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CT对胃癌浸润及转移的诊断价值

2015-10-21 18:15
中国医学人文杂志 2015年7期
关键词:螺旋CT诊断价值胃癌

陈 华

【摘 要】目的:观察并探究螺旋CT对胃癌浸润及转移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30例胃癌患者为实验组,另选同期30例胃炎患者为对照组,给予两组患者螺旋CT常规及增强灌注扫描,并对其CT影像学表现、淋巴结与胃癌转移的诊断等情况进行观察。结果:实验组的血流量(BF)、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显著高于对照组,平均通过时间(MTT)则明显降低(P<0.05)。此外,实验组患者淋巴结转移的CT扫描诊断特异度与敏感度分别为80.0%与95.3%;分析相关性,胃癌淋巴结发生转移的患者具有更高的死亡率(P<0.05)。结论:对于胃癌浸润及转移,螺旋CT增强扫描均有比较好诊断价值,可对预后进行有效判断,进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指导。

【关键词】胃癌;螺旋CT;诊断价值

作为临床一项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胃癌具有非常高的死亡率,而胃癌患者的预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肿瘤大小及淋巴结转移等因素的影响[1]。以往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时,主要以临床检查结果为依据,只有淋巴结的直接超过15mm时才能触及,因而使得诊断效果偏低。螺旋CT扫描由于可以在早期发现淋巴结的转移情况,因而在胃癌分析及诊断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本文通过分析胃癌浸润及转移淋巴结的CT特征,对淋巴结浸润及转移的规律进行了解,给胃癌的早期发现及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30例胃癌患者为实验组,另选同期30例胃炎患者为对照组,实验组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分布:32-79岁,平均年龄(50.3±5.6)岁;病理类型:16例导管癌,6例小叶癌,5例髓样癌,3例黏液腺癌;TNM分期:5例Ⅰ期,8例Ⅱ期,17例Ⅲ期;本组患者均手术证实为胃癌患者,均适应CT造影观察,且肿瘤原发灶的蜡块保存良好。对照组患者除疾病类型外,年龄、男女性别比例等资料与实验组差异不明显,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采用单层螺旋CT扫描仪对两组患者进行常规扫描。患者取仰卧的体位位,先行常规胸部平扫,随后行增强扫描,扫描的部位为颈部、胸部以及上腹部。采用自动高压注射器,经肘3.5ml/s思维速率向患者静脉注射100-120ml非离子型对比剂(优维显,370mg/100ml,先灵公司提供)。选择自动触发模式,注射后扫描4-5个层面,当血管内密度升高到设置的130Hu时,则激活扫描程序,开始快速连续容积扫描,扫描参数具体为:层厚5mm,间距5mm,管电压120kV,扫描时间0.8s。重建参数:层厚1-3mm,间距1-3mm。在扫描后的重建中,利用计算机获取时间密度的曲线以及BF、PS、MTT等相关造影参数。

1.3疾病判定标准

CT扫描显示患者局部胃壁的增厚程度超过5mm,或伴有异常强化即为胃癌;淋巴结呈团块状、花斑状,中心密度低而周边密度高,且淋巴结的最长径超过10mm即为淋巴结浸润及转移。

1.4统计学处理

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构成比采用x2进行检验,组间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3]。

2.结果

2.1影像学表现

螺旋CT常规扫描显示,两组患者的肿块周边呈现出等密度;增强扫描显示,病灶动脉期与静脉期均呈现出明显均匀强化。

2.2灌注参数情况

实验组的BF、PS显著高于对照组,MTT则明显降低(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CT灌注参数比较

组别 例数 BF PS MTT

对照组 30 40.6±5.2 8.0±1.4 14.4±1.8

实验组 30 108.7±6.2* 27.8±1.2* 8.1±1.6*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3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

实验组30例胃癌患者中,有28例经CT诊断为胃癌淋巴结转移阳性,2例诊断为阴性;而经过病理确诊,29例为淋巴结转移阳性,1例为阴性。淋巴结转移的CT扫描诊断特异度与敏感度分别为80.0%与95.3%。

2.4胃癌转移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经过为期半年的随访,2例胃癌患者死亡,死亡率为6.7%。分析相关性,胃癌淋巴结发生转移的患者具有更高的死亡率(P<0.05)。

3.结论

在胃癌晚期,由于患者体内癌细胞会不断从胃原发灶朝周围器官组织浸润,并其向远处进行转移,因而会导致受累器官及组织出现器质性损害,最后使得机体功能出现衰竭,甚至死亡。其中,肿瘤转移的方式主要为淋巴转移,例如,胃淋巴来源连接左锁骨的上淋巴结,因此,通过胸导管,癌细胞便可转移到左锁骨的上淋巴结[4]。

胃癌预后的影响因素包括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等。在观察及判断淋巴结的转移及转移部位等情况时,CT检查不仅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还能为医生诊治提供可靠信息,进而对治疗方案的制定及患者预后的评估产生直接影响[5]。通过对患者进行螺旋CT常规及增强灌注扫描,可在早期发现异常增大的淋巴结,对其形态展开更为直观的观察,进而促进胃癌检出率及正确诊断率的提高。在本研究中,螺旋CT常规扫描显示,肿块周边呈现出等密度;增强扫描显示,病灶动脉期与静脉期均呈现出明显均匀强化。胃癌患者的BF、PS显著高于胃炎患者组,MTT则明显降低(P<0.05)

此外,螺旋CT扫描通常把淋巴结的短轴直径来作为淋巴结转移的重要诊断标准,同时,还可与CT图像中,淋巴结的形态进行结合,展开综合评估,从而促进转移淋巴结诊断正确率的提高。本研究中,实验组患者淋巴结转移的CT扫描诊断特异度與敏感度分别为80.0%与95.3%,胃癌淋巴结发生转移的患者具有更高的死亡率(P<0.05)。

综上所述,对于胃癌浸润及转移,螺旋CT增强扫描均有比较好诊断价值,可对预后进行有效判断,进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指导。

参考文献:

[1]候茂青,李志坚.动态增强CT 扫描对胃癌的术前诊断与分期[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1,12(01):26-29.

[2]彭永军.胃癌的螺旋CT 诊断价值探讨[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12,17(04):172-174.

[3]陶宗贵.螺旋 CT 增强扫描对胃癌浸润和转移的诊断价值[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4,21(09):1081-1082.

[4]顾爱燕.螺旋CT增强扫描对胃癌浸润及转移的诊断价值[J].中外医学研,2013,11(27):40.

[5]郭华,高剑波.螺旋CT对胃癌浸润及转移的诊断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3,22(08):684-685.

猜你喜欢
螺旋CT诊断价值胃癌
胃癌癌前病变有哪些,该如何早期发现和治疗
早期胃癌手术治疗方法有哪些
螺旋CT的多平面重建技术在脑垂体瘤中的应用探究
螺旋CT对结节性甲状腺肿的诊断作用探讨
肾损伤严重程度的螺旋CT诊断分级方法及其临床指导意义
脑CT对脑器质性精神病的诊断价值分析
胃癌筛查首选胃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