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情况动态血压监测分析

2015-10-25 02:31方轶群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20期
关键词:测血压脉压收缩压

廖 锋 仲 玲* 方轶群

(1 青岛市第九人民医院心内科,山东 青岛 266000;2 青岛市第九人民医院医保办,山东 青岛 266000)

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情况动态血压监测分析

廖 锋1仲 玲1*方轶群2

(1 青岛市第九人民医院心内科,山东 青岛 266000;2 青岛市第九人民医院医保办,山东 青岛 266000)

目的 了解门诊治疗高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方法 对80例有门诊大病,能规律服药,每月门诊复诊的高血压患者,监测24 h血压,6时至22时每30 min测血压1次,22时至6时每60 min测血压1次。监测期间正常服药,日常生活不受限制,避免剧烈活动。结果 ①有超过一半的患者血压未能达标,以“反杓型”和“非杓型”高血压为主,存在较高的靶器官损害风险。②而血压达标组患者,有11.1%患者是“超杓型”血压,存在夜间低血压重要脏器血液灌注不足风险。结论 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进行个体化治疗非常必要。

门诊治疗;高龄;高血压;临床观察

动态血压监测仪最早由Hinman等研究,应用于1962年。国外近年已较广泛用于临床。我国于1989年也开始研究和应用这一新技术。24 h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ABPM)能自动监测患者24 h总体血压变化,提供24 h中白天和夜间各时间段血压的平均值和离散度,可较为客观和敏感地反映患者的实际血压水平,且可了解血压的变异性和昼夜变化节律性,估计靶器官损害和预后比偶测血压更准确。特别用于高血压的诊断评估,诊断白大衣性高血压,观察治疗效果,指导临床合理应用降压药更有优势。为了了解门诊治疗高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现将我院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80例门诊治疗的高龄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监测情况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80例患者均系我科就诊患者,高血压病史15年以上[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中高血压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达到1级以上标准]。年龄最小者75岁,最大者85岁,平均年龄82.5岁。其中男性48例,女性32例。患者均有高血压门诊大病,系统接受降压治疗。

表1 两组患者血压等情况比较

1.2方法

1.2.1仪器:选择德国IEM公司生产动态血压监护仪型号MOBI-OGRAPH。

1.2.2配戴及记录:动态血压监测仪袖带固定于上臂,监测患者24 h血压,6时至22时每30 min测血压1次,22时至6时每60 min测血压1次,监测期间日常生活不受限制,保持完整的24 h记录,24 h有效血压测量次数>80%为合格。

1.2.3观察指标:根据ABPM的原始数据,统计分析下列参数指标:①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与舒张压(24 hDBP)。②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与舒张压(dDBP)。③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与舒张压(nDBP)。④收缩压或舒张压的夜间下降率(BPF):即(白昼均值-夜间均值)/白昼均值×100%。BPF反映的是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夜间SBP或DBP水平降低≥10%且<20%白昼血压水平,叫做杓型血压,为正常血压昼夜节律;<10%的为非杓型血压;夜间血压均值大于白天血压均值为反杓型血压。⑤全天脉压(24 hPP)。⑥日间血压负荷:6:00~21:59的血压负荷,即收缩压(SBP)>135 mm Hg和舒张压(DBP)>85 mm Hg的次数各占测定总次数的百分比,分别称为收缩压和舒张压压力负荷值。夜间血压负荷:22:00~5:59的血压负荷,收缩压(SBP)>125 mm Hg和舒张压(DBP)>75 mm Hg的次数各占测定总次数的百分比。

2 结 果

根据24 h动态血压的均值<130/80 mm Hg[1]将患者分为血压达标组和血压未达标组。

2.1血压达标组36例,占观察人数的45%,24 h平均血压121/70 mm Hg,白天平均血压122/71 mm Hg,夜间平均血压115/66 mm Hg。其中,勺型血压9例占25%,反勺型12例占33.3%,非勺型11例占30.6%,超勺型4占11.1%。全天脉压平均50.75。日间血压负荷:收缩压17.92%;舒张压7.81%。夜间血压负荷:收缩压31.89%;舒张压18.08%。

2.2血压未达标组44例,例占观察人数的55%;24 h平均血压142/79 mm Hg,白天平均血压146/82 mm Hg,夜间平均血压143/78 mm Hg。其中,勺型血压6例占13.7%,反勺型18例占40.9%,非勺型17例占38.7%,超勺型3例占6.8%。全天脉压平均64.98。日间血压负荷:收缩压59.95%;舒张压28.07%。夜间血压负荷:收缩压83.20%;舒张压41.32%。见表1。

3 讨 论

通常情况下,正常人和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血压变化均有一种每日节律,称为血压的昼夜节律,即夜间血压较白昼血压下降,≥10%且<20%。这种血压改变对机体适应功能和心、脑、肾具有保护作用[2]。反杓型血压的患者,夜间血压负荷超过日间负荷,由于血管长时间处于高负荷压力下,血管的张弛作用减弱,容易发生动脉硬化,造成靶器官受损。研究表明“非杓型”和“超杓型”高血压,较“杓型”高血压有更严重的靶器官损害[3]。

老年高血压病病情复杂、并发症多,与一般成人高血压的特点有所不同[4]。临床特点主要有:①收缩压增高,脉压增大。随年龄增长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发生率增加,脑卒中的发生率急剧升高。②血压波动大,血压“晨峰”现象增多,高血压合并体位性低血压增多。③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发生率高,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的危险性增加。④白大衣高血压增多。⑤假性高血压增多。近年来研究证实,收缩压升高与脉压增大对高血压预后的影响远甚于舒张压升高[5]。

在本研究中发现,血压未达标组患者中反勺型血压所占比例更高,脉压更大。这些患者靶器官损害风险更高,这些器官包括心脑血管和肾脏,尤其对心脑血管有较高的危险度。合理的药物治疗,更好的血压达标,则可明显降低这些风险。而血压达标组患者中超杓型血压所占比例较高,夜间血压下降超过20%,存在夜间血压偏低风险。这些患者已有高血压多年,有不同程度的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血压降得过低,易导致重要脏器血液灌注量降低,甚至引起脑动脉及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或形成血栓[6]。

从结果可以看出,尽管入选患者都在进行降压治疗,但有超过一半的患者没有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调查其原因主要为:①漏服药物。患者年龄偏大有时会忘记服药,特别是服用短效药物,每日2~3次服药更易漏服。②随意更改药物。这些患者大多家中有血压计,能自行测血压,但是存在测量不准确情况,随意调整治疗。③门诊测量血压多反映白天血压情况,对于反杓型血压患者血压观察不全面,仅根据白天血压情况用药不合理。④服药时间与血压波形不匹配。老年患者往往起床较早,喜欢晨起活动后服药,此时血压已出现“晨峰”现象,未能有效控制血压。“反杓型血压”夜间血压高,患者习惯白天服药,忽视夜间血压情况,导致夜间血压控制不佳。⑤某些患者服用短效降压药物,血压波动更明显。⑥少数患者依然存在没有症状即不需要服降压药物的错误观点。

虽然这些患者都接受正规的门诊治疗,但由于不同患者的病程、对疾病的认识程度、患者自理能力、对药物的反应不同,以及老年高血压独特特点等许多因素影响,使患者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血压波动的幅度大,危险性高。应用动态血压监测技术,可以掌握血压波动规律,从而选择更合理的降压药物和用药时间,以达到理想的降压效果。我们建议个体化治疗,选择平稳、有效、安全、服药简便依从性好的药物治疗。目标是将血压降至“正常或理想水平”,同时恢复紊乱的血压昼夜节律,避免过高或过低,才能使高血压病引起的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降至最低。

[1]2013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S].2013.

[2]肖践明,赵玲,潘家华,等.动态血压正常参考值及其昼夜节律初探[J].中国循环杂志,1996,11(6):348.

[3]Mancia G,Parnti G.Ambulatory blood pressuer monitoring and organ damage[J].Hypertension,2000,36(5):894-900.

[4]向群,姚强,丁晔,等.528例老年高血压病临床特征研究[J].临床荟萃,2005,20(3):146.

[5]王宏宇,胡大一,马志敏,等.脉压与冠脏动脉病变严重性的关系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2):83-86.

[6]张宁仔.心血管科医师进修必读[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 240-243.

R544.1

B

1671-8194(2015)20-0087-02

E-mail: liao.qd@163.com

猜你喜欢
测血压脉压收缩压
监测血压,脉压差莫忽视
先排小便再测血压
爱焦虑的人别自测血压
简单三招轻松降压
测量血压时要注意“脉压”
测血压时别憋尿
健康年轻人收缩压高会增加动脉硬化风险
强化降低收缩压不增加卒中风险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脉压和脉压指数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评估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脉压特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