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围术期患者低体温发生率的品管圈实践探讨

2015-10-21 18:15
中国医学人文杂志 2015年7期
关键词:低体温品管圈围术期

宗 倩 孙 伟 董 瑞(通讯作者)

【摘 要】为降低围术期患者低体温发生率,以质量改进为目标,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运用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汇集了集体的智慧,改进了体温保护的措施,提高了手术护士对围术期患者体温保护的意识,提高了手术护理的质量。

【关键词】围术期;低体温;品管圈;质量管理

Abstract:In order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perioperative patients with low body temperature,to the quality improvement as the goal,to set up a special practice group,by using the method of quality management science,pooled the wisdom of the collective,improved temperature protection measures,improve the operation nurses consciousness on perioperative body temperature protection,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nursing operation.

Key words:The perioperative period Low temperature Quality control circle Quality control

患者低体温是指人体的核心温度<36℃[1]。有研究认为,50-70%的手术患者在手术期间会出现低体温。围术期低体温会对患者造成诸多的不良影响。手术室护士作为手术团队的一员,针对这一可防可控的手术并发症,有责任从护理专业角度出发,为提高手术患者的质量安全提供有效护理措施。近年来,本院手术室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有效降低了围术期患者低体温的发生率,现对主要实践步骤及效果进行如下汇报。

1方法

1.1问题分析

1.1.1组圈:以自主自愿的原则,根据降低手术患者低体温发生率的活动主题,科室内征集圈员14人,其中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2人,护师9人,护士2人。投票选出了圈长及辅导员,并明确了活动职责。

1.1.2主题选定与计划拟定:应用头脑风暴法,确定“降低围术期患者低体温发生率”为本次活动主题。确定了2013年3月-9月为本次活动时间。针对每一活动步骤详细制定时限及负责人。活动计划通过上级领导-护理部的批准。

1.1.3调查科室现状,把握改善重点:将2013年3月5日—4月8日4周常规工作日作为调查时间,统计全麻手术后患者低体温的发生率。共调查了216人次,经数据统计得出手术后患者低体温的发生率为17.59%。通过柏拉图的绘制得出,81.54%的手术后低体温患者集中在肝胆外科、骨科、妇科、泌尿外科、胸外科以及神经外科等6个科室。

1.1.4原因分析及要因选定:按照5WIE的方法,从人、材、物、法、环等5个方面运用头脑风暴法对科室内低体温发生率高的现状进行了原因分析。最终选出的要因有4项,包括:手术中使用温度低于37℃的冲洗液;护士整体保温意识缺乏;术中患者体表裸露过多;手术室配备的保温设施少等。

1.1.5计算目标值,明确改善目标:依据公式计算活动目标值=改善前-(改善前×圈能力×改善重点)的公式,计算出目标值为8.07%。

1.2对策拟定及实施。

1.2.1调查科室液体加温箱实际水温,提高设置温度。经测量在加温箱设置温度为37℃时,无菌灌装液体入箱2小时后水温只能达到33℃~34℃,远低于37℃人体的正常体温。因此,在工程师的指导下,将所有手术室内液体加温箱的设置温度由37℃调高至39℃;并规范了保洁人员添加加温液体的时间,由原先的每日2次增加到每日4次。

1.2.2改进适于手术患者的术中保暖方法。

1.2.2.1全身保暖:每个手术间制作了一个小棉被,大小以刚能遮盖病人为宜,如遇病人需要保温时盖在清洁敷料单外面,不接触病人;“三明治”保暖法,即采用两层敷料之间加一层塑料的方法,用于头面部手术病人躯体的术中保暖等。

1.2.2.2局部保暖:制作了肩被、棉长靴,应用于开腹或截石位手术患者的术中裸露皮肤的保暖。

1.2.3 根据手术种类的不同,规范体温监测。科室规定,非全麻手术可使用水银温度计分别于术前、术中、术后3次测量患者体温;全麻手术与麻醉师合作进行鼻温或肛温的持续监测。做到随时掌握患者的体温变化,及时避免低体温的发生。

1.2.4增加体温保护质控标准,制定相关流程。由于科室质控标准中缺少体温保护的专项内容,将体温保护要求增加入巡回护士工作质量考核标准中,以便于质控员进行专项质控;制订了手术患者体温保护流程、以及针对老人、婴幼儿、大面积烧伤等特殊手术患者的保暖流程,以规范体温保护的行为,确保体温护理的落实。

1.2.5加强围术期低体温危害及防范的相关知识培训。为提高手术室护士体温保护的意识,在品管圈活动的初、中、后期,组织全科护士进行了3次有关围术期低体温危害及标准防范的培训及考核,并将培训的内容纳入到各层级护士的培訓计划中,使护士充分认识到围术期维护患者体温正常的重要意义,提高依从性。

2效果

2.1降低围术期患者低体温发生率专项活动前、后的效果对比:经过为期7个月的专项小组活动,将2013年10月16日—11月12日4周常规工作日作为改进后的效果确认时间。应用改进前的同样调查方法,统计了全麻手术后患者260人次,经统计低体温的发生率为3.85%。与改进前统计的17.59%的低体温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2=23.47 P<0.01)。与活动的目标值8.07%对比,改善后的目标达成率为209.61%。

2.2 6个重点改善手术科室的患者改善前、后低体温发生情况柏拉图对比。

与改善前相比,改善后的6个重点手术科室患者低体温发生情况有所减少。

3讨论

保护围术期患者的体温正常对患者良好的手术愈后、提高患者的满意度非常重要[1]。手术护士的职责之一就是预防这一可避免的外科并发症,从而使手术患者获得最佳的体温保护。通过组建本次品管圈,集合了科室成员参与质量管理的智慧,运用数据统计分析的方法,通过现场调查、目标设定、要因选定、对策拟定、实施以及效果确认等步骤分析了问题发生原因,把握了问题改进的重点,利用打分法,从科室实际出发客观地进行了对策的征集、选定,并为达到目标值进行了有效的对策实施,使围术期低体温的发生率下降。

此外,通过开展专项实践,运用科学方法找出了问题的原因,选出并实施了有效的对策,并通过培训加强了低体温预防的相关知识,从而使围术期患者低体温的发生率得到降低,6个需重点改善的科室手术患者低体温发生率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由此也体现了手术护士在体温保护方面的重视程度得到了加强。不过本次实践仍有不足,有不少问题需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刘小颖,吴新民.围术期低体温[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3,23(9):712-714

[2]陈桂珍.围手术期意外低体温的研究进展[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2)478—479

猜你喜欢
低体温品管圈围术期
护理服务全过程用于足踝骨折围术期的临床价值
术前心理护理干预对促进早期食管癌切除术患者围术期的护理效果研究
品管圈活动在提高肺结核患者痰标本留取合格率中的应用
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腹股沟斜疝无张力修补术围术期的临床效果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用于宫颈癌患者围术期的效果分析
应用品管圈管理模式对提高COPD患者呼吸功能锻炼依从性的作用
产房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品管圈应用的疗效分析
品管圈活动在眼科患者视力检查中的应用及对漏查率的研究
低体温对手术患者的影响及护理措施
急性心肌梗死后低体温与临床不良事件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