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形势下英语教育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5-10-21 19:00蒋芬王伟
新课程学习·下 2015年5期
关键词:工具性英语教育师资队伍

蒋芬 王伟

摘 要:“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将创新与创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精神为前提,促进受教育者个性不断发展、综合素质不断提升的培养体系。进入新时期,在新高考形势的影响下,传统的英语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新课改发展的需求,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必须改革传统的英语教育模式,提倡“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了“双创型”英语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对培养“双创型”英语人才的措施进行了重点阐述。

关键词:英语教育;工具性;课程体系;师资队伍

目前,我国一部分高校在英语教育中采用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自主意识,因此将“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贯穿到高校的英语教育中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长期的教育成果表明,“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能够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与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另一方面还能够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技能以及英语应用能力。

一、“双创型”英语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1.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家与社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趋于多元化,除了需求大量的英语语言文科的教学人员与研究人员外,还需要大量的外语应用型人才,可见当前在英语教育过程中应十分注重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新课改要求高校在英语教育中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英语人才,因此“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精神,从而为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与科技文化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双创型”的英语人才是当前社会所需求的,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当前我们培养英语人才的观念与模式,尤其是高校培养英语专业人才的模式。大学生是最具活力与创造力的群体,承担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担,由此看来在高校中培养“双创型”人才已势在必行。

2.“双创型”英语人才体现了外语的工具性

英语不同于其他语言,它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其特殊性体现在它具有两面性:一面是人文性,另一面是工具性。也正是因为它的两面性,使得英语既可看作人文性的学科,也可看作应用性的学科。当前,一部分高校对英语专业这一概念比较模糊,因此在具体施教过程中会存在不同的倾向,一部分高校倾向于就业,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主导,而另外一部分高校注重外語人文教学,在突出语言优势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跨文化运用的能力。当然,我们需要明确的一点是,任何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既要具备一定的语言应用能力,还应具备相应的人文素养,以上所指的不同倾向,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泾渭分明,而是专业上的有所侧重。无论倾向于哪一方,“双创型”的英语人才都是社会所需求的。

3.“双创型”英语人才符合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趋势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扩招的不断进行,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向着大众化的趋势迈进,对于广大的高校生而言,直接就业往往成为不错的选择。与精英类的教育不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必然要求办学主体、办学形式以及办学内容的多样化。不同层次与不同类型的学校对人才的培养要求以及培养规格都有一定的差异,“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以便为高校学生之后步入社会奠定基础。“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有要求,还对相关英语专业做了一定的要求,要求英语专业朝着专业化以及多样化的方向迈进,加大“复合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从而为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趋势奠定基础。事实证明,当今社会需要的英语人才既是有教养的,同时也是有用的。

二、培养“双创型”英语人才的措施

1.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模式不可能一成不变,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进行改革,从一定程度上讲,教育改革就是教育创新。高校在教学改革中,应依据自己的办学特色,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规模。相关的教育学者指出,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思想的改革是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因此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以及教育观念显得至关重要。

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应做好两方面的工作,第一,充分掌握社会需求,了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高校教育要面向社会,因此高校应以社会第一线的职业岗位需求来设置英语课程,制定英语教学目标,安排英语内容,这无疑意味着英语老师在培养人才时应侧重培养学生运用职业英语的能力,包括熟练地应用英语来获取日常生活信息以及熟练应用英语表达自身内心的感受。第二,需要广大英语老师在教学环节中以学生为中心。“双创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倡导教学活动围绕学生展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与积极性。在课堂活动中,培养学生运用各种技能驾驭英语进行日常交际的能力,通过参与各种课堂活动,学生的思维会得到扩展,自身的潜能得到激发,创新意识无形中也会提升。

2.构建“双创型”英语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实现“双创型”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关键在于改革不合理的英语课程结构,优化英语课程体系。相关的研究学者指出,英语课程体系的设计一方面要考虑如何传承我国英语专业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也要考虑高校培养的人才应面向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考虑好这两方面的内容,高校培养“双创型”英语人才的目标才能够很好地实现。

对于广大的英语专业学生而言,要想提升自身的英语水平以及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就必须脚踏实地地学好英语基本功,英语老师在本科一、二年级阶段应多为学生安排一些专业基础课程的训练,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功的能力。当学生具备一定的英语基本功后,英语老师应为学生安排一些体现英语专业内涵的课程,包括英语国家的文化、文学、历史以及一些跨文化交流的课程。

3.完善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校应依据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模式在高校定期开展培训活动,安排老师进修,积极鼓励广大英语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在英语教师中培植学科带头人。“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倡导高校教育应与社会相结合,因此相关的英语老师应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类型,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贯穿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同时,也为学生之后走向社会提供前提条件。高校对广大的英语老师应实行校本培训,提高英语老师的业务素质,组织英语专业的老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或者兼职,尽可能地扩充英语专业老师的背景知识,使之更好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高校还应聘请企业的专门人才为兼职教师,为高校学生授课,以丰富高校师资队伍的构成,完善师资结构,以“双创型”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不断完善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

“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在英语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实践证明,此项人才培养模式不仅符合英语学科建设的规律,而且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英语专业“双创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正随着社会经济改革的深入而不断发生变化,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英语老师应围绕培养创新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力求高效地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创业精神。

参考文献:

[1]王虹.高等专科学校英语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4(6).

[2]宋慧玲.新课标下英语师范生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5).

编辑 赵飞飞

猜你喜欢
工具性英语教育师资队伍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向量的巧用
浅谈“大语文教育”的灵魂
中职英语教学中对交互式英语口语的巧妙应用
关于推进实战化教学的思考
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困境与革新路径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发展制约因素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