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文化:“我锻炼”微课程实施的助推器

2015-10-23 19:23颜小琴
文理导航 2015年30期
关键词:助推器体育文化微课程

颜小琴

【摘 要】主动锻炼才能有锻炼的好习惯,“我锻炼”微课程实施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引导儿童主动参与体育锻炼,构建积极向上的体育文化正是顺利实施课程的助推器:体育文化,是“我锻炼”微课程实施的通用语言、无声的语言,是“我锻炼”微课程实施的“塑形”工程、沟通艺术。

【关键词】体育文化;我锻炼;微课程;助推器

《我国学校体育面临的问题及解决路径探讨》是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郭建军教授在教育部“国培计划(2014)”首都体育学院小学体育班(以下简称“国培班”)所做的讲座。在报告中,郭教授主张“主动锻炼才能有锻炼的好习惯”。我们所进行的《基于儿童终身幸福的“我锻炼”微课程研究》课题,其核心所在就是儿童的“我锻炼”引导策略,重点是通过体育生活化的“微课程”实施,培养关乎儿童终身幸福的锻炼习惯。而构建积极向上的体育文化,是实施“我锻炼”微课程的助推器。

一、体育文化,是“我锻炼”微课程实施的通用语言

“国培班”活动中我们观摩了在国际中小学体育研讨会上由两节美国老师执教的中国小学生的体育课。不通中文的外籍教师如何执教中国的小学生体育课?看完课堂实录,我联想到我们的学校体育文化,联想到无国界的体育运动,联想到我们关于“我锻炼”的研究课题,思考颇多。

百度“体育文化”:“体育文化的主体是人类,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文化现象和文明的成果,泛指人类在体育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外籍老师和中国小学生在没有第三方翻译的情况下,成功地完成了体育教学任务,依赖的就是除体育器材、设施以及体育精神、体育意识、体育技能。这些,都是构成体育文化的要素,这两节课例从头到尾,我们无时不在体育文化的感染之中:五、六十岁的大龄女体育教师的那种激情、那种分明让人向上的体育风貌,各种“一惊一乍”的神态表情时刻提醒、激励、引领孩子们体育学习的状态。体育生活,没有国界。

“我锻炼”微课程是基于《体育与健康》新课标的参考用书之外的校本课程,主要是具有浓厚地方色彩和包含时尚因子的“微单元”系列,本身具有一定的喜乐度和生活化场景,如果加上犹如外籍老师的激情演绎,实施起来,就会更有“体育味”,更有吸引力。这种“体育味”其实就是一种体育文化,是一种通用的语言,是课程实施的助推器。

二、体育文化,是“我锻炼”微课程实施的无声语言

郭建军教授认为“主动锻炼才能有锻炼的好习惯”,“主动锻炼”即“我锻炼”。通过观摩这两节课,我更体会到体育文化就是无声的语言,在引导孩子们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注重体育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我锻炼”。而体育文化,体现在体育教师身上,就是一种形象。外籍体育教师的过人之处,就是充满了激情,充满了磁性,是一种体育生命场,孩子们被感化了,锻炼的主动性很强;听课者也被感化了,感觉很震撼,很向上。

过去的整整两学年,我完成了“水平一”四个同轨班的体育教学。这两年的体育教学一直围绕“我锻炼”引导工作进行。回顾这两年的体育“教学史”,我开展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其中就有自身“体育文化味”的集聚。体育教师所代表的无声的体育文化让孩子们非常认可,就会影响孩子的体育行为。

三、体育文化,是“我锻炼”微课程实施的“塑形”工程

合适、巧妙的教学策略可以使外在的安排,化为一个人或班级自然的习惯,形成积极向上的个体素质或班级体育文化,对此,我实施了“课课练”策略的尝试。

“课课练”是毛振明教授提出的关于迅速通过某些体质测试指标的教学建议,我觉得非常实在,也和“我锻炼”研究课题相吻合。比如,针对“仰卧起坐”项目,可以每节课花费几分钟练习相关专项内容,这种“课课练”实实在在,雷打不动,习惯成自然。一个“微单元”下来,孩子们的测试数据会大有起色。同时,这种“仪式化”的固定“课课练”给体育课不一样的“文化味”,心知肚明的,必不可少的,是一种体育“形象工程”,一种体育文化的“塑形”工程,使体育课更像体育课,有效促进了“我锻炼”的引导效果。

四、体育文化,是“我锻炼”微课程实施的沟通艺术

“体育是一种教育,是一种文化”。上面所说的外籍教师教学中国孩子体育课,因为语言不通,呈现给我们大量的肢体语言信息,印证了体育教师的肢体语言就是一种沟通的体育文化艺术:

1.开课前,外籍老师让孩子们双手搓一搓,按在头上告诉自己很聪明,今天所学一定能完成今天的任务。在和孩子们课前谈心交流中就规定好,她的每个手势的指令,如听、停、坐、立、躺都有相应的手势。

2.老师在课前的热身运动中预置了该课的学习内容,把很多的动作在热身中就带领学生们练习过了。

3.老师快速组合卡片符号,学生即时反应并作出动作。不同符号的不同组合,用肢体语言呈现出来。螺旋型是侧平举旋转、叉是四肢分开做平衡、实心圆是停止、www是齐步走等等。每个符号她先带学生做,然后随意组合让学生看着符号做,几乎不用任何语言传授,通过符号让学生观察、判断,快速做出相应的动作,来训练学生的空间感、时间感。

4.通过线段、线条等教具的演示,如,往上的箭头表示过渡到高姿练习,反之低姿。这样进行开放式智力训练体验,实现体育知识学与技能学习的融合。

我们实施“我锻炼”微课程,或者平时教学,也可以自己摸索出一套特有的手势、眼神甚至一个表情,就能让你的学生明确任务——这样的体育课堂是一种高级的和谐课堂,这种方式和学生的沟通是一种无声的艺术,是一种体育文化,是一种课堂生活方式,值得我们在今后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好好探讨。

【参考文献】

[1]毛振明,万茹.小学体育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8

[2] 郭建军. 我国学校体育面临的问题及解决路径探讨(讲座稿),2014.11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助推器体育文化微课程
跟踪导练(2)
透视奇妙的火箭
试析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
巧借微课,翻转课堂
高校学生体育比赛与校园体育文化内涵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