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媒体的微信公众号如何做到“10万+”
——以“天津港大爆炸”事故中的“人民日报”和“新京报”为例

2015-10-24 20:03林莉君
科技传播 2015年16期
关键词:京报天津港传统媒体

林莉君

科技日报,北京 100038

传统媒体的微信公众号如何做到“10万+”
——以“天津港大爆炸”事故中的“人民日报”和“新京报”为例

林莉君

科技日报,北京 100038

以“天津港大爆炸”事故中的“人民日报”和“新京报”为例,论述传统媒体的微信公众号如何做到“10万+”。

微信公众号;天津港大爆炸;人民日报;新京报

在今天这个遍地都是“低头族”的时代,从微信中获取信息、传播信息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习惯。6月26日,艾瑞咨询发布的“2015年微信公众号媒体价值研究”显示,微信无论是月度活跃用户数、增长量、总使用次数,还是用户的粘性已远远超过微博、APP用户,而微信用户中,79.3%的用户关注了微信公众号。

8月12日23时30分左右,天津港国际物流中心瑞海公司所属危险品仓库发生爆炸。这一突发性灾难事件,让天津一夜之间成了新闻界关注的焦点,各类媒体全力跟进。事故发生后的一周内,“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和“新京报”微信公众号显示了超强活力,推出的相关报道经常被朋友圈刷屏,多篇报道的阅读量达到“10万+”。

这两个微信公众号,一个依托于中国第一大报《人民日报》,一个依托于特色鲜明、以调查类报道见长的都市媒体——《新京报》,他们在这一事件中表现,对融媒时代,传统媒体如何在新媒体领域开辟好“战场”有借鉴意义。

1 拼时效、拼信息量

时效是新闻的生命,“天津港大爆炸”事件就像猝然来临的大考,考验着媒体的反应速度。

8月13日,在多数纸质主流媒体对“天津港大爆炸”事件报道失声的情况下,“人民日报”早上7点28分,推送了一条名《天津港作业爆炸已致400余人伤亡,最新信息汇总》的新闻。采用图、文、视频结合的方式,全景式地呈现了这一突发事件的已知与未知,保障了公众的知情权。“10万+” 的阅读量迅速突破,在短时间内起到了安定人心的作用。随后,“人民日报”更是以“一天三波”的频率推送相关报道。

随着事故的进展,8月18日事故头七,“新京报”一早就推送了《今天“头七”,请铭记他们,无人生还的消防第五大队》,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报道了事故中牺牲的消防员,超大的信息量呈现出满满的人文关怀。报道瞬间“引爆”朋友圈,阅读量达到了“10万+”。

事故发生后一周内,这两个微信公众号都及时跟进事故报道。“人民日报”围绕这一突发事件推送20多条新闻作品,“新京报”也以平均每天3—4条的推送量发送新闻。报道中呈现的信息量之大、之全是传统媒体很难做到的。

在“没有转发就没有阅读”的微信世界里,阅读量能否达到“10万+”成为考核公号成绩的重要指标。跟进事故报道中,“新京报”多条稿件朋友圈被刷屏,其中4条新闻报道的阅读量达到“10万+”,这几乎相当于一家报纸的发行量。而“人民日报”“阅读量动辄‘10万+’”的称号也在这一突发事件中得到印证, 23条新闻作品的阅读量达到“10万+”。

2 拼内容、拼形式

对于媒体来说,内容为王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灾难发生时,受众更倾向于阅读、转发权威媒体的报道。而“互联网+”时代,微信公众号的权威性更依赖于它提供的内容是否准确、充分、深刻,是否能满足受众需求。

当不少媒体对“天津港大爆炸”事故的报道内容还停留在“事故救援类”“领导指示、批示类”“信息辟谣类”时,新京报内容团队将数据、现场图片、卫星定位等有机结合在一起,制作了《天津滨海新区危险品爆炸全景图》,在官方微信推出。大量图片内容让受众在快速接收各种信息的同时感受到真实性。报道一经推出阅读数迅速达到“10万+”,获得1000多个赞。

随着事件的不断发展,受众关注的视角也从事故现场转移至对事故原因、产生影响的深度挖掘中。 “人民日报”推送的深度报道《天津港爆炸五个疑问:空气和水中到底有没有毒?》,梳理了现场爆炸物到底是什么,对环境有什么影响,空气和水中到底有没有毒等问题,970个赞和10万+的阅读量,从侧面印证了这一新闻报道内容上取得的成功。

纵观这两个微信公众号一周中的报道,在发布事件的最新消息、追因问责、呈现关怀,科普相关科学知识等方面,没有一篇不实报道,满足了受众的信息需求。“人民日报”侧重于对各种信息的集中式呈现,推送了《氰化钠找到了!天津港爆炸事故最新消息汇总》《瑞海公司10人已被控制!天津港爆炸事故最新信息汇总》等全景式报道。“新京报”偏重于调查和特稿,拿出了诸如《我不要“没事儿”,我要他回来,回来见我|人物》《确定测出氰化钠!整个城市与“毒”为战》等深度报道。

在报道形式上,两个微信公众号更是突破了以往“文字+图片”的单一报道模式,采用视频、动图、现场航拍、手绘动画等多种形式,不断刷新公众对灾难现场的认知。

3 拼团队、拼创意

大数据时代,传统的采编方式彻底被颠覆,从单兵作战转向团队融合,媒体间的竞争也转向拼创意,拼融合能力。

“新京报”推出的视频《动画呈现天津爆炸现场冲击波有多大》,模拟了爆炸对当地居民和环境的巨大冲击,呈现方式直观,并辅以自救教程,提升了新闻的实用价值。“人民日报”编辑团队推送的《现场发现神经性毒气?天津港爆炸事故最新信息汇总》的报道,把受众关心的“天津环保局如何回应现场发现神经性毒气”“火灾爆炸中是否潜藏贪腐”等问题一一呈现。虽然这两则报道一个结尾处注明了“综合新京报、腾讯网、知乎网整理报道”,一个在开头处写明“来源:人民日报、央视新闻、天津日报微博”,但是“10万+”的阅读量显然在告诉我们:用户阅读、转发新闻既不会介意是不是你独家原创,更不会管是一个人做出来的,还是一个团队做出来的。如果能够阅读,能够意犹未尽地转发分享,对内容提供者来说就是留住了用户,抢占了市场!

纵览“天津港大爆炸”事故中“人民日报”和“新京报”推送的新闻报道,综合其它媒体发文的报道并不少。但是这种综合显然不是简单的照搬照抄,它们都经过了二次加工。背后体现的是新媒体团队的创造力。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说什么、怎么说”值得每个新闻从业者探讨。

总之,在此次突发性灾难事件报道中,不论是《人民日报》还是《新京报》,都充分利用了微信公众号的优势,整合了各方资源,报道内容涵盖了事件的各个维度,运用了所有能够用到的编辑、技术手段,展现了新媒体时代微信报道灾难新闻的新格局。

G2

A

1674-6708(2015)145-0090-01

猜你喜欢
京报天津港传统媒体
拼搏开拓创业路 志在万里再登攀——蓬勃发展的天津港轮驳有限公司
全国结婚率“五连降”
《每日电讯报》和《新京报》关于十九大新闻评论的比较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天津港“8?12”事故抢险救援对武警部队的启示
“8?12”天津港特大爆炸救援部队卫生防疫实施
天津港爆炸敲警钟:中国还需要多少教训?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