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典型报道的融合创新

2015-10-22 07:56南京广播电视集团
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 2015年11期
关键词:典型电视新闻选题

■南京广播电视集团\周 进

电视新闻典型报道的融合创新

■南京广播电视集团\周进

长期以来,电视新闻典型报道作为一种重要报道类型和手段,在传播主流新闻、引导社会舆论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发挥了特殊的作用。当前,新的媒介环境和传播格局正在发生很大的变化,对传统媒体典型报道的优势地位、传播效果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如何面对新的媒介环境和文化环境,提升典型报道的影响力、引导力,担负起主流媒体在宣传思想工作中应有的社会责任,是摆在电视新闻人面前一个严峻的课题。

一、典型报道应克服“三个误区”

主流媒体特别是电视媒体最大的优势在于公信力和权威性,对于社会热点问题、敏感地带以及百姓关心关切的政府重点工作的推进、民生政策的出台等信息,都应该在第一时间发出声音,从百姓视角加以解读,以受众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引导。在过去长期的电视新闻实践中,典型报道往往担此重任,并占据较好的时段和较大的比重。但是,这类报道给观众留下了说教味儿太浓、灌输味儿太重的印象。主要问题出自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将典型报道与新闻报道割裂开来,认为只要是领导交代或上级部署的任务,不管有没有新闻价值,随意交差了事。事实上,典型报道的本质仍然是“报道”,必须强调新闻性,否则就会跑偏,会脱离党和政府所思所做、百姓所虑所盼,最后出现“两张皮”的现象。

二是将典型报道与党委、政府的议程设置对立起来,认为党委、政府的时政活动和会议只有宣传没有新闻,不去探究会议或活动中透露出来的亮点。其实,各级党委、政府的时政活动和会议,是主流媒体记者挖掘重大典型报道线索和民生题材的富矿,脱离了这个新闻源,典型报道的数量、质量和分量必然会大打折扣。

三是将报道主题用抽象的概念穿靴戴帽,或用简单的数字加以罗列,浅层面图解,程式化报道。没有打动人心的故事和新闻点,很难让受众入眼、入耳,更谈不上入脑、入心。

要让典型报道担负起在宣传思想工作中所承载的社会责任,发挥好应有的社会功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受众的认可和喜爱,迫切需要回归新闻本质,对其话语表达体系进行艺术性重构,并努力尝试报道方式及传播渠道的融合创新。

二、典型报道要处理好“五个关系”

俗话说:文好题一半。对于典型报道而言,首先是找到一个好典型,从其身上挖掘出时代特征和令社会感动的普遍意义。在具体策划和采制过程中,要处理好以下五个关系:

1.新闻规律与宣传规律

如前所述,典型报道本质是报道,因此必须遵循新闻规律,去除宣传化基因,淡化宣传痕迹,用新闻的话语表达方式达到宣传的目的和效果。一个很有效的手段是尝试新闻故事化。新闻故事化并不是要改变新闻的内容和事实,而是在新闻“五W”要素的基础上,寻求新闻表达方式及呈现方式的创新,以便让受众喜闻乐见。中宣部发出“走转改”的要求之后,我们看到这类朴实的叙事方式和语态被媒体广为运用,最具代表性的要数央视的《寻找最美乡村医生》《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等“最美系列”以及《凡人善举》等。

从典型报道中寻找好故事,继而讲好好故事,还需要记者对报道主题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对所涉人和事的用心采访,对报道技巧的灵活运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有过两次深刻阐释,其中在2013年3月1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他用“三个共同享有”来表达,即“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随后,我们看到央视推出了《出彩人生:中国梦·我的梦》的精彩策划。不难理解,“中国梦”与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息息相关,而人是电视新闻最具表现力的元素,选准人并讲好他们的故事,用镜头影像展现人物生动的行为和语言,进而展示其精神风貌,更容易让观众在心灵上产生共鸣。我们看到了在《出彩人生:中国梦·我的梦》系列典型报道中呈现出的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中国第一个完成单人不间断环球旅行的郭川、歼十总设计师杨伟、航天“中国芯之父”赵元富、从叛逆少年蜕变为大孝子的闫帅,等等。节目通过讲述一个个出彩而感人的励志故事,激励更多人去勇敢实现自己的梦想,进而实现家庭的梦想、国家的梦想。

2.宏大叙事与百姓视角

典型报道的背后,多为较复杂的社会背景和当下的时代特征,只传递宏大而深刻的主题,受众不会买账,记者只有立足新闻现场和百姓立场,从微观切入说事论理,才会赢得受众的关注,产生共鸣。在2013年关于“史上最难就业年”的报道中,如果媒体单纯报道政府为缓解就业压力出台了哪些政策措施、各部门如何贯彻执行,估计观众也就是听听而已,过目则忘。而央视连续推出了关于年轻人实现创业梦想的系列故事:《给盲人一双“眼睛”》《蓝莓花儿开》《失恋33天开启收获之门》等,让观众从新闻人物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通过由点及面、点面结合的铺陈叙述,话题的传播性也由单纯的新闻事件推及整个社会层面。

3.领导诉求与媒体特点

在实际工作中,典型报道的选题有的是由媒体自主策划,有的是来自上级领导的指令部署。对于来自各个方面和不同诉求的选题,媒体应有基本的判断力和定力,要从节目的价值取向出发,从选题质量出发,从自身特点出发,谋求最佳的传播效果。对没有任何新闻价值的选题要敢于回绝,对不符合媒体特点但却重大的选题,要辅以新的形式和多种手段,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电视语言来增强可看性;对于缺乏时效性的重大选题,要最大限度地寻找与新闻的关联度和最新的切入点,即使做不到像突发事件报道那样牵动人心,也要力求做到触动人心。

4.舆论导向与传播效果

典型报道由于节目形态的特殊性,比其他任何节目都更加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就成为节目成败的一大关键。从事典型报道的记者必须“胸中有大局,心中明大是”,在此前提下,讲求新闻报道的可看性、趣味性以及电视语言的多样性。对于一些涉及社会热点或敏感问题的典型及其观点言论,应谨慎介入和引用;对于一些涉及国际关系、国家利益的选题要审慎把握;对于一些涉及妇女儿童或未成年人保护的采访,要严格遵守宣传纪律;对于有悖社会道德观、价值观或容易引起负面效应的人物、事例或观点,要坚决回避,不予采纳。

5.创意传播与融合传播

“获取新闻资讯,您还可以关注央视新闻的微博、微信和客户端。”《新闻联播》这句结束语,电视观众现在已耳熟能详。这句话,其实正是当前传统媒体在寻求报道内容和形式创意传播的同时,大力探索融合传播或渠道创新的一个缩影。要使典型报道传播范围广、影响大、效果好,完全可以使新媒体平台为我所用,。比如:利用微博、微信平台,进行典型报道的选题征集和确立,对典型报道的采访过程进行视频宣传、预告预热,在电视上播出的内容同时向新媒体推送,并通过这些平台进行观众意见反馈。对此现象,有专家点评道:“微博主打突发新闻和视频新闻,微信以语音互动和指向性见长,客户端则彻底打破了电视新闻线性播出的局限,将海量新闻汇总到网络平台,通过视频链接和文字消息的同屏显示,真正实现了新闻的自主选择。”

在新的历史机遇期,党和人民对于主流媒体的期望和要求越来越高。只有准确把握典型报道的定位,让典型报道回归新闻本原,说理不说教,传输不灌输,电视新闻典型报道才会发挥出更大的舆论引导作用。

猜你喜欢
典型电视新闻选题
用最典型的事写最有特点的人
多项式求值题的典型解法
典型胰岛素瘤1例报道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电视新闻中的图片应用
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之路
同期声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