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应用小剂量多巴胺联合呋塞米治疗心力衰竭的疗效

2015-10-24 08:08和德平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14期
关键词:呋塞米利尿体液

和德平

(迪庆香格里拉人民医院,云南 香格里拉 674400)

早期应用小剂量多巴胺联合呋塞米治疗心力衰竭的疗效

和德平

(迪庆香格里拉人民医院,云南 香格里拉 674400)

目的 观察分析早期使用小剂量多巴胺与吠塞米联合治疗心力衰揭的临床疗效,旨在为今后临床上早期治疗心力衰竭提供相关参考。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90例心力衰竭患者按照随机对照的方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早期仅给予呋塞米治疗,观察组早期给予小剂量多巴胺联合呋塞米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显效率48.8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2.22%(χ2=6.9828,P=0.0082),观察组总有效率80.00%,虽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44%,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138,P=0.0995),治疗后实验组心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应用小剂量多巴胺联合呋塞米可加强心力衰竭患者对呋塞米的治疗反应,及时有效改善体液潴留和心力衰竭症状,保护脏器功能,值得临床予以推广。

多巴胺;呋塞米;心力衰竭;早期

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压力的增加,心力衰竭在我国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1]。心力衰竭是临床心血管内科较为常见的疾病,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常伴随肺、肝、肾等器官的功能不全。利尿剂是治疗心力衰竭的基础药物之一,尤其呋塞米在其他利尿剂无效的情况仍有利尿作用[2]。多巴胺具有正性肌力作用,能够增强心肌收缩力及心排出量,从而强化利尿剂的利尿效果[3]。本研究笔者了解到本院于2009年5月至2012年2月采用早期小剂量多巴胺联合呋塞米治疗心力衰竭疗效显著,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90例心力衰竭患者为我院2009年5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符合中华医学会《慢性心力衰竭诊治指南》诊断标准,均排除严重肝肾功能障碍、休克、低血压、妊娠及严重心律失常。共入选90例,其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47~75岁,平均年龄(67.86±10.92)岁。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因、心功能分级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予心力衰竭的常规治疗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等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基础上,早期应用小剂量多巴胺联合呋塞米进行治疗,多巴胺[2~3 μg/(kg•min)]联合呋塞米(20~40 mg/d)静脉泵入,监测心率、血压、电解质、肌酐,当血清钠低于130 mmol/L时,适当通过口服补充氯化钠。每天持续两组患者连续治疗后比较治疗效果。根据同等条件下,患者每天体质量减轻0.5~1.0 kg为体液潴留改善;如果无法测量体质量,以护士记录每天出入量计算负平衡,负平衡达500~800 mL/d为体液潴留改善。根据体质量的减轻或负平衡的多少每天调整呋塞米的剂量,当剂量增加不能有效改善体液潴留时,考虑为利尿剂抵抗,需调整治疗方案, 以小剂量多巴胺100~250 μg/min及呋塞米10~40 mg/h持续静脉泵入。两组患者连续治疗14 d后比较治疗效果。

1.3 疗效评价标准:①根据治疗后患者对的症状体征变化及心功能改善情况,将治疗疗效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显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 ,或心功能改善2级;有效:症状体征有显著改善,或心功能改善1级;无效:症状体征较治疗前无改善或加重,或心功能无改善。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功能指标:采用超声心电图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FF)和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IDd)。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χ2检验,检验标准α=0.05,P<α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显效率48.8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2.22%(χ2=6.9828,P=0.0082),观察组总有效率80.00%虽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44%,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138,P=0.0995),可能和样本数量较小有关,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患者心功能改善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心功能指标(LVFF、LVI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均明显改善(P<0.05),实验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讨 论

心力衰竭又称“心肌衰竭”,是指心脏当时不能搏出同静脉回流及身体组织代谢所需相称的血液供应。早期心力衰竭的表现并不典型,有的患者会在进行较为剧烈的活动时出现气短,上楼时胸闷、气短,休息后即可缓解。有的晚上入睡后憋气及胸闷,需用好几个枕头垫高才舒服,每晚双下肢浮肿、疲乏无力、头晕、记忆力下降等。心力衰竭患者常有液体潴留现象发生,是诱发心力衰竭加重的因素之一,改善液体潴留现象可有效缓解患者心力衰竭症状体征。其并发症有呼吸道感染,血栓形成和栓塞,心原性肝硬化,电解质紊乱等。

表2 两组患者心功能改善情况

表2 两组患者心功能改善情况

组别  例数 LVFF LVIDd(mm)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5 28.2±3.1 33.7±5.0 61.2±4.9 52.1±6.5实验组 45 27.9±3.3 41.5±12.7 61.5±4.2 42.5±6.3 t值 0.4445 3.8336 0.3118 7.1143 P值 0.6578 0.0002 0.7559 0.0000

多巴胺是NA的前体物质,是下丘脑和脑垂体腺中的一种关键神经递质,中枢神经系统中多巴胺的浓度受精神因素的影响,神经末梢的GnRH和多巴胺间存在着轴突联系并相互作用,以及多巴胺有抑制GnRH分泌的作用。用于各种类型休克,包括中毒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出血性休克、中枢性休克、特别对伴有肾功能不全、心排出量降低、周围血管阻力较低并且已补足血容量的患者更有意义。呋塞米,又名呋喃苯胺酸、速尿,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水肿的袢利尿药。呋塞米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常规药物,有强效利尿功能,消肿、利尿效果显著[3]。

心力衰竭的主要特点是体液潴留,导致肺淤血和外周水肿,造成呼吸困难和乏力,限制了运动耐量[4]。出现体液潴留的原因有:①心力衰竭患者因长期缺血,缺氧常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或肾前氮质血症。②心力衰竭患者使用的非甾体镇痛解热药物可使肾脏血流减缓,降低了肾小管中的利尿剂浓度,减弱了利尿剂的利尿作用。③长期应用利尿剂和肾灌注不足会导致襻利尿剂作用远端肾小管上皮细胞产生代偿性肥大,进而使肾小管远端增加了钠的再吸收,弱化了利尿效果。④利尿剂产生短效利尿作用后,其在肾小管中需保持一定浓度才能发挥利尿作用。因此,在患者的诊疗过程中及时评价体液或容量状态很重要,这种评价在决定是否使用利尿剂以及因出现利尿剂抵抗而降低心力衰竭疗效及药物耐受性时起着关键作用。随着心力衰竭的进展,因为肾脏血流的减少或(和)合并电解质紊乱,肠管水肿或小肠的低灌注,使药物转运受到损害,导致利尿剂不能发挥有效改善体液潴留的效果,当再大剂量也无反应时即出现利尿剂抵抗[5]。根据本组观察结果,小剂量多巴胺静脉泵入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可以明显减轻水钠潴留,改善心力衰竭症状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在治疗心力衰竭早期应用小剂量多巴胺联合呋塞米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心力衰竭症状,保护脏器功能,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予以推广。

[1] 张七一,曲彦.实用心血管病治疗药物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08-201.

[2] 戈丽峰.氢氯噻嗪、呋塞米、多巴胺治疗利尿剂抵抗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3(22):12-13.

[3] 都斌,姚雪艳.早期应用小剂量多巴胺联合呋塞米治疗心力衰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7):1492-1494.

[4] 胡立群,顾晔,高波,等.早期应用小剂量多巴胺联合呋塞米对合并体液潴留心力衰竭的治疗价值[J].上海医学,2010,33(7):623-625.

[5] 王新粮,陈正凯.早期应用小剂量多巴胺联合呋塞米治疗心力衰竭的疗效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6):76-77.

R541.6

B

1671-8194(2015)14-0064-02

猜你喜欢
呋塞米利尿体液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体液分布情况与营养状况的关系
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在体液白细胞检测中的应用体会
高渗盐溶液联合呋塞米对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病人体重和血清肌酐水平的影响
川木香煨制前后主要药效成分在体外生物体液中稳定性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中西药联合应用治疗临床效果
小剂量多巴胺联合呋塞米静脉泵入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80例观察
托拉塞米与呋塞米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比较
甘玉消胀散穴位贴敷联合常规保肝利尿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水20例
体液指标在运动监控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