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乡土地理教学资源,优化高中地理教学

2015-10-26 07:11杨军陈亚颦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旅游地理会宁县乡土

杨军 陈亚颦

摘要:乡土地理教学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乡土地理课程目标的所有因素和条件的总和,即广泛蕴藏于学生生活、学校、社会以及自然中的所有有利于乡土地理课程实施、有利于达到地理课程标准的资源。本文在对甘肃省会宁县境内的人文和自然地理资源进行整理和分类的基础上并结合高中《旅游地理》(人教版选修3)中相关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以引起对乡土地理教学资源的重视。

关键词:乡土地理;优化;地理教学;教学设计

乡土地理教学作为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和解决地理问题能力的提高具有独特的作用。为了解会宁县地理教学对乡土地理资源的利用现状,笔者特意咨询了几位当地的地理教师,他们的大致说法是:“只听过‘乡土地理这种说法,就是没有相关资料和教材。”;“关于乡土地理我们不讲具体的小范围,一般说的很范,上课的过程中不涉及”。由此可见,乡土地理教学及乡土地理教学资源在当地地理教学实践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为此本文以甘肃省会宁县为例,选取其境内特有的“红色旅游”资源,并结合高中《旅游地理》(人教版选修3)中第二章中第一节“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性”相关教学内容来进行案例设计,以引起对《旅游地理》相关内容、乡土地理教学及乡土地理资源的重视。

一、会宁县可开发利用的乡土地理教学资源

乡土地理教学资源的形式多样,既有自然地理资源,也有人文地理资源,既有校内的,也有校外的,既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绝不仅仅指乡土地理教材。会宁县作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的地方,其境内有20多处战斗遗迹和1000多件革命文物等有价值、有教育意义的红色遗迹,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其中,会师旧址是全国AAAA级旅游景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对甘肃省会宁县境内的乡土地理教学资源进行整理和简单的分类,详见表1。

表 1会宁县可开发利用的乡土地理资源分类表

类型 资源概况 与地理教学的结合

自然类

地 质

地 貌 地质——构造复杂,多以变质岩和花岗岩为基底,其上广泛沉积第三系红层和第四系黄土。

地貌——可分为:黄土堆积侵蚀长梁、梁峁地貌;黄土堆积侵蚀梁峁顶面残塬地貌;河谷平塬地貌三种类型。 可用于人教版必修(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相关教学中。

可应用于“河流地貌的发育”相关内容的教学中。

河流 祖厉河——黄河上游支流。源出会宁县南华家岭,向北流经会宁县、靖远县,在靖远县内注入黄河。 结合当地干旱为主的气候特点,可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河流水文特征等相关教学结合。

人文类

旅游资源 桃花山——省级森林公园,峰顶高1944米。现有洞窟14窟,庙宇建筑20余座,集风景与宗教于一体。

铁木山——又名香林山、石虎寺,主峰海拔2404米,为境内最高峰,有“旱塬秀峰”之称。

“红色旅游”资源——红军会师纪念塔、红军会师革命文物陈列馆、长征胜利景园纪念馆等。

文物遗址——牛门洞新石器遗址、郭蛤蟆城遗址、西宁城遗址等。

主要可与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的相关教学相结合。

小杂粮基地

“中国小杂粮之乡”——主要包括糜子、谷子、荞麦、莜麦、豌豆、扁豆等,是全省杂粮的主产区。

可用于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农业区位的选择”相关内容的教学中。如可让学生结合家乡“小杂粮”基地的建设来分析本地发展“小杂粮”的区位条件。

下面笔者把会宁县特有的“红色旅游”资源和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的相关教学内容相结合进行乡土地理教学设计。

二、案例——“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性”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人教版选修3《旅游地理》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属于七个选修模块中人文地理的分支,与其他几个选修模块相比,本模块侧重于人类活动的精神侧面,与学生的学习生活联系比较密切,学生对本模块的相关知识更感兴趣。《旅游地理》内部结构主要包括:现代旅游及其作用、旅游资源、旅游景观的欣赏、旅游开发与保护、做一个合格的现代游客五部分。案例选取的“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性”属于第二章“旅游资源”中第一节教学内容,重点讲解旅游资源的类型与特性,是本模块的基础,本节内容的学习为后面各章节的学习夯实了基础。

2.设计思路

该教学设计以“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教学理念为指导。在教学设计中应用学生熟悉的乡土地理教学资源,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增强课堂的活跃性和生动性,让学生个体最大可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由学生集体合作完成相关的主题,培养其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明确旅游资源的内涵,举例说明当地有哪些旅游资源及旅游景区;搜集当地旅游资源的信息和资料;能对这些旅游资源进行划分,并说出划分依据。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渠道搜集当地旅游资源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有效信息的能力探究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让学生对自己所搜集的旅游资源进行划分并说出划分依据,培养其交流沟通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搜集自己所熟悉的当地旅游资源材料,加深其对家乡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的认识,进一步激发学生爱国、爱家乡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教学重难点

重点:旅游资源的内涵、旅游资源的类型;难点:旅游资源特性的理解。

5.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启发式、探究式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借助多媒体教学使活动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6.教学过程设计(表2)

表2“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性”教学设计表

课 题 第一节: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性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当地具有代表性的旅游景点及宣传资料;教师把全班学生分成4-5组。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入 多媒体播放当地民歌“喊一声会宁我的家”影像视屏,此视频中含有会宁县特有的红军会师纪念塔、红军长征胜利景园纪念馆等“红色旅游”资源图片素材。

学生仔细观看视屏并发现与本节课教学主题相关的旅游资源。

通过播放学生熟悉的影像视屏,让学生能够直观的了解当地特有的“红色旅游”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进入本节课内容的学习。

涵 展示“会宁县旅游景点分布图”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4页上部分内容,思考下列问题:图中主要有哪些景点?各景点中有哪些景观,这些景观是否是旅游资源? 通过读图得出:主要景点有红军会师旧址景区、会宁县博物馆、红军长征胜利景园、东山森林公园等;这些景观是旅游资源的原因:能对游客产生吸引力;具有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利用“会宁县旅游景点分布图”及各景点景观图不仅让学生对“旅游资源”形成感性的认识,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型 让学生阅读教材第15页上“旅游资源的类型”部分内容,结合教材中对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表述,说出课前所搜集的当地旅游资源中哪些是人文旅游资源?哪些是自然旅游资源? 学生以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对所搜集到的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共划分为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两类;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展示并口头阐述小组合作成果以及旅游资源划分的依据。 在学生收集当地旅游资源资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进行比较分析,并能说出两类旅游资源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小组合作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性 展示会宁县2001-2011年年均接待游客数量变化图,让学生阅读教材第17页“旅游资源的特性”部分内容,理解教材中对旅游资源的特性的描述。思考:近十年来会宁县年均接待游客数量的变化趋势及原因。 观察会宁县2001-2010年接待游客数量变化图,并以小组合作形式展开讨论,得出结论:近十年来会宁县接待游客数量在逐年增加,增加的原因是旅游资源丰富多样,且具有非凡性和独特性等特性。 通过读图让学生分析得出结论,目的在于锻炼学生读图技能和在图文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来讨论解决问题,在于培养合作意识。

课外

探究 探究内容:搜集甘肃省主要旅游景点并对其旅游资源进行分类。

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进行迁移,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结语

乡土地理教学资源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因此,要求教师因地制宜,从家乡所在的区域内去挖掘、整理乡土地理资源要素,并把其与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原理、方法及规律相结合,创造性地运用到地理教学实践活动中。这样有助于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地理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有益于引导学生理性思维的形成,进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有利于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作者简介:杨军(1987.05- ),男,甘肃会宁人,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地理);通讯作者:陈亚颦,女,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猜你喜欢
旅游地理会宁县乡土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开心农场”进校园——会宁县小学劳动教育见闻
探究新时代有效开展旅游地理教学的途径
乡土中国
更正启事
旅游地理
会宁县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
芬芳乡土行
读《乡土中国》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