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正对“一带一路”的错误理解

2015-10-25 09:07文/赵
首席财务官 2015年21期
关键词:一带一带一路

文/赵 磊

纠正对“一带一路”的错误理解

文/赵磊

“一带一路”既不是升级版的“中国威胁”,也不是新版的“中国雷锋”。

从2013年9月开始,我深入研究与调研“一带一路”,并主持了中央党校“一带一路与边疆稳定”重点研究课题,2015年5月又推动成立了“一带一路百人论坛”。从西北地区的新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到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地,从沿海省份的辽宁、山东、安徽、浙江、江苏、福建、广东、海南到内陆省份的内蒙古、山西、河北等地,“一带一路”让我有了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的机会。与此同时,从欧洲的英国、意大利,到中东的以色列以及亚洲的韩国等国家,“一带一路”也让我有了深入了解国际社会的机会。

2015年3月,博鳌论坛的最大收获是《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文件的发布,由此烟花三月下“洋洲”。“一带一路”的成功不仅在于务实的经济项目,更在于人心、思想、思路、文化、制度,甚至宗教信仰等。从本质而言,“一带一路”的受欢迎,必然是“中国风”、“人文情”与“国际范”的体现。“一带一路”的成功,不仅是经济事件,更是文化事件,是中国文明型崛起的标志。

19世纪,德国法学家耶林曾评价说:“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以法律。”那么,今天每一个中国人都要认真思考,我们靠什么“融入”世界。我曾两次赴以色列访问,一位近80岁的以色列著名学者向我提到,他认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有两个,一个是中国,另一个是以色列,因为中国影响了整个东方,而犹太人影响了整个西方(西方基督教信仰的源头是犹太教)。但他同时也强调,这种影响更多是“过去时”,中国要反思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将中国的影响范围由东方扩大到整个世界,影响的时间坐标由传统帝国延展到现实中国,影响内容由文化吸引扩大到价值感召。

目前,全社会对“一带一路”的前景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甚至极端乐观与悲观并存的评价,一个是“新版的朝贡体系”,另一个是“国际关系史上最大的烂尾工程”。其实,我们不需要预设“一带一路”的最终结果是什么,关键是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中国人是否能够凝神汇智,群策群力,不断成长,展现一个不断进步的中国。

在中央党校的课堂上,我常常在想,崛起的中国需要什么?中国如何超越“崛起困境”?中国不仅要成为一个重要的国家,更要成为一个受尊重的国家;中国不仅要有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更要把令人振奋的经济成就转化成实实在在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中国不仅要经济成长,更要赢得民心和人心,其中,民心是指全体中国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忠诚,人心是指国际社会对中国崛起的欣赏与支持。

文明型崛起的重要衡量指标就是“议程设置”能力的提升,所谓“议程设置”就是“我不能决定大家内心想什么,但能决定大家一段时间内集中讨论什么”。2010年,中国GDP(国内生产总值)世界排名第二,历史规律往往是“老大拉着老三,收拾老二”。由此,2011年美国高调重返亚太地区,日本、菲律宾等美国的盟友也开始蠢蠢欲动,向中国施压。其结果是,中国西北边疆的民族问题与南海、东海等海疆问题几乎同时升温。

这一时期,美国主导了亚太话语,核心词汇(高频词汇)如“中国威胁”、“军购”、“军售”、“军演”以及“军事冲突”等“冰词”。2013年9月之后,“一带一路”概念的提出,伴随着亚投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金砖银行等一系列“组合拳”的使用,使周边国家甚至西方国家开始热议“互联互通”、“经贸合作”、“金融支持”、“人心相通”等“暖词”。短期内,中国依然不能确定周边国家以及西方世界能否从内心接受“一带一路”理念,但这一理念显然已经成为各方的话语焦点,有很多人开始谈论甚至慢慢喜欢上了这一中国词汇。“议程设置”能力的提升,是拥有国际“话语权”的前提条件。

辜鸿铭曾经指出,美国人博大、纯朴,但不深沉;英国人深沉、纯朴,却不博大;德国人博大、深沉,而不纯朴;法国人没有德国人天然的深沉,不如美国人心胸博大,也不如英国人心地纯朴,却拥有这三个民族所缺乏的灵敏;只有中国人全面具备了这四种优秀的精神特质。的确,一方面,我们可以随时听到古人、名人对中国的好评如潮;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频繁感受到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复杂情绪。

例如,据说在非洲有这么一则笑话,一位非洲母亲问孩子:“上帝在哪里?”孩子答道:“上帝在中国。既然上帝创造了万物,他一定住在中国,因为所有东西都是中国制造。”有朋友曾讲过一个亲身经历,他在非洲超市问中国制造的口碑如何,服务员告诉他:“对有钱人来说,中国制造是最后的选择,一般他们先问有没有其他国家产的。”其结果是,为了提高销售业绩,售货员会把中国制造的标签撕掉。

只有乐观的人,才会用悲观的视角看问题、审视自己。只有正视自己的无知,才能增长自己的知识。目前,中国的文明型崛起依然有很多障碍,“一带一路”的真正落地依然有很多瓶颈:第一,原则性倡议多,可操作的细则少;第二,对丝路沿线国家的总体了解不够,对相关国家寄于“一带一路”的具体期望了解不足;第三,中国、美国、俄罗斯、印度以及欧洲各国等大国合作的利益共识严重缺乏。

2015年3月,我在国防大学国际学员班讲授“‘一带一路’与国际安全”,授课对象是非洲国家的军官。我问他们一个问题:“来中国之前,你们听说过‘一带一路’吗?”绝大多数人回答:“没有,但我们知道2000年前的丝绸之路。”可见,“一带一路”才刚刚上路。我们不仅要重视内容,也要重视对外宣传。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工作重点,可以概括为:第一,目标明确是关键。自己首先要从内心想明白,怎样的中国城市和企业对“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有吸引力,同时要认真思考,中国城市和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要得到什么。目的不明确,率先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先锋就会一个个倒下,成为先烈。第二,统一定位是起点。不要一方面提防别人政治化“一带一路”(如强调“一带一路”不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另一方面又自我陶醉在“一带一路”的“政治化”语境中(如强调“一带一路”是中国版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第三,国际表述是要点。“一带一路”既不是升级版的“中国威胁”,也不是新版的“中国雷锋”。有一位领导在开会时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今天中国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央,聚光灯打在中国身上,中国的形象好比一个人,穿着西服、打着领带,但身上背着麻袋,麻袋里面都是钱,对着麦克风却不会讲话。因此,我们要切实提升“一带一路”的国际传播能力。

2015年年初我就认识到,在今天的中国,要提防三种泡沫:第一,股市泡沫,人们将房地产的钱转到股市,但基本属于随大溜,不是理性购入;第二,互联网泡沫,人们认为在网络世界,到处都是财富;第三,“一带一路”泡沫,人们认为“一带一路”上都是金子。要防止泡沫的发生,尤其是要防止三种泡沫的叠加,关键是不能将“全民投资、大众创新”变异为“全民投机”。现在中国最缺乏的不是资金,而是项目,要靠项目生钱,而不是完全靠钱生钱。“一带一路”的真正落地,必须要靠标志性项目的启动和建设,但是目前还做得远远不够。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靠兢兢业业,而不是浮夸虚华。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们常常被轰轰烈烈的成就所打动,很少被兢兢业业的极致所感动。“一带一路”正是在考验我们的战略定力,考验我们的文明底蕴,考验我们的精细与韧性。

一位朋友的话很有道理:“中华文明曾经被富强(列强)征服,今天我们不能为了富强而放弃文明。”在“一带一路”的调研过程中,我常常感叹:“中华文明如此伟大,可我们如何让沉睡的文明苏醒呢?中国人如何充满自信地去探索推动社会进步的各种可能,逐渐拥有被国际社会认同与分享的文化与价值呢?”“一带一路”就其目标而言,不是要和别的国家竞争,更不是要同美国争夺霸权,而是要挖掘中国自身的潜力,提升自我,“一带一路”不是转移财富的过程,而是创造财富的过程。

(本文作者为中央党校“一带一路”重点研究课题主持人,著有《一带一路:中国的文明型崛起》)

猜你喜欢
一带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风光无限
澳门:“一带一路”上的璀璨之城
“一带一路”我的梦
“一带一路”资金归集实践谈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