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匾额文化看中国古代社会

2015-10-26 23:06李平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匾额历史文化

李平

摘要:在中国古代,匾额首先是作为一种国家制度存在的。悬挂匾额是一种封建礼制,能够起到表彰、嘉奖、宣扬等社会文化功能。

关键词:匾额;中国社会;历史文化

匾额,又称牌匾,横写为“匾”,竖写为“额”。中国的古建筑上,多缀有匾额。匾额以其多变的式样、精美的书法艺术,与雄伟壮观的建筑相互辉映,和谐统一,成为建筑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匾额广泛存在于宫殿、寺院、民居、园林、商铺等地方。作为一种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文化,匾额文化从古至今一直在发展,没有中断过。本文着重研究考察1912年以前的匾额,将匾额这一物质载体作为探讨古代中国社会文化的一面镜子。

一、 国家制度

中国古代的核心价值观是由儒家、法家、道家等众多思想体系共同构建的,其中尤其以儒家思想为主。以周公、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政治家、思想家,为古代中国作出了宏伟的制度设计。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到了春秋中期,孔子则想恢复并维护好在他看来完美的礼乐制度。作为一种维护统治秩序的政治制度,礼乐制度在秦汉以后虽然发生过一些调整和变化,但它的基本内涵是先秦时的儒家学者所确立的,是对法家思想的重要补充,和法家思想一起构成了外儒内法的封建统治体系。

用匾额作为表彰的一种方式,汉代已经作为一种国家制度。正史上对这种制度有明确的规定。据《后汉书·百官志》记载“三老掌教化。凡有孝子顺孙贞女义妇,让财救患,及学士为民法式者,皆扁表其门,以兴善行。”

“礼之用,和为贵” (有子语),在“礼”的应用中应达到“中”、“和”境界。从形式上讲,礼乐表现为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王、公、卿、大夫、士、庶人各个不同等级所施用的礼仪都有严格的规定;但从实质上讲,礼乐制度的精髓就在于表现一种内在的情感,即忠、恕、孝、仁、友等,这是礼的实际意义所在。只有人们从深层意识上自觉遵循礼,才能恢复礼乐制度和等级秩序。

科举制度

"监元"牌匾,兵部尚书某(待考)题,道光年间。有一回,在北京国子监举行的一次内部考试中,一位叫成三俊的学生考了第一名。兵部尚书(另兼数职,皆要职)题写了这两个字,成三俊回家,再制成了匾,悬挂起来,相当于一个“大奖状”。这样的“大奖状”可以世世代代悬挂下去。

儒家的理想之一:"随心所欲而不逾于矩",就是个人与社会的高度和谐与默契。周公孔子的理想,就是人人安于本分,再努力上进。"礼"是法律与道德的结合。

二、 社会生活

作为封建社会官方文化的物件,牌匾难免显得崇高、神圣,也会令人感到压抑。众多科举落榜者的心中,那一块块象征荣耀的匾额,和自己无缘,心中是很凄楚的。但是,还有数量众多的匾额反映了民间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祝贺乔迁之喜、贺寿等方面的匾额,更能反映出古人丰富多姿的日常生活。

据老年人讲,明清民国时的秦安古城,像是一个汉字。哪个汉字?就是"历史"的"史"字。由现在的环城西路、成纪大道、解放路和青年路组成"口"字;由现在的北坛步行街、新华街和南下关街组成一长撇;由饮马巷和南上关组成一长捺。南上关即现在的明清一条街。

笔者查阅了秦安古地图,发现自元代以来的秦安古城就是这种格局。秦安素有小邹鲁之称。历史上儒学昌盛,牌匾是很具中国特色的文物,在古代是一种常见的纪念、表彰类建筑,而在当代是人文景观的一部分。城市或村落,和别的建筑一起构成或单独存在。

牌楼具有地标的作用。作为一种交通的标示,可以标示指引人们行走。古代的人民就是在远望、仰观、跨越牌楼,来延续他们慢节奏的前现代生活的。

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秦安馆藏匾额既体现了古代相似的社会文化,又体现出本地独特的社会风俗,这就是:崇文重教、古朴醇厚、重商务实等。

明代状元康海(今陕西武功县人)为《秦安志》所作序云:“秦安居陇西万山之中,而贤人君子之生,代不绝人。非其清淑之气承运播灵,安能若此哉!”

清华大学彭林教授在接受央视采访时高度评价:“秦安这个地方,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方,它像一个舞台的后台,不断地跑出一些,让我们很吃惊的历史人物,甚至创造了一些重要的历史朝代。”

数千年来,民风淳朴,文脉绵延。

当然,秦安博物馆的匾额收藏还不尽完整,像能够代表秦安商业文化的老字号招牌,一直没有征集到。坐贾行商。秦安以数量众多的货郎担而闻名于甘宁青一代。而在县城中存在着大量的老字号商铺,如“万顺马”、“”等,还有医馆、商会、学堂等。

三、 文化表征

对于匾额和与其相配套的楹联、牌楼等,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重视文字内涵的玩味其中的意味,重视书法的则欣赏其中的书法艺术。一块优秀的匾额不仅可以令人欣赏到凝练而传神的题词,而且完美地再现了书法家俊逸的书法,同时还雕琢出细致精美图案系列,是语言艺术、书法艺术、绘画雕刻艺术的三度审美。

在古代社会,匾额最主要的文化。

在如何协调礼与仪,即形式与实质的关系问题上,孔子主张既不失去必要的形式,更要抓住礼的本质。“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孔子把礼作为维系宗法制的重要手段,强调只有从内到外都升华到礼的高度,才能根本上屏除僭礼越制、无父无君的社会无序,重建宗法社会秩序。

猜你喜欢
匾额历史文化
明镜自高悬,一块匾额的多重解读
乃琼寺旧藏匾额“灵口远徼”考释
璿题云榜 景以名传 清代避暑山庄里的匾额与楹联
匾额下的刺猬
看见了什么?
历史文化街区环境标识系统设计初探
城市化下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商业共存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