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研究

2015-10-21 17:12李培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年12期
关键词:石库门

摘要:上海田子坊作为历史建筑改造成功的典型案例,它利用工业厂房形成了现在的创意产业集聚区,为城市解决了不少问题,它不仅是对现有建筑物创造一个自由和创意产业发展的使用平台,而且要保护历史建筑,使他们不必面临被拆除的威胁。本文的目的是寻求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更新的原则和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田子坊为其他历史建筑保护的保护与更新的原则和方法的借鉴进行了深入研究。

关键词: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上海田子坊,石库门

近几年,上海提出了一系列保护历史建筑的方案,并且首先以最急需改造的工业建筑为基础,为城市形成了第一批创意产业区,为破旧的房屋注入了时尚的元素,使旧建筑在保留其底蕴的同时,也跟上了城市的發展,变为现代城市新景象。

1 历史建筑的概念

历史建筑是从英文“historic building”翻译而来,对于历史建筑的首次定位是在十五世纪意大利,而在十九世纪以后该词经常被用来指建筑遗产,其作为在人类历史上曾经记载历史性事件、活动的物质载体,是人类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建筑的五种特征,分别是记录性、不可复制性、完整性、继承性和多元性。

2 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

主要体现在保留历史街区的各种建筑遗迹;完整保护历史街区空间格局;完整保护历史街区原有邻里关系和延续街区生活;完整承接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当地艺术。

(2)延续性原则

延续性是指不改变历史街区中居民原有的生活方式、邻里关系和社会结构等,并保持街区的风貌特征,只对建筑做一些修复工作。

(3)保护与更新互动原则

历史建筑需要通过不同方式进行保护与更新,替换原有建筑功能能,可以开发为旅游圣地,或更新为办公场所等。

针对历史街区的实际情况,可以将历史街区内群体建筑的保护与更新分为以下三种主要模式:内部功能置换、使用方式回归和延续历史风貌,完善居住功能。

3田子坊改造项目研究

(1)田子坊概况

田子坊作为上海创业产业集聚地,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各种各样的建筑形式以及街道中丰富的互动空间和多样的社区活动,成为时尚设计、人文艺术和创意人才的汇集之地。对于上海而言,田子坊作为城市文化的载体是不可或缺的。田子坊位于泰康路210弄,在原来刚建成时并不叫田子坊而叫志成坊,由著名画家黄永玉据《庄子》中的田子方篇而改,相传田子方是中国最早的画家,春秋战国人物,是孔子学生子贡的学生。田子坊位于卢湾区中西部,靠近徐汇区,被四条路所包围,分别为泰康路、思南路、瑞金二路和建国中路。在这块地区的街区大都是1920年建成的,城市中比较常见的里弄建筑。1890年,该地还没有被重视,在这里居住的人也不多,只有随处可见河流和田地,在那时它还仍保留着最初的风光。法租界在1900年进行再次扩张后,越过法租界的边界修建了瑞金二路、建国中路,1914年法租界第三次扩张后,修建了思南路,又在1926年修建了泰康路。完成修建泰康路后,这块街区的基本形态已经显露出来。由于泰康路处于法租界和华人住区,商业居住街区和工业区的过渡地带,具有复杂的社会背景,泰康路所呈现出的建筑环境,空间格局,社区形态也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的双重特点。所以在泰康路上,能看到上层阶级居住的住宅、中产阶层居住的普通新式里弄住宅和较低社会阶层、工人居住的残破不堪的里弄住宅,以及空间较大的工业建筑。1930年左右,田子坊的路面宽度只有二、三米,三十六家小工厂汇聚在这约一百四十米长的老式里弄里,成为上海别具一格的风貌特色。在当时,田子坊优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许多名人住在这里。在抗日战争时期,很多工厂和住宅被炮火摧毁。解放后,太康路居民区基本保持原貌,附近的一个工厂的工业发展是相对稳定的,它是混合与周围的工业用地,住宅相对独立。

(2)田子坊的保护与更新

田子坊的建筑类型基本定形于1920年,这是一个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的过渡区,具有较为典型的里弄式传统格局。建筑内部公共空间集休憩、集会、展览等功能于一体复合化空间。

在空间格局上,田子坊以商业街为主,在把原来的街道改建后,原来狭窄的街道也变得通畅了,道路是居住区的构成框架,它不仅起着疏导交通、组织空间的作用,同时对小区休闲性的展现也起着显著的作用。在此之后,增加了广场等公共空间,让整个街区的空间显得有疏有密,空间格局的分配看起来也更为合理。从建筑内部格局上看,老厂房原有建筑结构并没有太大的调整,四面仍旧是青色的墙壁、屋顶悬挂着老式大吊灯,保留了上海二十世纪工业文明的细枝末节,让这些历史文化符号能够被世人所见。而对于老房子来说,商人们根据都市人的生活方式,对其内部空间进行改造,但并没有对其结构进行改造,主要是由于老式房屋空间不够大和承重能力也不是很强,所以对内部空间进行改造,主要体现在对空间区域的合理划分上。从建筑物外部来看,改造主要是重新对建筑将建筑的外立面加以包装,小面积的鲜亮色彩、大面积通透的镜面处理,完全融入原有的灰色系色调,自然和谐却不失青春与活力。古建筑的立面外观得到保存,内部加以装修改造,是取得保护与利用平衡点的折中方法。

为了解决火灾安全隐患,卢湾区政府出资对田子坊内的消防设施进行改造。消防改造主要是把原本闭塞的四合院通道打通,在公共部位装了喷淋和灭火器。湿式报警阀、区域机、火灾报警主机、报警探头等消防设施全面覆盖了田子坊内的几百家商铺,所有餐厅的厨房和灶台上都安装了自动灭火系统,在重点部位配备了灭火器,甚至对部分烟道也进行了改装。田子坊在经过此次改造后已有一千三百多只喷淋头遍布商铺和居民住宅的公共部位,消防状况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在改造之后,田子坊演习针对石库门建筑道路狭窄、大型消防车无法进入的特点,专门使用了消防摩托车进行现场灭火,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结语

田子坊是上海近现代传统建筑发展的缩影,其发展脉络清晰地显示在建筑风格的变迁之中,在城市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在市中心能够有这样一片“上海的记忆”,可谓弥足珍贵。不同建筑风格的交替存在,呈现出中西合璧、厂舍同处的独特风韵。田子坊保护与更新的价值体现在美学价值、经济与商业价值、文化记忆的价值等方面,正是这种艺术理念,使得田子坊能够成为拥有海派文化特色的创意产业园,成为具有典型海派建筑美学风范和浪漫人文气息的文化风情街,一条名副其实的文化长廊。

参考文献:

[1]唐群峰 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研究.湖南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11

[2]龚蓉 历史街区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初探.长安大学硕士论文,2008

[3]许玮 历史街区更新改造中异质建筑的再利用初探.北京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11

简介:李培(1987-),女,山东青岛人,职称:助教,学历: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工程管理

猜你喜欢
石库门
解码石库门
论编导利用舞蹈语汇塑造人物的功力
上海石库门
老上海印记:石库门
清晨两款“猫宁靠”
上海的石库门
抢救并保护上海的文脉石库门
触摸石库门,找到真正的上海
渐行渐远石库门
邮票上的石库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