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东北地区城镇群建设和信息化一体化发展

2015-10-22 12:51张严铎
商业经济 2015年8期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城镇化

张严铎

[摘 要] 我国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地区城镇化率高,但城镇化质量低,各省区相对封闭、区域协作不密切、缺少信息化一体化的协调整合体系。近年来,东北地区正在进一步实现城镇群建设和信息化一体化发展,重点以“哈尔滨-长春-大连”为龙头,以“哈大齐牡—长吉图—沈大丹”为重点,统筹利用好当地特有的森林、矿产资源以及沿海、沿边地区的城镇化优势,实现城乡一体发展,走出适合东北地区城镇化建设的新道路。

[关键词] 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城镇群;信息化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 F830 [文献标识码] B

我国东部与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由来已久,改革开放以来其经济发展差距又有明显扩大的趋势。但是据有关资料显示,2011年东部沿海地区除山东省以外城镇化率高于全国水平在50%以上,而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及内蒙城镇化率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50%以上,东北地区城镇化率存在虚高的问题。

当前我国东北地区面临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大机遇,发达国家与我国发达地区的城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为我国东北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近年来国内就智慧城镇群建设和信息化一体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为有效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进而更好的推行新型城镇化建设,我国确定的2013年度国家智慧城市的103个试点中,其中包括东北的17个地区,为更多学者和专家研究智慧城镇群和信息化一体化建设提供了客观条件。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四省建立了“东北四省区行政首长协商机制”,为建设东北地区城镇群和信息化一体化体系创造了现实基础。

一、城镇群建设与信息化一体化的理论基础

1.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在城镇化进程中,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同时伴随着人口从农村持续向城镇集聚这一结构性变动。反应城镇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为城镇化率,即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

新型城镇化是指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2.智慧城市与信息化一体化

智慧城市是指综合利用各类信息技术和产品,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互动化、协同化”为主要特征,通过对城市内人与物及其行为的全面感知和互联互通,大幅优化并提升城市运行的效率和效益,实现生活更加便捷、环境更加友好、资源更加节约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信息化一体化是以现代通信、网络、数据库技术为基础,对所研究对象各要素汇总至数据库,供特定人群生活、工作、学习、辅助决策等和人类息息相关的各种行为相结合的一种技术,使用该技术后,可以极大的提高各种行为的效率,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提供极大的技术支持。城镇网络一体化,是以网络的方式联接和实现的新型城镇化的一种推进方式,强调通过各种网络的链接,使各个城市之间互相协作,形成产业分工和功能互补,在发展中相互扶持、相互依赖,实现区域经济的整合。

二、东北地区城镇群建设和信息化一体化发展的基础

1.城镇化发展现状

我国东北地区包括黑吉辽和内蒙古东五盟市(呼伦贝尔市、通辽市、赤峰市、兴安盟,锡林郭勒盟)和承德秦皇岛市,其土地面积大于147.3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5.25%以上;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东北地区总人口约1.22亿人,占全国人口的9.1%。

就城镇化而言,辽中南城镇化处在发育相对成熟阶段,吉林中部、哈大齐城镇化处在快速赶超阶段;其他大部分地区城镇化属于基础建设阶段。东北发展区的四大城市群哈大齐经济区、长吉图经济区、沈阳经济区、大连沿海经济带加速融合,东北经济区已经初步形成。东北地区城镇化具有鲜明特点,主要是大城市群集中、城镇化水平高、城镇类型齐全,同时存在城镇密度不高、大城市群中心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城镇化率虚高、资源枯竭型城镇转型任务重和缺少信息化一体化的协调整合体系等问题

2.智慧城镇群建设和信息化一体化的新机遇

虽然东北地区的城镇化存在许多严峻问题,但在沟通东欧和亚太两大经济圈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缘优势。如今,亚欧经济走廊、亚欧石油管道、中蒙俄经济走廊、海上战略堡垒、北冰洋航线、丝绸之路经济带、俄罗斯跨欧亚大铁路以及蒙古国草原之路等国际项目以及哈大高速铁路、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京沈高铁和渤海海底隧道等国内项目的规划建设,将使东北与全国以及周边国家和地区连为一体,为智慧城镇群建设和信息化一体化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机会。

当前我国东北地区面临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全面建设、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产业转移、边境边贸地区的继续扩大开放、构建现代产业的体制体系等许多重大机遇。把握中国城镇化的全球机遇,借鉴城市化的世界发展经验,利用东北地区自身发展优势,探索适合东北地区城镇化的新途径,是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之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举措。

三、推进东北地区城镇群建设和信息化一体化发展

1.城镇化的新途径

智慧城镇群建设和信息化一体化发展适用于经济发达地区,单一的经济增长战略模式并不完全适用于发展中的广大东北地区。针对处于赶超发展阶段的二级城镇群和处于基础建设阶段的三级城镇群,应主要通过整合从而实现功能互补,即通过省域城镇群之间的协调发展,逐步再向跨省域的信息化一体化建设迈进;针对处于相对成熟阶段的一级城镇群,应主要通过外联式发展,搭建跨区域的信息化一体化合作平台。通过实现基本建设环境和条件的改善,提高东北区域发展的关联度和关联效率,改变东北地区分散和落后的经济发展格局,最终实现东北地区整体的经济实力提升。因此,东北地区走城镇群建设和信息化一体化发展之路是实现城镇化建设的新途经。

借鉴国际和国内城镇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利用东北地区自身发展优势,应构建以“哈尔滨-长春-大连”为中心,以“哈大齐牡—长吉图—沈大丹”为网络动脉,以东北其他城镇为网络支脉,加强网络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增强东北地区城镇化实力,积累东北地区17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以及其他城镇群信息化一体化的经验,构建东北地区城镇群和信息化一体化体系,为东北地区未来的智慧城镇群和信息化一体化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2.推进东北地区城镇群与信息化一体化建设

构建以“哈大齐牡-长吉图-沈大丹”为中心的城镇群辐射网络骨架,其构建于承东启西、连贯南北的的交通体系之上和较为密切的经济联系之中。基本形成以哈大齐经济带、长吉经济带、沈大经济带为网络辐射中心,以哈大线、滨州线、滨绥线、沈丹线、沈吉线、平齐线、长图线、哈佳线、滨北线、通让线铁路主干线和同江--三亚、绥芬河——满洲里国道主干线以及沈大、沈丹、四长高速公路带动近百座大中小城镇为网络辐射主脉;由通霍线、滨绥线、牡图线、梅集线等铁路公路支线联动近百座大中小城镇组成网络辐射支脉,进一步打破行政壁垒,整合和优化配置资源,以产业关联发展引导城镇群体联动发展。

日本、俄罗斯、韩国、美国、德国、蒙古国、中国香港是东北地区外贸的主要市场,一直保持着垂直分工、密切的水平型经贸关系,形成了资源、资金与技术互补优势,国家为东北地区进一步扩大开放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使东北地区有可能成为继珠江三角、长江三角和环渤海地区之后国内第四个经济发达地区。实施边境地区与腹地联动开发开放,争取国家更大层面的投资扶持及优惠政策,打造东北地区未来投资热土,吸引海内外投资商。逐步构建出省出海出境的现代公路网、铁路网和航空网,形成高效、安全、综合的国际交通网络,建成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进一步实现东北地区城镇群建设和信息化一体化的智慧化发展。

形成以信息化一体化为依托的多中心城镇群建设结构是东北地区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在信息化一体化的导向下,东北地区会出现以发挥大城市高层次资源为依托,以挖掘中小城市特色资源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逐步增强扩大的城市群发展作用,促进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依托城市群的各城镇要进行科学的功能定位和产业规划布局,缓解大城市的承载与发展压力,强化中小城镇功能和特色发展,逐步推进大中小城镇信息化一体化斜协同发展。

不难发现,东北地区城镇群和信息化一体化发展网络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网络“支脉”发育不够,网络功能不完善。因此,推进东北地区城镇群和信息化一体化建设任务任重道远。

四、结语

利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切机,在全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大背下推进东北地区城镇群建设和信息化一体化发展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提出了通过区域内部优化、外部联系的形式利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难得契机,实现东北地区城镇的功能互补、信息互联、一体增长、智慧发展,对实现东北地区城镇群建设和信息化一体化发展做了有益尝试。

由于受数据及资料等因素的限制,本文还需更为细致的理论和数据推导。另外,如何将东北周边关联区域融入到我国东北城镇群建设和信息化一体化大发展中将是摆在智慧化之路上的重要难题。笔者认为,随时跟进我国东北地区城镇群建设和信息化一体化发展,科学适时的推进智慧城镇群建设和信息化一体化发展、不搞重复建设显得尤其重要。

[参 考 文 献]

[1]陈春林,陈才.吉林省城镇体系空间发展格局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13(2):79-87

[2]周沂,沈昊婧,贺灿飞.城市群发展的3D框架——以武汉城市群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2):136-142

[3]夏显力,李阳,陈伟.基于居民认知视角的小城镇群网化影响因素分析——以常州市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1):70-74

[4]姜石良.新时期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需注意的几个问题——以河北省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3(8)

[5]卫利·巴拉提/姬肃林.优化新疆城镇布局新攻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

[6]刘勇,李仙.“中四角”经济区与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6):56-65

[7]张萍,张玉鑫.上海大都市区空间范围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13(4:27-32

[8]朱波,赵朋,王新峰,陈怡星.京津冀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回顾与展望[J].城市规划,2014(2):99-104

[9]陈明,王凯.我国大城市连绵区规划建设进展与发展趋势探索[J].规划师,2014(6):85-91

[10]京津冀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08-2020)[R].中国出版,2014-14-82

[11]陈伟莲,张虹鸥,吴旗韬,陈凤桂.珠江三角洲城镇群产业结构演变的城镇空间响应强度[J].热带地理,2014(4):544-552

[12]王兴平.创新型都市圈的基本特征与发展机制初探[J].南京社会科学,2014(4):9-16

[13]张衔春,向乔玉,张宇,胡国华.中国城市蔓延研究回顾与展望[J].规划师,2014(9):76-81

[责任编辑:刘玉梅]

猜你喜欢
新型城镇化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国内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比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就业路径探索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新型城镇化是经典城市化的回归和升级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