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背景下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策略分析

2015-10-26 20:48孟俊岐
南方农业·下旬 2015年9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

孟俊岐

摘 要 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是推进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生态市建设的基本要求,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上还存在许多问题,在建设过程中有一些方面还需要改进。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国特色

中图分类号:D422.6;X3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27--02

1 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1 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必然要求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乡镇占有比重庞大,要真正实现生态市建设,乡镇生态建设工作是关键;开展乡镇生态建设工作是实现生态市建设的重点,是进一步深化和改革生态市建设工作的必然要求。

1.2 是推进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好契机

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重点面向农村,而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是乡镇生态建设的重点,环境基础设施是人们生活发展所需要的重要外在条件,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然要求乡镇领导调整发展思路,加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确保辖区内居民拥有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发展空间。

1.3 是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客观要求

一个区域的综合竞争力指的是该区域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集散资源、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是区域经济、社会、科技、环境等综合发展能力的集中体现。各项生态建设创建工作从公共设施完善程度、污水处理、大气环境质量和空气环境质量等20多项指标对乡镇进行考核,促进当地政府积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当地环境质量,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要素,从整体上改善当地投资环境,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

2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部分乡镇领导思想认识还不到位

当前,政府对官员的政绩考核仍然以GDP增长为依据,导致部分乡镇领导重经济发展,轻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难以转变,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上不能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发展才是硬道理”错误地理解为“增长率才是硬道理”,片面的追求GDP增长速度,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与可持续发展之路背道而驰。

2.2 乡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环境基础设施状况作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直接制约着社会生产力的综合水平、生产的发展程度和人民消费的现实程度,还直接反映着社会的文明程度。与城市经济发展速度相比,乡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2.2.1 缺乏正确的规划

乡镇发展初期由于发展基础较差,缺乏正确的规划与指引,导致建设无法有序开展,给当前发展带来诸多问题。

2.2.2 污水排放不合理

很少有乡镇有真正意义上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各村的生活污水排放处理机制几乎就是空白,有大量生活污水废水直接排放到溪流和河道,成为农村生态环境最大的污染源之一,成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阻力之一。

2.2.3 公共卫生厕所建设不达标

在乡镇,很少有公共卫生间,给人民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乡镇居民家中的卫生厕所也普遍存在建设不达标现象,废水排泄物等不能进行合理处置,直接影响到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质量。

2.2.4 生活垃圾不能及时彻底正确处理

乡镇居民生活产生的垃圾“村收集-镇清运-县填埋(或焚烧)”的处理模式还存在很多漏洞,由于他的覆盖区域窄、配套设施不齐全和管理不规范不彻底等具体的问题,导致经常出现将生活垃圾倾倒于河堤或堤坝的现象。

2.2.5 工业污染问题严重

乡镇企业存在技术含量低、规模小、生产工艺落后,管理水平较低等具体问题,由此滋生了少数企业存在偷排、漏排等违法排污行为,给乡镇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2.3 乡镇环保意识差,环保队伍、设施建设不齐全

以淄博市为例,随着淄博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乡镇的环保监管和生态建设任务日益加重,而淄博市到目前为止,仅张店区设立了乡镇监察中队,绝大多数县(市)、区还没有真正建成乡镇环保队伍,没有专职的环保工作人员,导致很多工作在县级以下地区很难进行开展,生态建设工作严重滞后。同时,在乡镇环保队伍中,无论是专职的或兼职的工作人员中还存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学历不高、缺乏专业人才等问题,因此,必须加强乡镇环保工作人员的素质培训,组织开展环保知识培训,配备相应环保器材。

2.4 各级政府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经费不足

开展生态建设工作是为了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促进经济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生态建设涉及的建设内容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而基础设施具有基础性与共享性,初期具有投资巨大、回收期长等特征。各级政府对基础设施的财政性投资在绝对量上一直保持着增长的态势,但这一增长速度远远比不上基础设施建设总额的增长速度,由此导致财政资金难以满足生态建设的需要。

2.5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宣传不彻底

由于农村建设基础较差,缺乏正确有力的规划,很多设施并没有按国家规范进行建设,如污水管网铺设、绿化带及卫生厕所建设等,这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合理不完全势必会影响到部分居民的个人利益,影响整个农村的利益。在这一点上,乡镇政府必须出面引导,宣传部门必须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宣传力度,充分调动仙镇居民的积极性,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妥善处理建设过程中潜在的各类问题。此外,很多城市由于发展较快,引来很多外来务工人员,以淄博市为例,淄博市是个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外来务工人员众多,在文化素养、生活习惯等方面与宁波市民存在差异,势必要通过加强宣传,灌输人改变环境,环境改造人的理念,提高他们对生态建设的认识,改变一些不良习惯,使他们充分融入当地环境,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3 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

3.1 加强干部教育,提高生态意识

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关键在领导。领导干部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起主导作用。要抓好生态建设工作,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干部生态教育和政绩考评结合起来,领导干部在领导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关键在实干,稳扎稳打,做到思想上到位,认识上深刻,决策上有力,行动上迅速,形成一级抓一级、齐抓共管的局面,全面推进乡镇生态工作的顺利开展。

3.2 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要与时代接轨,放眼未来

要以最前沿的技术为依托,以最有效的方法为基础,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做到规范、实用、科学和美观,要注重整体协调,体现文化品位。

3.3 加强环保队伍的素质培养

要尽快组建和完善乡镇环保管理网络,保障机构编制、人员配备和资金来源,引进高素质人才带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带动环保队伍人员的整体水平与素养的提高。

3.4 使投资多元化,积极引进资金,确保投入到位

在政府投资建设的基础之上,面向社会全面引进资金,鼓舞乡镇居民自我完善设施,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吸引外资渗透。采取政府产权管理、间接调控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和健全以政府引导的、以企业为主体的、全社会、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格局。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引导效用和对民间资本的带动作用,以政府杠杆资金吸引社会资金的广泛参与,确保乡镇生态建设资金投入到位。

3.5 提高乡镇居民环境保护意识

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入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来,实施寓教于乐的形式,提高乡镇居民环境保护意识,引导乡镇居民规范使用环境设施,争取更多乡镇居民支持。

(责任编辑:刘昀)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贾康:“中国特色”的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
关于优化农村治理模式的思考
“中国特色”的低速电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