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和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2015-10-24 08:08郑宏伟高晋健吴建兵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14期
关键词:蛛网膜病史下腔

郑宏伟 高晋健 吴建兵

(成都363医院神经外科,四川 成都 610041)

颅内动脉瘤和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郑宏伟 高晋健 吴建兵

(成都363医院神经外科,四川 成都 610041)

目的 研究探讨应用颅内动脉瘤和血管危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按照动脉瘤是否发生破裂分为观察Ⅰ组和Ⅱ组,同时选择非颅内动脉瘤患者100例作为对照,分别对三组患者的血管因素进行比较,并分析其与颅内动脉瘤之间的关系。结果 颅内动脉瘤组合并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非颅内动脉瘤组患者,而发生颅内动脉瘤破裂组又显著高于颅内动脉瘤未破裂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吸烟与高血压均与颅内动脉瘤的发生有显著相关性(吸烟:r=0.891,P<0.05;高血压r=0.911,P<0.05)。结论 吸烟和高血压等血管危险因素会对颅内动脉瘤的发生发展产生影响。

颅内动脉瘤;血管危险因素;相关性分析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常见血管危险因素与颅内动脉瘤之间的相关性。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T或MRI血管造影等确诊,并经手术证实。其中,男76例,女124例,患者的年龄在22~77岁,平均年龄为(47.9±3.3)岁,其中,158例患者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和首发症状,且均因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按照Hunt-Hess分级标准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情况进行分级可见,Ⅰ级患者53例,Ⅱ级患者35例,Ⅲ级患者30例,Ⅳ级患者22例,Ⅴ级患者19例。选择非颅内动脉瘤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男35例,女65例,患者的年龄在21~75岁,平均年龄为(49.1±3.1)岁。经临床多种血管造影检查,均排除有颅内动脉瘤发生的情况,且对照组患者均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情况。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的比较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包括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冠心病病史、高脂血症病史等。并将颅内动脉瘤患者按照是否发生破裂的情况分为两组,观察Ⅰ组是颅内动脉瘤未破裂的患者,共42例,观察Ⅱ组是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患者,共158例。

其中,吸烟的判断标准是患者每天抽烟数量>1支,且持续时间>1年的情况;饮酒的判断标准是:每天饮用白酒的量在150 mL以上或饮用啤酒2000 mL以上,持续时间>5年的情况。高血压的判断标准为:患者经血压检测,收缩压≥140 mm Hg,舒张压≥90 mm Hg的情况或者患者过往已确诊为高血压,且一直接受降压治疗的情况。糖尿病的判断标准为:经空腹血糖值检测,FPG≥7 mmol/L检测,餐后2 h血糖值检测,2hPG≥11.1 mmol/L,随机血糖检测,PG≥11.1 mmol/L的情况或者患者过往已确诊为糖尿病,且一直接受降糖治疗的情况。冠心病的判断标准是经冠脉造影检查,狭窄程度>50%;高脂血症判断标准:血清总胆固醇含量在5.2 mmol/L以上或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在1.0 mmol/L以下或低密度脂蛋白在3.4 mmol/L以上[1]。

1.3 统计学方法: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对血管危险因素与颅内动脉瘤的发生发展进行相关性分析。

2 结 果

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可见颅内动脉瘤组合并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非颅内动脉瘤组患者,而发生颅内动脉瘤破裂组又显著高于颅内动脉瘤未破裂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吸烟与高血压均与颅内动脉瘤的发生有显著相关性(吸烟:r=0.891,P<0.05;高血压r=0.911,P<0.05)而各组患者糖尿病病史、冠心病病史、高脂血症病史等情况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不同组别患者的血管危险因素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 论

颅内动脉瘤是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其具有起病急、发病率高、致死率和致残率高的特点,颅内动脉血管异常改变引起脑血管瘤样突起是颅内动脉瘤的病理基础。发生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多会出现突发性的意识改变和头痛等临床表现,部分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但其有发生破裂的危险并因此而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调查数据显示,80%以上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因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2]。同时,随着颅内动脉瘤的发展,还会引起血管痉挛、颅内压升高、脑内积水等继发性脑损伤,严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本文对常见血管危险因素对颅内动脉瘤的发生发展进行了分析,结果可见,非颅内动脉瘤组、颅内动脉瘤未破裂组、颅内动脉瘤破裂组患者在饮酒、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等方面的比较并无统计学差异,而在吸烟和高血压症等的发生率上呈线性相关,随着吸烟率和高血压发生率的升高,颅内动脉瘤的发生发展都受到影响。长期过量吸烟会对动脉内膜造成损伤,使得动脉粥样硬化加剧,动脉壁所受剪切力发生变化,而血管壁内膜层的增厚以及管壁脆性的增加则使得促管壁弹力蛋白发生降解,并对动脉瘤的形成、生长和破裂过程起到促进作用[3]。而高血压不仅会对血管壁造成损伤,还会诱导对血流动力学改变,内皮细胞损伤,肌性中层和弹力蛋白受损,早产血管退行性病变,加上血管闭塞引起管壁脆性增加,诱发颅内动脉瘤。针对上述因素对患者进行处理,做好预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 许真,王志刚,丁璇.诱发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12(7):627-628.

[2] 王猛囊,张雷.血管因素和血流动力学因素对颅内动脉瘤形成的影响及其机制[J].医学综述,2011,17(2):186-187.

[3] 杨全喜,李美华.颅内动脉瘤形成的血流动力学机制[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12,20(9):696-697.

R739.41

B

1671-8194(2015)14-0198-01

猜你喜欢
蛛网膜病史下腔
角色扮演法在内科住院医师病史采集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深度学习的甲状腺病史结构化研究与实现
改良序贯法测定蛛网膜下腔注射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中的半数有效剂量
超声评分联合病史预测凶险型前置胎盘凶险程度的价值
医生未准确书写病史 该当何责
复合手术救治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体会
16排螺旋 CT 诊断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应用分析
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