个拟人句,有的孩子甚至可以连着写两个拟人句。虽然两个设计方案都是“随文练笔”的產物,虽然练笔点都设定在“拟人手法”上,但很明显,后一个比前一个更具操作性。前一个设计过于宽泛,难度过大,未能考虑到农村低年级学生的写作现状,让孩子们无处下手,畏惧练笔;后一个设计紧紧依托课文,充分考虑二年级学生习作水平,在课文原句“桃花笑红了脸,柳树摇着绿色的长辫子,小燕子叽叽喳喳地叫着”的引领下,学生更易展开联想与想象,恰当运用拟人手法。

《笋芽儿》一课的随文练笔设计让我看到,学生身边最好的习作教材就是他们手中的课本,就是课本中那一篇篇他们熟悉的课文。我们无需舍近求远,更无需缘木求鱼,我们要做的仅仅是对课文进行合理的剖析,精心琢磨课文中有哪些练笔点,又有哪些练笔点适合我们的学生,具备可操作性。否则,即便你把课文赏析得天花乱坠,我们的学生依旧不能做到学以致用,那么课本中的那一篇篇美文佳作就真的成“花瓶”了。

编辑 薄跃华

猜你喜欢
笋芽睁开眼睛随文
让随文练笔回归语言本位
随文仿写:由读到写的有效迁移
随文练写,汇滴成河
笋芽儿,你真幸福
笋芽儿,你真幸福
随文活色 练笔生香——小学语文随文练笔实践举隅
笋芽儿
笋芽儿
练乘法口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