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声音元素的艺术表现力

2015-10-22 07:56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
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 2015年11期
关键词:真实性纪录片创作

■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 姜 燕

纪录片声音元素的艺术表现力

■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姜燕

纪录片是一种独特的影视艺术形式、它以现实生活的原始内容为基本素材,真实地记录了人类社会生活。为了再现真实的世界,声音的介入是不可避免的。从纪录片的发展历史来看,它的创作模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而声音在纪录片中的介入与电影的整体发展一样,是从无到有,最终使声音成为重要的艺术元素、叙事元素、审美要素。

一、纪录片中声音对真实性与表达的影响

“纪录片是以现实生活的原始内容为基本素材,真实记录人类社会生活为根本宗旨,真实性和客观性、体验性和思考性是它吸引观众的主要原因……”在纪录片创作中,同期声的使用不仅是纪录片再现真实性的重要手段,也是表达情感、进行故事叙述的重要手段之一。

1.关于声音与真实性

当代纪录片创作观念的变化,使纪录片更加强调纪实性或真实性。对于真实性的体现,各种体现本质的同期声都是重要的元素——无论是被采访者的现场谈话,还是现场的各种音响。同时在创作中还会涉及一些非同期声音,包括解说词、无源音乐和音响资料。比如张同道导演的纪录片《小人国》,创作者在对一个名叫“巴学园”的幼儿园进行跟踪拍摄时,对幼童们充满童真的画面及同期声的运用。如两岁男童把幼儿园的所有鞋子扔进大垃圾桶中进行探索空间奥秘的实验时,五岁的男孩池亦洋在足球比赛中骂老师时,表现男孩南德与女孩辰辰的友谊时,都是在充分捕捉到了各种有趣的画面的基础上再利用同期声,极生动、真实地传达出了三四岁孩子在幼儿园中的“神秘世界”。如果不是现场同期声,而是用解说词的方式表现的话,其艺术魅力将被大大削减。因此,对于声音的艺术表现功能的良好运用需要创作者的重视。

2.声音设计与诗意性的传达

在创作中我们还会涉及一些非同期声音,包括解说词、无源音乐和音响资料。在创作中,喋喋不休的解说、音乐会使得作品缺乏真实性。但是如果运用恰当,会增强纪录片的诗意性表达,从而延伸作品的内涵,并使作品呈现出别样的风格。

国外创作者拍摄的《战地摄影师》《世界80宝藏》,以及中国创作者拍摄的《英和白》《幼儿园》《小人国》等作品,就是在注重现场同期声的运用之外,还十分重视后期编辑过程中对声音的设计,使声音成为情感表达、叙事演进、主题表达以及风格呈现的重要元素。如《幼儿园》中出现的那首不断重复的民歌《茉莉花》,不仅使歌曲成为渲染情绪的重要手段之一,也使“茉莉花”成为了一个声音意象,同时使这种声音意象在观众的听觉作用下产生各种情感——当我们看着画面上不断抽泣的孩子顺着门缝望着远去的父母,听着节奏舒缓的《茉莉花》时,我们会觉得孩子就是歌中唱的“茉莉花”,虽然“又香又白人人夸”,但总有一天会“将你摘下,送给别人家”——“茉莉花”代表了孩子们要经历的生理与心理上的成长历程。这首歌的运用加强了画面的张力,同时延伸了作品的内涵。

纪录性在创作中首先要做到声画结合的真实美,要具有纪实意识;其次要懂得声音的写意性表达。加拿大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在《通讯中的探索》中写道:“宇宙是一张未来的听觉空间图……我们可以从一个广泛的范围内听到任何一个方向、不同距离传来的声音……声音的基本特征就是充满了空间。”因此在当代纪录片创作中,必须同时认真对待生活中的各种视觉形象以及在时空中运动的各种声音形象。

二、纪录片中声音的艺术性表达

1.声音呈现出的形式美

尽管在纪录片之初,声音是以格里尔逊式的解说词加音乐的方式呈现在作品中的,但是,创作者也依然在追求着视听之间的形式美。在格里尔逊后来的纪录片创作中,对声音的使用便成熟起来,声音成为表现纪录片作品形式美的重要手段之一。例如他的纪录片作品《夜邮》。

《夜邮》是一部表现邮政工人工作重要性的影片。为了艺术地呈现作品想要表达的思想及情感,以格里尔逊为中心的纪录片创作组特意从法国请来声音录制大师卡瓦尔康蒂负责声音的创作:在《夜邮》中,他将圣诞、机器声、音乐和诗歌等糅合在一起,形式新颖,富于创意,由著名的现代派诗人奥登拟定的优美流畅的解说词,本杰明·布里顿的配乐,都为影片增色不少。例如我们看到的《夜邮》由奥登所写的解说词中的第三部分,不仅与画面的内容匹配,并且充满了音乐般的律动。在影片的后半部,作者按照火车行进的节奏来写作的解说词朗读声和火车铁轨的铿锵声交错进行,具有高度的形式美。

这种创作思维也对现代纪录片艺术的创作产生了影响,比如《丹麦交响曲》《失去平衡的生活》《小宇宙》《英和白》《歌舞中国》等,声音在作品形式美的呈现方面起到了推动作用。

总之,通过声音的音色、节奏、力度等要素间的相互协作,为纪录片的创作带来了新鲜的元素,使声音与画面之间形成较为完美的相互关系,形成独特的声画蒙太奇,也使得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表达与感染力的表现被更好地展示出来。

2.声音对于纪录片叙事效果的呈现

大多数的声音在影视艺术作品中都起到了直接参与叙事的功能。在纪录片中出现的声音元素是提供附加信息的有效方式之一。解说词和环境音响等常用来描述某事件、为获得画面或事件的连续性而使用。很多时候,声音通常比画面能更经济更有效地表现情节、推动情节,所以在电视节目或者一些电影纪录片中经常被使用。

首先,声音与叙事线索。声音在叙事效果的呈现上,表现在诸多方面,如声音与叙事视角、叙事时间、叙事空间、节奏的控制、悬念的设置、隐喻的表达、冲突的表现等诸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最常用的手法是解说词的运用。但是很多具有艺术表现力的纪录片作品,对声音的叙事功能的运用却不仅仅局限在解说词的运用上,例如《英和白》《德拉姆》《歌舞中国》等,国外的优秀纪录片则有《猪年》《人造风景》等。

以中国的新纪录作品为例,《英和白》是在声音叙事方面别具特色的。作品没有利用解说词,而是主要利用音响、音乐,把观众带入了“英”与“白”的世界,进入了一个需要我们思考的喧嚣的人类世界,和一个冷静的、独处的熊猫的世界。

其次,声音与叙事时空。在纪录片《英和白》中,声音的叙事性与表意性淋漓尽致地被创作者表现出来。尤其在叙事时间与空间的表达方面,声音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创作主体出来的。声音参与了叙事,也构成了创作者的主观世界。从创作者的角度来看是想要表现一种对理想的追求,在喧嚣的世界里向往一种和平与温馨。独居的熊猫以及独居的人类是不需要语言的,因此影片用尽量少的语言表现离群索居的人们,用字幕代替解说,用画外音替代人类之间不可或缺的交流,用音乐表现主人公内心的感受,用音响描绘了生活……声音成为故事讲述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影片还充分调动声音蒙太奇手段,构成一种时间的流动、空间的氛围,形成对时空的独特刻画。在声画蒙太奇中,注入的是编导的人文关怀,是创作者内心潜藏的汹涌澎湃的情感,是对我们生存的世界的关注。

声音为《英和白》构筑了一个独立的世界,令观众用眼观看的同时,从来不会停下思考,思考英的世界、白的世界、我们的世界……有时候“各种声音通过不可见的叙述意识而得到强化,并被表现为看见的东西。这种强化也远远超越了视觉聚焦。声音逐渐加强的包容性产生了对各不相关的事件的一种强烈意识,结果,听觉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感知或试图感知各种关系。正如雷涅尔·普伦普在《智性的耳朵》中所捕捉到的:‘耳朵听到的声音在听的过程中被翻译成作为知觉对象的声音。’”

总之,有了声音的介入,纪录片的表现空间被大大拓展,纪录片的创作理念被不断更新。声音应该与画面以及其他影视创作手段更好地进行整合,为纪录片的创作提供更好的表达平台,为纪录片的艺术魅力展现提供更佳的表现手段,使之在真实性、艺术性、故事性、审美性、体验性与思想性等方面做出更具魅力的表达。

猜你喜欢
真实性纪录片创作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一墙之隔》创作谈
广告的真实性
创作随笔
从悬疑报道谈新闻的真实性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创作心得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