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病变的影像学诊断

2015-10-21 18:15吴指挥
中国医学人文杂志 2015年7期

吴指挥

【摘 要】目的 探讨跟骨病变影像学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选取2012年7月~2014年12月因足部或足跟疼痛在我院就诊,且接受影像学检查的22例患者资料,针对影像學检查结果存在异常,且疑为跟骨病变患者,予以穿刺及手术病理检查,参考术后病理结果,对相关病变加以鉴别诊断。结果 对22例患者的影像结果进行分析,其中3例患者疑为跟骨病变。参照这3例患者病理检查结果,均证实为跟骨病变,跟骨病变发生率为13.63%。其中,良性骨肿瘤1例,恶性骨肿瘤1例,感染性骨病变(慢性骨髓炎)1例。不同跟骨病变类型患者,影像学特征各异。结论 结合患者影像学检查综合表现,参考患者病变表现及病变部位等特征,可对跟骨病变作出有效、准确的诊断。

【关键词】跟骨;病变;影像学诊断

跟骨又名足后跟骨,位于足后下部,是足部最大的一块跗骨,是由一薄层骨皮质包绕丰富的松质骨组成的不规则长方形结构。单纯性跟骨病变临床相对少见,因此相关的文献及病例报道也比较稀少。结合影像病理资料,我科针对3例跟骨病变患者的影像学诊断结果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相关病变的影像特征加以分析,现将观察结果和临床经验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自2012年7月~2014年12月因足部或足跟疼痛在我院就诊,且接受影像学检查的22例患者资料,其中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9例,年龄范围为12~61岁,平均年龄为(33.7±4.6)岁,主要临床表现为足部及足跟部明显疼痛,部分患者伴发软组织发热和红肿。对这22例患者均行跟骨X线侧位及轴位检查,5例患者行CT检查,4例患者行MRI检查。

1.2检查方法

针对5例行CT检查的患者,所用仪器为Siemens sensantion16层螺旋CT扫描仪,行平扫,取软组织窗及骨窗,层厚为5mm。对于4例患者行MRI检查的患者,采用Siemens 1.5T超导型MR仪,对膝关节线圈行冠状位、矢状位及轴位常规平扫。对于影像学检查结果存在异常,且疑为跟骨病变患者,予以穿刺及手术病理检查,参考术后病理结果,对相关病变加以鉴别诊断。

2.结果

2.1检查结果

对22例患者的影像结果进行分析,其中3例患者疑为跟骨病变。参照这3例患者病理检查结果,均证实为跟骨病变,跟骨病变发生率为13.63%。其中,良性骨肿瘤1例,恶性骨肿瘤1例,感染性骨病变(慢性骨髓炎)1例。

2.2影像学表现

对3例跟骨病变患者影像学表现加以总结,1例良性骨肿瘤患者,病变部位位于跟距关节下方,呈溶骨性及膨胀性骨破坏,边界清晰,影像学检查可见连续、变薄的骨皮质。1例恶性骨肿瘤患者,病变部位位于跟骨中部后方,主要呈不规则骨质破坏,密度不均匀,边界不清晰,难以与正常骨组织辨清边界,骨皮质遭受严重破坏,且已中断,可见软组织肿块,软组织肿块内部可见不规则或斑点状肿瘤骨。1例慢性骨髓炎患者,病变位于跟骨骨突边缘,呈边缘模糊的斑片状增生硬化影,对其内部加以观察,未见骨小梁结构,骨皮质增厚,邻近骨膜出现增生现象。CT检查结果显示,可见死骨及脓腔。

3.讨论

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跟骨病变病例相对较少,发生率远低于长管状骨病变。跟骨病变往往为患者及医生所忽视,患者就诊断原因多为足跟部长期、剧烈疼痛。由于跟骨病变临床相对鲜见,因此很多患者在就诊时,医生未能及时有效的予以明确诊断,易延误最佳治疗时机,导致患者病情恶化。

曾有文献对足部骨肿瘤良、恶患者比例予以统计,约为6.01:1[1],但针对跟骨良、恶性肿瘤发生率,尚缺乏相关数据,但总体而言,良性肿瘤发生率要高于恶性肿瘤。对手足骨病变的常见类型进行统计,其中排名前3位的疾病依次为软骨肿瘤,创伤相关炎症及囊性病变[2]。本组研究发现,3例患者中,1例为良性骨肿瘤,1例为恶性骨肿瘤,1例为慢性骨髓炎,病变发生情况与文献报道基本相符。

针对跟骨病变发生部位,不同病变类型也各具特征。跟骨良性骨肿瘤多发于跟距关节下方,目前该病变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有研究者推测,因长骨成软骨细胞瘤多发于骨垢,因此跟距关节成形时,软骨细胞于关节旁骨突内大量沉积,导致跟骨成软骨细胞瘤多发于跟距关节下方[3]。此外,由于跟骨骨突边缘存在松质区,该区域血供相对丰富,与长骨干垢端区域相似,因此多利于细菌积聚和繁殖。当发生外伤或软组织感染时,易累及跟骨,进而出现慢性骨髓炎。

不同类型跟骨病变,所表现出的影像学特征已存在较大差异,临床医生可依据患者影像学检查综合表现,并参考患者病变表现及病变部位等特征,可对跟骨病变作出有效、准确的诊断。跟骨发生的良性骨肿瘤与长骨干垢端良性骨肿瘤特征相似,多呈溶骨性及膨胀性骨破坏,边界清晰,影像学检查可见连续、变薄的骨皮质,硬化缘明显,这是由于肿块多起源于骨髓。跟骨恶性骨肿瘤则主要表现为不规则骨质破坏,密度不均匀,边界不清晰,难以与正常骨组织辨清边界,骨皮质遭受严重破坏,且已中断,可见软组织肿块,软组织肿块内部可见不规则或斑点状肿瘤骨。与长骨骨肉瘤相比较,跟骨骨肉瘤骨膜反应相对较少,这是由于跟骨为不规则骨,X线检查难以反映骨膜改变所致。慢性骨髓炎多表现为存在广泛硬化,影像学检查呈边缘模糊的斑片状增生硬化影,且可见死骨及脓腔等。因在骨质硬化掩盖下,X线检查难于发现小死骨,因此可采用CT加以检查。本组1例患者即经过CT检查,可见死骨及脓腔。

总之,针对跟骨病变,影像学检查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鉴别诊断手段,结合不同影像检查结果,即可对跟骨病变进行确诊。对于病变不典型,鉴别诊断相对棘手的患者,则可采用病理检查手段,对病情予以进一步明确。

参考文献:

[1]肖林,胡剑波,吴泽文,等.30例影像学表现类似骨样骨瘤病变的鉴别诊断[J].肿瘤基础与临床.2015(1):56-58

[2]陈海松,李晓飞,耿青,等.病变周围骨髓及软组织水肿征象在良性骨肿瘤和骨肿瘤样病变中的表现特征[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5, 49(3):1101-1104

[3]赵振江,孙英彩,崔建岭.罕见跟骨滑膜肉瘤误诊二例[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3,47(6):569-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