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内高校多校区运行管理的实践探索

2015-10-27 01:39刘桥
亚太教育 2015年27期
关键词:职能部门校区教职工

关于国内高校多校区运行管理的实践探索

文/刘桥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国内高校多校区办学己经成为普遍模式,与原来单一校区的管理相比较,多校区运行和管理极具挑战。本文主要通过调研国内多校区高校运行实际情况,分析了我国多校区办学面临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当前国内多校区大学管理的建议方案。

关键词:多校区;管理效率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9-0192-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国内学生进大学深造的比例和机会大大增加,各个高校的招生规模在过去一二十年间取得了飞跃式发展。为应对高校规模的扩张,国内许多高校都建立了新校区,有个高校甚至有3、4个校区。大多数情况下,高校的新校区都位于所在城市的新开发地区,与原老校区的距离都比较远,;同时,许多高校的老校区仍然承担了重要的办学功能和职责,高校如何合理的对多校区功能进行定位,合理布局多校区的教学科研单位,将事关高校的整体运行效率和办学成本,需要各个高校因地制宜、认真研究,拿出符合自己实际的运行管理方案。

一、高校多校区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多校区管理模式为原单校区管理机构在双校区的职能延伸,即:学校继续以一套职能不重叠的管理机构,对双校区进行统一管理。该管理模式目前教职工和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如下:

1.交通问题。目前国内高校的两个校区距离一般都比较远,每天任课教师和管理人员都要来回两个校区之间,许多高校平均每天约有上千名教职工通过乘校车或自驾车到新校区工作,交通压力较大。据某高校后勤集团交通运输中心统计,该校每天早上7:20和8:10两个时间点发出的教职工班车约20辆,运送教职工约800人;全天往返于两校区的班车平均48班次,约1100名教职工乘校车往返于两校区;另外,该校每天还有约400名教职工自驾车上下班。

2.管理效率问题。目前大多数职能部门将主要办公地点均保留在老校区,公章、签字等日常事务基本也只能在一个校区办理,尽管在新校区也设立了值班室,但教职工在新校区办事难以实现及时办理,许多教职工为了事务性的签字、盖章经常需要花费半天甚至1、2天的时间,管理效率较低。

3.后勤管理和安全稳定问题。由于管理地域迅速扩大、校内人员数量增加、人员构成更复杂等因素,双校区管理中的后勤保障和安全稳定问题凸显,集中表现在新校区校园治安问题、双校区的后勤管理远不如从前等方面。

4.缺乏资源共享机制。随着办学规模越来越大办学的空间距离也随之扩大,高校内部各校区资源如图书资料、实验设备等重复建设和有限使用既增加办学成本降低利用率,又难于满足各校区内师生的要求,特别是各校区内各院系图书资料实验设备没有充分利用和共享,使在校区内产生了明显的条块分割现象。

5.校园文化建设问题。国内多校区高校基本每个校区都有部分学生,有的高校是本科和研究生分在不同小区,有的是按照年级区分校区,有的是把不同专业和学科方向放到不同校区,这造成学校的校级活动(如运动会、各项庆典、学生活动、学术讲座等)主要在某一个校区展开,其他校区的学生只能乘坐学校交通车前来参加;日常的学生活动也是以各自校区为主,缺乏全校性的交流,部分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有逐步脱离主流、边缘化的倾向。

综上,在我国高校多校区诸多软硬件建设尚待完善的背景下,加强多校区管理和服务,更加充分地利用好各个校区的各项资源,对于完善高校多校区运行管理机制、提高办学效益,显得尤为紧迫。

二、国内部分高校多校区管理情况概述

我国高校多校区办学一般都采用“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所谓“条”的管理,指学校对各校区的纵向管理,是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向各校区实施的延伸管理,亦称集权型管理或延伸管理;而“块”的管理则指校区或院(系)内部的横向管理,是由各校区成立管理机构实施的本区化管理,亦称分权型管理或属地化管理。根据“条”、“块”的侧重点不同,高校多校区管理模式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类:“条块结合,以条为主”模式(职能部门延伸管理为主模式)、“条块结合,以块为主”模式(属地管理和延伸管理相结合模式)。

(一)职能部门延伸管理为主模式

其特点是校区的办学资源由校本部统一调控,学校在校区设立校本部各职能部门的派出机构,代表职能部门对校区相关工作进行垂直管理,派出机构直接对相应职能部门负责。该管理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全校统一领导、统一规划,不足之处是放权不够导致协调难度较大、办事效率不高。解决这个问题的措施是进一步明确校区管理委员会的工作职责,认真研究其运行机制,同时授予其相应权利,以便有职有权地完成协调和管理任务。

(二)属地管理和延伸管理相结合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是一种相对分权型的管理,其管理思路是“集中决策, 分权实施”,各校区还保持相当大的独立性、特色性和办学机制。其优势在于这种模式有利于增强分校区的活力,促进分校区内各学科的交叉融合,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促进科研的发展,节省管理人员的时间和管理成本,加快决策速度。其劣势在于随时间推移,可能导致各校区办学思想的相互冲突,全校范围内的学科交叉,以及教学人员安排的不协调等。

(三)两种管理模式的代表性高校

两种管理模式的代表性高校见表1,以及附件对部分高校的情况简介。

三、因地制宜,在分校区设立专门管理机构

针对目前国内多数高校教职工和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经分析整理国内多所高校多校区管理的做法,在分校区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如校区管理委员会,加强分校区的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设立校区管理委员会的主要目的

1.提高管理效率,方便教职工办事。在管委会的框架下,采取有效措施,以方便教职工办事为出发点,基本实现签字、盖章等日常事务能在分校区办理,提高管理效率。

2.有效缓解双校区运行的交通压力。相关单位指定专人在校区管委会的框架下工作,实现日常事务能在分校区办理,减少到主校区办事和工作的教职工人数,缓解双校区运行的交通压力。

3.加强双校区管理的安全保卫和后勤保障工作。通过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加强两个校区的安保和后勤工作,尽可能实现属地化管理。可考虑根据两校区不同需求,在两个校区各设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后勤保障和安全保卫组织系统。

4.有效利用分校区的资源,保持分校区的活力。如:由管委会代表学校在分校区组织校级活动,充分利用分校区资源,进一步加强分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

(二)专门管理机构的主要功能定位

校区管委会为受学校委派,具体负责分校区管理的综合协调和管理。目前国内高校的校区管委会功能定位大体有两大类:一类为纯粹的综合协调部门,另一类为综合协调+属地管理。管委会的主要功能定位建议如下:

模式一:管委会主要为综合协调部门。对应于上文中提到的“职能部门延伸管理为主”的校区管理模式,管委会的主要职能为统筹、协调、督促、检查等。

模式二:管委会的主要职能为“综合协调+属地管理”。对应于上文中提到的“属地管理和延伸管理相结合”的校区管理模式,管委会职能除统筹、协调、督促、检查等以外,还直接负责部分事务的属地化管理。该模式的优点为管委会为实体组织,统筹、协调、保障更加有力;缺点为涉及现有机构职能的重新切分、人员的重新安排,可能会有一些矛盾和阻力。

四、结论

总之高校多校区管理是一项异常复杂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工作。多校区办学,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既存在着许多有利因素,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困难,需要在今后的办学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大胆探索,用新的思维、新的机制和新的模式去逐步研究和解决问题,只有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创新,才能将多校区办学更好的发展下去。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洪才.多校区管理: 问题与出路--兼论我国大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现代大学教育, 2007(4): 79-83

[2] 苏雷,李红英,龚建林.多校区办学条件下新校区管理模式研究与思考,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43-46.

[3] 钟恩升,华菊翠,葛继平.自主扩展型多校区大学的内部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现代教育管理, 2010(12),48-51

[4] 陈德喜, 周景明.高校多校区管理若干问题的探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9),50-53

猜你喜欢
职能部门校区教职工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南大门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一角
集大教职工抗疫优秀作品选登
从教职工福利谈高校工会工作的创新
我校临安校区简介
安徽省合肥市政协首次邀请政府职能部门旁听大会发言
用先进文化引领教职工思政教育创新
轮胎企业职能部门的设置和管理要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