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患者凝血常规检查的临床价值分析

2015-10-24 08:08李俊平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14期
关键词:凝血因子血常规肝素

李俊平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湖北 武汉 430030)

乙型肝炎患者凝血常规检查的临床价值分析

李俊平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湖北 武汉 430030)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患者凝血常规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2例乙型肝炎患者作为观察组,并将同期在我院检查的122例体检正常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的检查结果。结果 轻度乙型肝炎患者的TT、PT及FIB三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重度乙型肝炎以及肝硬化患者的PT及TT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FIB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各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级乙型肝炎患者的APTT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内各级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凝血常规和乙型肝炎患者的肝脏损害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为乙型肝炎患者在检测凝血常规的时候,可以很精准的将其乙型肝炎病情真实的反映出来,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医师的临床诊断以及随后的治疗选择和评价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凝血常规;肝硬化;凝血酶时间

在人的身体内,机体多种凝血因子的一个重要的合成场地是肝脏,它也是纤维蛋白溶解酶等的合成场地。当肝脏处于病理情况下时,体内的凝血因子会被大量的消耗掉或是在合成中数量不断的减少,从而使得抗凝物质持续增加,这种状况下,很容易导致凝血机制出现不正常状态,所以,乙型肝炎患者的凝血功能总是存在异常状况[1]。现对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2例乙型肝炎患者进行凝血常规检查的情况报道如下。

表1 各型乙型肝炎患者与对照组的凝血常规检测结果比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资料共计244例,均为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检查的患者,男性133例,女性111例,年龄21~78岁,平均年龄(49.2±11.3)岁。在这些患者中,是不包括妊娠期的女性、原发性血液系统疾病者以及近期内服用有损凝血功能药物者,还有那些其他类型肝病者等等。将122例乙型肝炎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在122例健康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检查方法:在早上,当患者空腹时,取患者静脉血2 mL,然后将其与生产批号H20058913,产自四川南格尔生物医学股份有限公司的枸橼酸钠混合抗凝进行处理,该药物的用量为0.2 mL 109 mol/L,将二者混合均匀后,在离心机下进行离心处理,转速控制在3000 r/min,离心处理10 min左右,最后分离血浆。采用由日本原装进口的希森康 CS-2000 i、CA-1500型全自动凝血仪以及配套试剂进行检测凝血常规。检测的主要内容有: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以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在各项操作过程中,应该严格遵循一定的操作程序。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 果

将轻度乙型肝炎患者的TT、PT以及FIB这三项指标跟对照组进行对比,发现二者均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而对于中、重度乙型肝炎或者肝硬化患者来说,他们的PT、TT与对照组相比较明显升高,FIB却显然低于对照组,而且各组之间进行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即就是P<0.05。实验组的各个乙型肝炎患者的APTT都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实验组内不同患者进行差异比较也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 论

在人的身体内,凝血因子合成的主要场地是我们的肝脏,当前,在我们已经明确的14个凝血因子其中有12个都是在肝脏中合成的,肝脏还能合成和灭活纤维蛋白的溶解物与抗纤溶物质,所以,肝脏在身体内的止凝血作用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如果肝脏出现异常情况,则必然会使得体内蛋白质的合成减少,起清除组织凝血活酶与被激活的纤溶因子的能力也会大大降低;维生素K的吸收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势必会使得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的前体不能转化成有生物活性的凝血因子[2-8]。肝素酶的合成能力也会不同程度的降低,从而使得肝素灭活能力大大减少,血浆中肝素和类肝素抗凝物质增多等现象也会不断出现,导致凝血功能持续下降。据临床实践显示,乙型肝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出现不良反应或者死亡的一个主要因素在于治疗中的出血现象,所以,在临床诊断与治疗中,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患者大量出血是提高临床预后的重中之重。有研究表明,检测患者的凝血常规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乙型肝炎患者出血情况的发生。

当前在临床上,APTT、PT、TT、FIB是常用的4个凝血功能检测指标,它们在反映凝血因子缺乏的种类上、程度与明确凝血功能障碍的缘由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力。在这四项检测指标中,APTT是一种内源性的凝血功能指标,一旦凝血因子Ⅷ、Ⅸ、Ⅺ以及Ⅻ中的任何一个或者全部缺失的话,都能引发乙型肝炎患者APTT的延长。PT是一种外源性的凝血功能指标,而凝血因子Ⅲ、Ⅴ、Ⅶ以及Ⅹ都是维生素K的依赖性凝血因子,一旦遇到肝细胞遭到损害的情况时,维生素K与歧化酶的反应就会降低,也会引发上述因子被大量的消耗,合成量也会不同程度的降低,与此同时,纤维蛋白原也会不断的减少,它会伴随着肝细胞的损害幅度不断加剧变化并最终减少,这时即可引发PT的不断延长,PT的延长幅度跟机体肝脏的损害程度成正相关性。FIB则是一种急性反应蛋白,它主要是在肝细胞中合成的,如果肝细胞遭到破坏,在肝脏中的FIB的合成能力也会大大降低,与之对应的纤溶因子与凝血活酶的清除能力也会不同程度的降低,长此下去,血液中肝素与类肝素等物质没有进行及时的灭活,最终会影响凝血功能的实际功效。所以,对患者肝脏部位的FIB进行检测,则可以了解乙型肝炎患者的病情发展状况。

该项研究得出的报告显示是:如果是轻度乙型肝炎患者,则他们的TT、PT与FIB都没有大的改变,主要的原因在于这一时期肝细胞的受损程度还不是很严重,凝血因子还没有受到大的影响,血液中肝素与类肝素等物质的变化幅度还不是很明显。但是当病情继续发展下去的话,会使得很多肝细胞遭到破坏,必将使Ⅲ、Ⅴ、Ⅹ因子以及纤维蛋白原严重减少或者缺失。如果血液中肝素含量增多的话,那么TT与APTT会明显的延长,FIB会明显的下降。当患者的病情发展到中度或者重度,甚至达到肝硬化的程度时,各项凝血指标都会得到明显的改观,也包括其中的TT、APTT、PT与肝功能的损害程度都表现为明显的正相关性,但是FIB却与肝功能的损害程度表现为负相关性。

综上所述,凝血常规和乙型肝炎患者的肝脏损害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为患者在检测凝血常规的时候,可以很精准的将其乙型肝炎病情真实的反映出来,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医师的临床诊断以及随后的治疗选择和评价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1] 周艳君,李平法,王鹏,等.凝血指标和血小板参数联合检测在肝硬化患者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10,5(31):5-6.

[2] 周灵玲,胡晓蕾,尧银光,等.标本部分凝集对凝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3,24(17):3365-3367.

[3] 张琼.冷凝集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J].医药前沿,2012,2(1):194.

[4] 吴进军.凝血常规在各型乙型病毒性肝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中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4(10):139-140.

[5] 张美雪.临产孕妇血常规、CRP及凝血检测结果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29):126.

[6] 佟广辉,张晓平,佟威威,等.不同离心条件下对不同人群凝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4(18):3303-3306.

[7] 王秀丽,梁启武,李萍.60例乙肝患者的凝血常规检测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2(8):24.

[8] 马升俊.两台不同型号血凝仪检测凝血常规四项的可比性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6):895-897.

R657.3+1

B

1671-8194(2015)14-0048-02

猜你喜欢
凝血因子血常规肝素
控制冷沉淀凝血因子在室温下制备时长的临床意义
集束化护理干预联合常规护理对产后出血患者的应用效果及其对凝血因子的影响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血常规解读
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血常规指标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少见凝血因子缺乏症3例
血常规检验前的准备工作
冷沉淀凝血因子临床应用调查分析
肝素在生物体内合成机制研究进展
费森尤斯血液透析机中肝素泵的故障处理及日常维护保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