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抢救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分析

2015-10-25 02:31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20期
关键词:病死率心肌梗死住院

陈 倩

(广东省兴宁市人民医院肾内科,广东 兴宁 514500)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抢救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分析

陈 倩

(广东省兴宁市人民医院肾内科,广东 兴宁 514500)

目的 分析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84例急性心肌梗死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急诊护理流程,观察组患者予以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抢救效果及预后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平均分诊时间、急救时间、急诊球囊扩张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患者的病死率及住院期间梗死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予以急诊护理流程优化能为患者赢得充分的抢救时间和宝贵的抢救时机,从而缩短分诊、救治及住院时间,对提高患者的抢救效果,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具有重要的作用。

心肌梗死;急诊护理;流程优化

护理流程作为指导急诊护理工作开展的程序和规划,在传统护理流程上予以流程优化对提高急诊护理工作的系统性、高效性及衔接性,提高急诊护理工作质量具有关键的作用。本文以我院急诊科收治的84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42例患者于抢救护理中予以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我院急诊科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8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8例,女36例;年龄55~75岁,平均(62.6±4.7)岁;发病至入院时间0.2~12 h,平均(4.2± 2.3)h。随机将本组84例患者分为2组,即观察组42例,对照组4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发病至入院时间及一般体征上,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42例患者行常规急诊护理流程,即按照传统程序于院前抢救并将患者接入急诊室,按照常规护理流程予以患者抽血检查、开放静脉通道、心电图监测、吸氧等急救护理。确诊后行PCI治疗。观察组42例患者予以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具体优化措施如下:

1.2.1院前急救:①建立联系通道。急诊室在接到急救电话后,5 min内分配出急救车出诊。于急救车赶往现场期间,护理人员与患者或其家属取得联系,初步了解患者发病的具体症状、发病诱因等,从而评估患者病情,以准备好前期基本抢救设备。并指导患者或其家属开展必要的急救措施,包括心理疏导,停止任何主动活动和运动,卧床休息,松解领口,室内保持安静和空气流通,不可搬动以免加重病情。有条件时可立即行吸氧治疗[1]。②急救车急救护理。急救车达到现场后,立即将患者妥善搬运进车,予以初步的体征观察和体格检查,并迅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判断,系统化的实施及时的急救护理措施,包括:保证呼吸道畅通,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体征监测。同时,予以患者必要的药物抢救,如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口服水溶性阿司匹林。并予以患者面罩吸氧,生命体征密切监测,输液以缓解心肌疼痛[2]。

1.2.2急诊室急救:①急诊接诊。实施首诊护士问责制,于急救车上,抢救医师与接诊医师及护士取得联系,将患者的基本资料、生命体征、症状、病情特征及在救护车上已开展的急救措施及时汇报给急诊科医师和接诊护士,接诊护士做好准备迎接患者的到来。于患者到院后,针对疑似心肌梗死的患者,于抢救室内保证患者卧床休息,并予以床旁心电监护。同时,做好吸氧护理,予以患者血液标本采集进行血常规、凝血系列、心肌标志物、心肌酶学等检查。在结合患者病史询问及临床检查的基础上,予以患者AMI确诊。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前准备。于患者AMI确诊后,迅速做好PCI治疗的术前准备,包括:左下肢静脉通道建立,碘过敏测试,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服用,备皮,叮嘱患者排净尿液,予以患者保暖护理及心理疏导[3]。③导管室护理。将护理记录单准备好,并将必要的抢救设备安排就绪,包括简易呼吸囊、氧气、除颤器等。最后,由医师和护理人员将患者送入导管室。

1.2.3出急诊室护理:于患者出急诊室后,予以患者心理疏导;心率、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持续监测;指导患者卧床休息;辅助镇痛护理及药物应用指导。

1.3观察指标

1.3.1抢救效果:观察并统计2组患者的急诊室分诊时间、急救时间、急诊球囊扩张时间及住院时间。

1.3.2患者预后:观察并统计2组患者的病死率及住院期间梗死再发率、再PCI率。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计量检测数据标准差用()表示,计数检测数据以率的形式表示,组间两均数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抢救效果:从表1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的平均分诊时间、急救时间、急诊球囊扩张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均<0.05)。

表1 2组患者抢救效果对比分析()

表1 2组患者抢救效果对比分析()

组别 例数 分诊时间(min)急救时间(min)急诊球囊扩张时间(min) 住院时间(d)观察组 42 2.63±1.02 43.82±6.36 82.81±8.25 11.27±2.82对照组 42 4.84±1.82 62.18±9.25 100.82±14.25 15.77±3.27

2.2患者预后:从表2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的病死率及住院期间梗死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但2组再PCI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组患者预后情况对比分析(n/%)

3 讨 论

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疾病常见的急症,具有发病急骤、病情危急及病死率高等显著特点。急诊护理作为急救诊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急诊护理质量对提高急救效果、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即针对传统急诊护理服务流程存在的弊端,以构建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急诊护理新流程为目的,以整合医疗资源,规范急诊护理管理,完善急诊护理程序为措施,提高急诊服务效率,提高患者的急救效果[4]。相较于传统急诊护理服务流程,予以优化后其主要优点在于:①赢得抢救时间和抢救时机。通过急诊护理流程的优化,能够有效提高急诊护理工作的系统性和衔接性,保证患者迅速运转到救护车及医院,从而缩短院前转运时间,争取更多的抢救时间。同时,通过急救医师在院前与抢救医师的有效沟通,能为患者AMI的确诊提供更多的依据,从而减少分诊时间,使患者尽快得到救治,赢得抢救时间。②提高抢救效果。通过急诊护理流程的优化,能够有效促进院前及院内急救护理的规范有效、及时有效,为患者提供主动、规范、标准及预见性的护理措施,为患者创造良好的手术条件,从而提高抢救效果。③提高急诊护理质量。通过急诊护理流程的优化,能进一步完善急诊护理程序,保证各项急救护理措施有效落实,有条不紊的开展,从而提高急诊护理质量。本研究中,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急诊护理流程,观察组患者予以急诊护理流程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分诊时间、急救时间、急诊球囊扩张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患者的病死率及住院期间梗死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因此,于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予以急诊护理流程优化能为患者赢得充分的抢救时间和宝贵的抢救时机,从而缩短分诊、救治及住院时间,对提高抢救效果,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具有重要的作用。

[1]吴耀利.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5):261-262.

[2]刘红丽.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4,9(3):236-237.

[3]张继红,朱爱红.绿色通道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及护理[J].河北医药,2013,35(5): 792-793.

[4]范锦娣.急救护理路径在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14):16-17.

R473.5

B

1671-8194(2015)20-0256-02

猜你喜欢
病死率心肌梗死住院
全髋翻修术后的病死率
妈妈住院了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昆明市2012~2020年HIV/AIDS住院患者的疾病谱
降低犊牛病死率的饲养与管理措施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骨科住院患者双侧腋下体温比较
死亡率与病死率的区别
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探索构架
Alzheimer’s patient’s heart doesn’t forget a mother’s day tra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