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情境创设的途径初探

2015-10-26 00:23王维侠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5年10期
关键词:创设情境情感

学生作文的常见现象是内容干瘪,言之无物。探其原因,好像因为学生三点一线式的生活单调乏味,缺乏阅历,所以写起作文来只好萝卜白菜清水煮,缺少血肉,淡而无味。实际上,“对于写作来讲,所谓生活不应是表面意义的客观事物和生存活动,而是和心灵碰撞交流后产生了独特的体验,并成为心灵一部分的那些现象和事件”(毛荣富《说“体验”》)。作为生命个体的学生,始终被生活浸泡着,不缺乏“行千里路”,也不缺乏才情,缺乏的是对生活的感受,“体验的缺失”才是学生作文空洞的主要原因之一。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论及“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阐明了“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道理;叶圣陶也曾提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情境教学法是作文教学的传统做法。为学生创设情境,让他们在情境中加深体验,理解生活的实质,有了自身的情感体验,作文必然能情动辞发,言之有物。因此,除课堂教学外,教师有必要尽可能地另辟途径,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我手写我心”,写出富有真实情感的文章来。

一.亲近自然,用自然之水浇灌情感的心苗。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情境教学法就是使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通过给学生展示鲜明具体的形象,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理性的顿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变学习活动为主动的、自觉的行为。

罗丹说:“自然总是美的。”大自然缤纷多彩,“一枝一叶总关情”,山山水水皆有意。要让学生徜徉在她的怀抱中,凝眸遐思:春风春雨温润可人,秋风秋雨愁煞离人;小桥流水灵动清雅,洪川大河狂放恣肆……“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刘勰语),自然景物往往会牵动着人们的情感。但是,睫在眼前长不见,对日常生活的淡漠使学生缺少了发现美的眼睛,失去了对自然美的感悟,失去了不该失去的东西。因此教师要把学生领进自然这个大课堂,临其境,营造良好审美氛围;通其情,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与美感内涵,把观察、感受、表达三者结合起来,学生自然“胸中勃勃,遂有画意”(郑板桥),“情动而辞发”,写起作文而其乐陶陶了。

二.体验生活,用生活之源催发情感的种子。

体验带有两层重要的涵义:一是对生活、生命和生存的经历和感受;二是“亲自”感受到的心灵境界,是主体从自己的内心情感出发,积极主动地去体验生命及其价值。

“少年不识愁滋味”,缺少情感体验的的内心世界使学生的笔端永远枯燥。父母的养育,老师的教诲,同学朋友的友情,艺术节洋溢的飘逸神韵,升旗仪式上的庄严与自豪,运动会中的拼搏与友谊,自己的失败与成功、羞辱与荣耀……这些都是生活,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之源。要引导学生对自己亲历的事“以身体之,以心验之”,留意生活中细微的情感变化,从平常人、平常事中找到不平常,从平凡的琐事中去发现生活中的情理、生活中的真谛,留心大脑中冒出的小理解、小感受,并随时记下它,从而拓宽习作的视野,积累习作的素材。如:在班内组织学生召开“感悟生活”座谈会,让学生宣泄感情、表露心声,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学生在“感悟亲情”的座谈会上的发言:“第一次端详着爸爸那不算厚实的后背:爸爸的腰背驼了。奇怪,以往我为什么没发现呢?在我的记忆中,爸爸的背总是挺直的。爸爸的头上什么时候冒出了白发?为什么以往我没有发现呢?在我的记忆中,爸爸的头发总是又黑又亮的。爸爸老了!一股热辣辣的感觉涌上心头……”

这种感悟是深层次的,内蕴是丰厚的,它能使人们产生好多好多的联想。面对生活,学生或凝眉不语,或心领神会,或开怀大笑,或泪眼盈盈。每一次感悟,就是一次感动。学生有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有了对生活的感悟、感动,写出的作文自然能动人。

三.虚设情境,用想象之力激发情感的冲动。

虚设情境,就是从学生主体体验入手,为其假设一个特定“真”情境,让学生身处其中,实现“外部刺激力向意志事实的转化”,把一个陌生的、外在的、与己无关的对象变为熟悉的、可以交流的甚至是融于心智的存在。虚拟情境,要将创设的情境的内容和学生的自我生活尽可能地叠加、拉近,进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首先,换位体验。对看到的、听到的、读到的他人的经历或故事,引导学生心理易位,换位假想,也即狄尔泰所说的“将心比心”,或是对他人的情境“设身处地”。教师可用“假如是你,你会怎么想?”“如果你就是那个人,你会怎么做?”如以《两小儿辩日》的故事设境,假如你是孔子,你会怎么想?言行表现会如何?引导学生假设自己就是情境中的人物,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或者干脆让学生来演一演情境中的各种角色,那就容易真正的情动于衷了。

其次,虚拟场景。虚拟某种场景,假设学生是情境中的人物。如:几个同学在你家中作客,母亲亲切地喊着你的乳名。当时的场景如何?同学、你、母亲,各人的反应又怎样?虚拟情境可以让学生通过假设学会体验和描绘生活。

最后,因势造境。因势造境是引导学生体验同一种人物言行的不同情境。如,简简单单的一个“哭”,就有哭泣、恸哭、痛哭流涕、嚎啕大哭、猫哭耗子、哭笑不得、喜极而泣等许多种,可以指导学生为每一种哭创设一个情境,再描绘出来。这样写出的作文就会有动感和层次了。

四.借助媒介,用媒介之利拓宽写作的视野。

现代教学媒体已经进入我们的的生活,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多媒体在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应在作文教学中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媒介快捷、便利、信息量大的优势,创设情境,把学生的创作视野引向更广阔的社会空间。

首先,通过实景再现,创设情境。利用网络和现代媒体的声光色像充分刺激学生感官,唤起学生对生活经历的记忆或再造想象,这不仅可以渲染情景氛围,还可弥补学生认识与实际的距离,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冲动。如,感动中国人物、情系灾区、见义勇为、无私奉献、尊重生命、感恩回报……这些话题,都可以搜集视频、图片,配以文字、歌曲,制作成课件,展示给学生,无需千言万语的讲解说教,也无需做过多的提示,学生们都会心有触动。在经历了类似情感的体验后,再来诉说感受,吐露心声,就不会做“无米之炊”了。

其次,拓宽写作的视野。“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基于此,作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应当引导学生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但是,翻开学生的作文簿,很少有“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篇章,很少见有心怀苍生、富民强国的责任与呐喊。因此,要努力地帮助学生跳出“自我”狭小空间,利用网络、电视、报刊等媒介,把学生的目光从自我、家庭、校园,逐渐引向社会和人生。让学生感受到现代社会的和谐、幸福、安宁和进步,又能关注到假冒伪劣、贪污腐败、环境污染、不义战争等阴暗之处。再从亲情、家庭、社会、人生、责任等方面简作点拨,一篇篇充满激情的具有时代气息的作文就自然的产生了。

自然,创设情境离不开想象训练和文法的指导。“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撰作。”无论如何,情境的创设总能为学生营造一方自由的天空,激发情感的冲动,振飞作文翱翔的羽翼。让作文回归生活,让作文走进真实,学生们最终会说:“作文,其实并不难!”

王维侠,语文教师,现居江苏连云港。endprint

猜你喜欢
创设情境情感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创设未来
情感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台上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