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佛教内建筑装饰的艺术初探

2015-10-21 18:50陈春贵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年20期
关键词:佛寺佛教文化佛教

【摘要】佛教传入我国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其建筑装饰艺术也是别具一格。本文将仔细介绍分析佛教建筑的装饰艺术,明确当代佛教建筑装饰艺术风格流变,以及当代佛教建筑装饰艺术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当代佛教内建筑装饰艺术的初探。通过对两汉时期到现代佛教建筑特点的分析,发现佛教建筑具有多元化、复杂化、大型化等特点,然而,佛教建筑却并未成功实现现代化的转型,仍然存在仿制明清时代佛寺、建筑材料不够环保等问题,需要相关佛教设计者结合佛教文化以及审美理念,进一步对佛教建筑装饰艺术做出突破。

【关键字】佛教;建筑;装饰艺术

Abstract: Buddhism was introduced into China already has some history, its architectural art is also unique.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careful analysis of Buddhist Art Deco building, clear contemporary Art Deco style of Buddhist architecture rheology, and the problems of contemporary decorative art of Buddhist architecture encountered in the development, the building of contemporary Buddhist Art Deco was.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Han Dynasty to modern Buddhist architectural features found Buddhist architecture has diversified and complicated, large-scale features, however, Buddhist architecture but did not succeed in realizing modernization in transition, there is still imitatio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Buddhist temple, building materials insuffici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other issues relevant to the needs of Buddhism and Buddhist culture combine designer aesthetic concept, make further breakthroughs Buddhist architectural decorative arts.

Keywords : Buddhism, architecture, decorative arts

佛教在我国已有2000年以上历史,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建筑装饰的艺术更是值得我们深究。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无论是在印度还是我国,都对当地的文化、政治以及经济等具有深远影响。由于佛教能够反映下层人民的劳苦,受到了多数人的追捧;同时,佛教的传入,更有利于统治者传播“天权神授”的观念,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因此,统治阶级也极力推崇佛学,佛教便由此在我国逐渐盛行,慢慢渗透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在传入我国的过程中,不断与我国文化进行摩擦、碰撞,并逐渐相互融合,在本身木质结构的基础上,兼容了我国文化中的儒学思想,端庄又不失神秘感。佛教在我国分布范围较广,其中安徽九华山以及四川峨眉山的佛寺更是独具我国佛寺的建筑特点,成为当地佛教文化的缩影以及我国佛寺的代表建筑,现在更是游人如织的旅游胜地。经济飞速发展,翻修寺院推动旅游业的发展是现代的一股热潮,人们争相翻修或者新建寺院,然而,大多数新建寺院仍是仿造原来的建筑风格,并未实现现代化的转型。随着中西方文化碰撞日渐频繁,佛寺的建筑风格向着现代化转型是历史的必然要求。本文将通过分析佛教建筑的传统建筑艺术。装饰,深入了解其文化内涵,同时明确建筑的优缺点,为未来设计现代化佛寺提供参考,同时,为佛教建筑的传承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 佛教建筑的装饰艺术

1. 佛教与中国文化

佛教最早是在东汉末年,由印度传入我国,距今已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渊源。佛教在我国的逐渐兴起,与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密切相关,那是的佛教宣扬王法,帮助巩固统治者的地位;其后,随着儒家以及道家等思想观念的兴起,佛教文化逐渐与其相结合,更加具有神秘感;为了更加广泛的传播佛教文化,佛教又表现出“反映下层人民劳苦,寄托怀才不遇人士情感”的特征,进一步受到人民的追捧,丰富了人们的思想文化境界。

2. 佛教装饰艺术范畴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装饰艺术更是独具一格。装饰艺术也是佛教文化进一步对外传播的载体,能够更加有效的传播佛教文化,主要分为功能性装饰艺术以及纯装饰性艺术两种形式。功能性装饰艺术主要包括对佛陀、雕塑等具有鲜明佛教特征的事物,而纯装饰性艺术即后来盛行的瑞兽等,并不包含任何佛教内涵。在隋唐时期,通过中国文化以及佛教文化的碰撞融合,民俗文化也日益频繁的运用到了佛教艺术建筑中,如瑞兽等神话题材人物也应用到了佛教艺术装饰中,表现了当时人民的审美眼光。

3. 佛教装饰艺术

佛教建筑早期是以传统宫殿以及私家宅院的方式出现的,经过长时间的演变与发展才到今天的建筑模式。其建筑的种类以及装饰艺术非常丰富,建筑形式不但有楼阁,还有殿堂等,此外,还有多种装饰与其相搭配,其中尤其是佛寺最富有造诣。

佛寺主要由若干院组成,即俗称寺院。传说佛寺此前是为佛陀以及菩萨等提供住所,现在,佛寺主要由僧人居住,但依旧保持其庄严肃穆的环境氛围,与其考究的装饰风格相契合。佛寺的建筑艺术风格多样,装饰部分主要分为室外装饰与室内装饰,室外装饰包括屋顶、门窗以及与之搭配的园林景观等,室内装饰涵盖佛像还有欢门等。门窗的装饰也别具佛韵,通过圆形或者扇形的图案,表现出对未来轮回获得圆满的企盼,还伴有花草等装饰,设计精美,充满佛教的神圣感。佛像可谓是佛寺中的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他的盛行方式与人们祭拜孔子方式较为相似,体现了一种“偶像崇拜”观念,同属于被人们所尊敬进而供奉的對象。佛像造型变化与其历史环境息息相关。最早,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同时受中西方文化影响,造型多为丰乳肥臀;后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美审美偏好于清秀瘦削,因此,佛像大都体型清瘦;再后来,逐渐演变为端庄慈祥的形象,基座多位莲花造型,即近现代佛像造型。

二、 当代佛教建筑装饰艺术风格流变

1. 传统佛教建筑特征

佛教最早是两汉时期由印度传入我国,因此,受印度建筑文化影响,主要为印度社会建筑风格。但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不够,无法建成如同印度建筑那般的布局与形式,所以,佛教建筑便仿制当时官邸的建筑形式。普遍认为,白马寺为中国建造的第一个佛寺,其被人们称为“祖庭”。东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已经在我国盛行,佛教建筑水平也迅速发展,数量剧增。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全国大小佛寺就有三万所以上。在良好地结合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建筑风格已经逐渐定型,形成了院落式格局寺院建筑,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唐宋时期,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佛教建筑水平达到了鼎盛时期,建筑风格趋于多样化复杂化,不同与之前单调式的“官邸型”建筑,出现了“伽蓝七堂”的建筑形式。唐代时期,人们的供奉对象主要为佛陀,因此,建筑师一般将塔放置于殿前,再进行与之匹配的建筑设计;宋代,人们供奉对象为佛典,所以将塔设计位于大殿之后,更符合百姓的需要与审美。明清时期,佛教建筑进入定制阶段;对建筑形式具有严格要求,同时进一步提升园林的艺术化氛围。其后,山林建筑迅速风靡全国,多数山林均伴有佛寺建筑,与山林风景的结合,是佛寺看起来更加具有诗情画意,提升佛寺的艺术境界。总而言之,佛寺整体布局严谨有据,外部装饰华美,内部庄重,良好的凸显了佛寺的庄严感以及神秘感。

2. 现代佛教建筑特征

随着中国现代化发展,传统的佛教建筑形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早期佛教只是进行一些与宗教相关的活动,地点范围也局限于佛教周围;封建统治末期,佛教内容趋于更加多元化,包括进行一些与健康、绿色相关的活动主题,现在甚至还包括了一些商业活动。现代佛教也对建筑形式产生了突破:

(1) 建筑空间多元化。

因为仅仅进行只与宗教有关的活动并不能满足现代对弘扬佛教文化的需求,因此,佛寺还会积极支持社会服务、绿色健康等主题的活动,大大有利于弘扬佛法。与此同时,这也对建筑空间具有相应的要求,因此,现在的佛寺建筑更加趋于多元化没满足不同活动需求。

(2) 建筑空间复杂化。

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建筑设计本身也要考虑佛寺各区域之间紧密联系但同时又要相对独立,建筑空间更加复杂化。

(3) 建筑空间大型化。

因为佛教活动动辄成千上万人参加,为了保持活动顺利进行,维护活动现场秩序,建筑空间必须大型化,足够容纳相当多的人参与活动。

(4) 活动时间的周期化。

现代是一个快节奏时代,人们普遍只有在周末或者节假日才能有时间参加一些佛教活动,因此,佛教活动大多在节日或者周末举办,保证人们能有空闲时间参与,与此同时,工作日的人流量便较少,活动时间趋于周期化。

(5) 建筑具有时代感。

不同于传统建筑风格,在人们步入21世纪,对艺术的审美水平大大提高,传统的佛寺建筑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需要更加具有时代元素的建筑形式与布局,建筑在符合佛法要求的同时,更加育有时代感。

3. 现代佛教建筑的时代特征

不同于传统的南北轴线式风格建筑,现代建筑更重视建造的环境与周边,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根据地形特点自由布置设计,这种布局方式,一方面是对传统礼教制度的突破,不再拘泥于森严的等级制度,单纯的神灵崇拜,更多的是对佛教文化的信仰;另一方面,也保证了足够的佛寺空间,能够满足增加的佛教徒的自由活动。早期的建筑为满足整体布局的需要,多是将佛殿置于大殿的长边;而今,将佛殿置于大殿的短边,增加了可容纳佛教徒的数量,同时突破了以往平面整齐堆成的布局风格。此外,佛寺的内部装饰更加亲和,也保证了能更加适合开展公益活动、社会服务等功能,使佛寺成为一个大的人们集散地带,有原来的封闭内敛型向着现代化的对外开放型转变。

建造佛寺的材料也与之前大相径庭,原来的装饰华美,色彩斑斓,而现代的装饰多趋于朴素,运用简单的符号进行立面。信徒们也不再过多的关注佛寺外观,而是更注重内涵,重视其谦和朴素的性格,这是佛教建筑向着现代化转型的重要标志。

三、 当代佛教建筑装饰艺术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发展,佛教建筑也在向着现代化转型,然而,这个过程中却遇到了不少问题。由于现代建筑设计者束缚于商业模式,导致思维僵化,又缺少专业的宗教理念指导,不能设计出一些具有现代化元素的建筑,而是仿制先前的佛寺布局格式,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

1. 设计不具有环保意识

现代佛寺建筑的一个很大不足之处就是不够重视生态环保。其实,在佛教思想中,环保非常重要,例如“依正不二”等思想都是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观念。有些现代佛寺建筑过于重视外观的华美,使用现代高科技手段来表现人工环境,却忽视对佛寺周边的统筹规划,给当地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太过于强调形式,不注重生态环保观念。现代型佛寺首先要削减不必要的装饰,将佛教的艺术审美与现代的环保理念相结合,坚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实现佛寺的现代化转型。

2. 复制和模仿为主的设计形式

现代佛寺建筑虽然有少数进行创新,在佛寺中增设讲经堂等功能性空间,进一步宣扬佛法,增强人们对佛教的信仰,但多是模仿唐明清时代的建筑风格,主要为中轴对称形式,采用现代技术和材料进行模仿,但是内部设计相对较为简陋,仍是传统建筑风格。虽然有添加少量现代元素,但是效果仍然不夠明显,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人们更加追捧古代的建筑设计,为了迎合消费群众的需要,设计形式认为仿造古代建筑模式;二、建筑设计师对佛教的理解不够透彻,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束缚于商业模式中,无法创新性的建设佛寺;三、为了避免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在建筑模式上还是选择模仿传统建筑模式。

3. 落后的装饰材料与设计理念

许多地方仍就是以木材进行佛寺的修建,然而在资源稀缺的今天,大量使用木材并不符合节能环保的佛教理念,虽然有些地方转而使用钢筋混凝土进行建造,但是为了保持其木结构的表象,使用木质表皮包装钢筋,仍旧是不符合绿色环保观念。寻找一种可以代替木材的新型材料迫在眉睫,但是研发的过程必定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高科技材料的成本必定较高,不利用材料的推广使用。因此,可以考虑使用竹材作为建筑原材料,首先,竹材的质地与木材较为相似,其次,利于加工,而且生长周期短,适应性较强,非常符合当下节能环保的理念,值得大力推广。此外,石材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我国石材资源丰富,并且石材具有耐用、美观等缺点,可以成为建筑材料的首选。

总结:

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其建筑的艺术也是耐人寻味的。本文通过探究佛教建筑的装饰艺术各时期建筑的特点,明确佛教建筑风格的优缺点,探究现代佛教建筑艺术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为未来佛教建筑提供一定的参考。佛教文化是我国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批判的弘扬并发展佛教装饰艺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让佛教建筑朝着现代化转型前进。佛教建筑装饰主要为室内装饰以及室外装饰,室内装饰包括佛陀、欢门等,室外装饰即为门窗、园林景观等,室内装饰与室外装饰的统筹规划即形成佛教建筑;现代佛教建筑须秉持节能环保的建筑意识,突破以往的设计模式,不再拘泥于传统建筑方式,此外,更新建筑的原材料,使用竹材或者木材等環保型材料,结合这些理念要素,将现代建筑技术与佛教审美内涵相结合,同时设计时考虑园林景观的搭配建设,增添佛寺的诗情画意,此外,还要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关注当下人们的审美情趣,建设出具有现代化气息的新型佛教建筑。

参考文献:

[1]候幼彬.中国建筑美学[M]一匕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刘学军.中国古建筑文学意境审美[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

[3]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诺伯格·舒尔茨.施植明译.场所精神一迈向建筑现象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5]萧默.建筑意,建筑艺术与文化系列读本[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6]叶朗.现代美学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陈春贵,男,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讲师,硕士。

猜你喜欢
佛寺佛教文化佛教
佛教艺术
唐代佛寺壁画研究
贵定县城镇建设与阳宝山佛教文化的发展初探
佛教与中华文化发展渊源
营销视角下的佛教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营销视角下的佛教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试论儒家孝道思想对佛教文化的影响
看中国·在浙江
五代两宋佛教雕塑的佛学内涵
陈哲文(韩国)佛教题材作品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