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全国卷政治试卷特点,主动适应全国卷

2015-10-21 17:20刘东霞毛洪涛
新课程·下旬 2015年12期
关键词:答题试卷考查

刘东霞 毛洪涛

一、近几年新课标全国卷政治试卷分析

1.试卷宏观结构特点

近几年,新课标全国卷高考政治试卷结构保持基本稳定,但又稳中有变、不断创新。从宏观上看,试卷覆盖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个必修模块,不涉及选修部分。经济生活、生活与哲学、政治生活、文化生活模块分值比重上基本维持在30∶30∶24∶16,但每年又有一定的浮动,2014年分值比重为30∶28∶24∶18,2015年比重为30∶26∶24∶20。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经济生活、生活与哲学仍然比重较大,文化生活最近两年比重有上升的趋势,这与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文化建设有很大关系。因此,文化生活的复习不可掉以轻心。

2.试卷微观命题特点

(1)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

近几年全国卷所考查的知识,均是《考试大纲》规定的主干知识或基础知识。知识考查覆盖面较广,近几年基本每年所考查的考点都在30个以上。偏爱思维量大、易错易混的知识,如经济生活中汇率的变化及其影响、价格变动对供求的影响、消费的反作用、财政的作用、宏观调控的原因及手段等。哲学中意识的能动作用、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真理的一元性与客观性、认识的反复性与无限性、联系及其特征、矛盾的对立性与统一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否定观点等知识。个别知识会反复考查,甚至在同一试卷中考查多次。

高考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为国家选拔优秀人才,因此高考试题需要保持一定的难度和区分度。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全国卷政治试题特别注重对某一知识的纵深考查。如(2015全国卷1)第38题第1问“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经济知识,分析现阶段我国增加财政赤字的合理性,并说明应该如何用好财政资金。”此题不是简单地考查财政的作用或财政政策,而是深入地考查扩大财政赤字的原因及如何更好地利用财政赤字。

(2)选择题多为两两组合式

为了增加知识考查的覆盖面和保持适度的难易度,新课标全国卷选择题多为两两组合式。以新课标全国卷1为例,2012年两两组合式选择题10个、2013年为9个、2014年为10个、2015年为11个。组合式选择题同时也有助于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等能力,这将是以后命题的大势所趋。

(3)问题设置更具开放性和探究性

全国卷高考政治试题问题设置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和探究性。这类试题渗透探究性学习理念,答案具有开放性。学生有一定的选择余地,有助于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同时答案的开放性也有助于考查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2015全国卷1)39题第3问“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请就如何记住乡愁提出两条建议。”(2015全国卷2)39题第3问“近年来,日本政界有人企图否认日本侵华的历史,请你加以批驳。”

4.命题凸出能力立意,难度系數大,彰显出高考的选拔功能

(1)常规的热点、不常规的材料

全国卷不仅关注长效热点,如科技、创新等,也关注时下热点,甚至是炙手可热、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热点。不回避热点,甚至迎着热点而上。如(2015全国卷1)第38题背景材料是重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39题是央视热播的纪录片《记住乡愁》,并且设问中还涉及另一个热点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课本基础知识也是热点问题,且第20题和第39题中两次考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但是,背景材料信息提取难度较大。因为材料的阅读量大、句子冗长、信息隐蔽、干扰信息和有效信息混杂,对“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要求较高。如两个主观题背景材料的文字量基本保持在650~1000字之间。以全国卷1为例,2015年文字量为664字,2014年为869字,2013年为933字,2012年为721字。大家再来看2013年全国卷2第38题第2问。(2013年全国卷2)38(2)“假设你是M省人大代表,请结合材料二向政府部门提出解决被征地农民问题的政策建议。”

材料二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被征地农民的许多现实问题受到广泛关泣。M省2010年对1460户被征地农民进行了入户调查。调查显示,被征地农民户均失地2.1亩,99%的家庭得到各种形式的补偿,每户平均获得政府货币补偿76271元;与土地被征前相比,34%的家庭收入增加,户均增加7125元,37%的家庭年收入下降,户均减少10409元,其余家庭收入变化不明显;69%的农民拥有固定职业,31%的农民没有固定职业;在有固定职业的农民中,10%的农民是通过政府、社区介绍就业的;70%的农民拥有医疗保险,17%的农民拥有养老保险,3%的农民拥有失业保险。

材料只是一些具体的调查数据,而未对数据进行归纳总结,也就是被征地农民存在的问题未直接给出,需要学生通读材料,对材料数据进行二次加工,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如果学生信息提取能力不够,答案也就无从下手。

(2)常规的材料、不常规的设问

材料看似非常熟悉,但是设问破题点隐蔽。如果对课本基础知识理解不透彻、掌握不扎实,不易切入、无从下手。如(2013年全国卷1)39题第2问“《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引起的争论深化了人们的认识。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知识,说明‘争论有利于认识的发展”。看似简单的设问,但问题指向“争论有利于认识的发展”,对课本理论,增加了设问的思维含量。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整个思维过程:首先需要找破题点,本题的破题点应该是“争论”。第一步应该是:“争论”是什么(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看法);第二步:为什么有“争论”(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第三步:“争论”怎么样(不同的观点相互碰撞,真理越辩越明,可以促进认识的发展);第四步:用认识论的哪些原理(真理与谬误的关系,影响认识的因素)。

(3)常规的设问、不常规的答案

常规的设问,突破常规的答案。全国卷主观题答案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不是对课本知识简单记忆的再现,而是通过知识的整合和迁移,再结合具体材料,灵活运用知识重新生成的。如(2015全国卷1)39题第1问“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记住乡愁,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中华传统美德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乡愁反映了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眷恋之情,体现了当代人对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愿望和期盼;记住乡愁、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载体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养料。

仔细分析参考答案你会发现,对应课本知识点应该是第四单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美德的关系”;第二单元“传统文化的继承性、相对稳定性、民族性,文化在继承中发展”;第三单元“民族精神植根于民族文化之中”。但是需要对课本理论、具体材料进行高度融合和再次生成。

二、2016备考建议

1.狠抓双基,突出主干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全国卷对知识要求、能力要求都较高,对知识考查更综合、更深入、更细致。因此,一轮复习要稳扎稳打,不仅要全、细,而且要突出主干知识。在对知识记忆的要求不放松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在能力方面,基本能力的训练要贯穿整个复习过程,尤其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一能力对学生终身和整个社会发展都有益。在平时的复习中可以尝试这样做:学生自己分析材料找出有效信息、自己总结答案或把答案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总结答题规律。

2.强化训练,掌握答题技巧

(1)要精选试题

首先,选用高考真题,包括全国卷还有地方卷。研究全国卷高考真题,可以从历年真题中直接总结命题规律。地方高考真题也应该关注,因为全国卷也会借鉴地方卷,如全国卷的坐标题、图表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借鉴了山东卷的做法。其次,选用一些优秀的模拟试卷。建議多选用近几年一直使用全国卷文综的省份的模拟题。

(2)规范训练

把规范答题的要求内化成答题习惯,同时总结答题技巧和解题方法。

(3)科学规范答题,即教材理论+材料

关于全国卷政治部分主观题的参考答案,很多人都觉得答案天马行空,甚至有一些从教材上完全找不到。其实不然,这些答案都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是课本理论、材料的高度融合和再次生成,对学生知识的综合能力的要求都比较高。首先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把握既要有广度也要有深度,同时还需要一定的熟练度。知识之间宏观联系必须融会贯通,知识的微观深度把握必须到位。因此,这对大部分高中生来讲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只有那些少数特别优秀的学生才能达到。参考答案的设置,也正体现出高考的选拔性。但是,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讲,也要逐步提高他们的答题能力,在平时的训练中注意把握好关键词,引导学生由答得多到答得精简,同时注意语言表达更具逻辑性。

作者简介:刘东霞,出生于1981年10月,毕业于山东大学,硕士学历,中学一级教师。现就职于山东省淄博四中,多次执教市、区公开课、网络教研;多次在市教研会上做经验交流,获得市、区教研员和老师的一致好评。主要成绩:

2013年,执教《国家财政》获得淄博市优质课一等奖;

2013年,执教淄博市网络视频教研会《厉行节约 反对浪费》;

2013年,执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获淄博市优质课二等奖;

2013年,执教《发展生产、满足消费》获得区优质课一等奖;

2012年,执教《在文化生活中选择》获得区优质课一等奖;

2012年,被评为淄博四中“课堂教学新秀”。

编辑 薛直艳

猜你喜欢
答题试卷考查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邀你来答题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Module5 A Trip Along the Three Gorges
Module5 Great People and Great In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
Module 4 Sandstorms in A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