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台如何做好“两会”的宣传报道

2015-10-24 20:03杨旭明
科技传播 2015年16期
关键词:宣传报道两会舆论

杨旭明

内蒙古满洲里广播电视台,内蒙古呼伦贝尔 021400

“两会”的宣传报道政治性强、责任大、要求高,是重大主题报道中最能检验宣传队伍整体实力的“战役性”报道。下面,结合自己多年从事新闻工作的实践经验,就地方台如何做好“两会”的宣传报道,总结和归纳为以下几点。

1 舆论先行,提前做好“两会”的宣传报道

高度重视,精心策划。“两会”与其他会议不同,具有广泛的民主性、决策性和权威性。因此,媒体要舆论先行,超前策划,合理布局,全力推进。策划是做好“两会”宣传报道的前提,是便于统一思想、统一指挥各部门采访的必要保证。

“两会”宣传报道的前期策划要有全局性和连续性。一般情况下,地方台都将“两会”报道划分为“前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宣传报道内容、重点和形式。我认为,无论怎样报道都不能“单打一”,特别是前期报道,如果不重视会议前期报道,认为距离会议召开的时间还很长,舍不得使用“资源”,在会议召开的前一两周只在《新闻联播》节目中开设一档“人大代表访谈录”、“政协委员风采”小版块栏目,且交替播出。这种“蜻蜓点水式”的报道形不成良好的舆论环境,就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在“两会”召开前,媒体要发挥舆论引导作用,至少在一个月前就要启动第一阶段的宣传,通过媒体造势要让群众知道在过去的一年里,市政府做了哪些“亮点”工作,未来的一年里市政府要重点做什么,与百姓的福祉有何内在联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要提交哪些方面的议案和提案,与百姓切身利益相关的内容有多少等。要提前把舆论的关注点引导到市委、市政府的主导思想和“意图”上来,引导到高层关注,群众关心的共同话题上来。把最贴近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和百姓最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作为各档栏目的选题。结合各档栏目特点,认真策划,深入采访,精心制作,在不同时段组合播出,同时要保持节目播出的连续性,为“两会”的召开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比如,满洲里广播电视台在去年“两会”召开前,陆续推出了《问政重点项目》、《市长在线》、《百姓话“环境”》、《代表在基层》、《与委员同行看变化》等七档栏目,提前打出“两会”报道的组合拳,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2 创新报道形式,全方位做好“两会”期间的宣传报道

“两会”期间的报道,即从大会开幕式到会议闭幕式期间的报道,一般会期四天左右。会议时间短、信息量大,媒体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不断创新报道形式。

1)现场直播,加字幕解说。现场直播开幕式全过程,能让观众同步了解会议内容,有进入第一现场的感受。在观众同步收看的同时,在电视的下框叠加游动字幕,延伸解读相关词汇和有关内容,能提高观众的理解能力,增强认同感。

2)演播室前移。在会议室的门外大厅设置第二演播室,邀请嘉宾随时解读会议传出的热点话题与观众或听众互动,增强现场感。

3)新媒体介入报道。充分发挥新媒体传输范围广泛的优势,同步直播开幕式,同时与外地关注本地信息的网友互动,增强媒体的传播力。比如,满洲里广播电视台在2014年“两会”期间,安排主持人在网络媒体上与外地投资老板和境外的边贸人员连线互动,在线解答即将出台的优化投资环境、边贸政策等话题,让阜外关注者第一时间了解会议内容,弥补了有线电视频道覆盖不到的区域。利用广播电视台的网站、微博和微信平台,开设两会特别报道栏目,设置直播两会、百姓问政、年度解答、代表零距离、数字两会、两会进行时等板块节目,及时深入报道两会的有关内容,扩大两会宣传的覆盖面。

4)设置场外演播室。广播电视台的各档栏目要结合各自的特点确定选题,大会召开的同一时间,在社区、在工厂、在重点项目建设工地,设置录制现场。让有针对性的群体嘉宾在看电视直播的同时,参与有关话题的讨论。

5)设置“电视问政”栏目。邀请市领导、各职能局负责人进入访谈演播室,现场解答观众提出的有关问题。这比召开一次新闻发布会更灵活、更有亲和力。

6)连线报道。连线有关专家、学者,深度解读报告中带有前瞻性的宏观规划和工作目标,更具有权威性和指导性。另外,可在新闻中开设“会场内外”带小角标的版块栏目,把共同的话题,交给会场内人大代表讨论、让“海采”的群众发表意见,由现场出像记者解说,两条新闻前后播出,会产生很好的收视效果。根据新闻内容不同,报道的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

7)制作展示成果的宣传短片。将政府工作报告中体现过去一年的重点项目、为民办实事可量化的工作分别做成若干个30秒的短片,配上字幕和音乐,在频道的不同段位播出,更能直观形象简洁的展示发展成果和变化。

8)广播连线直播。在大会现场设立直播点,现场记者与直播间的主持人连线,随时介绍会议的进展情况,同时与嘉宾和听众互动,炒热焦点话题。

9)节目编播要有连续性。两会期间大量的信息汇集到节目播出部,要打破常规,统筹编排好节目播出单。从早间开机起要设计带字幕的固定画面,传递直播信息。之后是宣传短片,按大会的开幕时间切入现场。现场直播结束后,陆续推出与两会有关的各档栏目,循环播出,加大密度,营造气氛。

3 现场直播或现场录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现场直播要求高,技术保障必须到位,主要是要有双路光纤传输,如果只有一路传输系统,一定要再备份一路微波传输设备,确保直播系统畅通。

2)摄像机要统一型号,确保画面质量一致。

3)导播要提前了解会议程序,避免漏切和错切。

4)主机位摄像记者要提前找一位与作报告人身高相近的人调试机位,防止主体顶框或偏移。

5)在拍摄主席台时防止全景不全。取景时人物不宜过大,防止全景镜头两侧出位,最好用广角镜头。突出人物时,要利用特写的镜头或成组的单切镜头,特别注意不能忽视后两排人物镜头。

6)拍摄会标、会徽和棚顶时,推、拉、摇、移镜头要平稳到位,防止画面抖动,场景不全。

4 找好新闻的“落脚点”,做好“两会”的后续报道

“两会”结束后,媒体不能只在新闻中开设一个“落实会议精神”的专栏,报道几家单位传达会议精神的新闻,就告一段落。相反,会议结束后,正是大政方针确定时,市政府的工作目标已经清晰明了,要干什么、怎么干,正需要媒体用舆论去引导和监督。

“两会”后媒体要发扬连续“作战”精神,在重点关注点中筛选出时间最近、群众最关心的事,作为后续延伸报道的选题。新闻、专题、栏目等各有分工,同步“热身”,以系列报道、访谈、评论、热点追踪等报道形式,展开新一轮的舆论造势,特别是要利用新媒体的传输优势,加大对外宣传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如,2014年满洲里广播电视台在当地的“两会”结束后,及时将会议确定的口岸减免税费、优化外资环境以及即将要落实的护照落地签证,人民币与卢布通存通兑等信息,通过网络传输给俄罗斯和蒙古国媒体,节目在境外播出后,在当地的官员、、投资者、游客和华人中引起强烈反响,为推动新一轮边贸繁荣发挥了新媒体远程传播的重要作用。

总之,“两会”的报道有其典型性和特殊性。由于受人员、技术设备和传输手段等因素影响,地方台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有各自的做法。随着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特别是技术设备的更新、传输方式的改变,制作手段的提升,两会宣传报道会更加深入人心。

猜你喜欢
宣传报道两会舆论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精准扶贫宣传报道的创新路径
把好节奏、踩准节拍,凝心聚力铸自信——浙报集团迎接十九大宣传报道中的探索
突发性消防新闻宣传报道的相关思考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
扎实推进关心下一代宣传报道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