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暴风雨》中的象征主义与主题思想

2015-10-27 03:37逯静
参花(上) 2015年10期
关键词:米兰达普洛斯安东尼奥

◎逯静

莎士比亚在他文学创作的最后时期创作了《暴风雨》,那个时期是詹姆士一世恣意专政的年代。诗人在这个年代的人文思想受到了巨大的考验,也引发了他对“以人为本”和“人文思想”的向往,而此时与诗人所处的封建现实之间有着巨大的矛盾。

一、《暴风雨》的简述

在15世纪意大利的北部,原米兰公爵普洛斯彼罗生性善良、仁慈,并且非常精通魔法。他为了能够专心钻研自己的学术,就让他的弟弟安东尼奥代理朝政。他的弟弟安东尼奥对哥哥的王位觊觎已久,他利用了这次机会,勾结那不勒斯国王阿隆索,借助外力夺取了王位,还将自己的哥哥和哥哥的亲生女儿逐出了国家,对其不管不顾,任其在海上到处漂泊。接着普洛斯彼罗漂到了一个荒岛之上,为了在这个荒岛上得以生存,他运用魔法与这里的精灵成为了朋友,并且成为了这座小岛的主人。他在这个小岛上一待就待了十二年,在这十二年中,经过他的辛勤努力,这个荒岛变成了童话般的世界。后来安东尼奥和阿隆索在海上遇难的时候,是普洛斯彼罗用魔法把他们救到海岛上的。初始安东尼奥在小岛上也是依旧本性不改,他原以为腓迪南已经遇难,便开始怂恿阿隆索的弟弟把哥哥杀掉,并且开始了一系列的阴谋诡计。然而这一切多亏被普洛斯彼罗发现,并阻止了阴谋,而且还感化了他们。

二、关于人性

《暴风雨》中有两个情节是值得大家关注的,第一个是普洛斯彼罗对人的感化并让人改邪归正的方法;第二是普洛斯彼罗的女儿和腓迪南的相恋。普洛斯彼罗使恶人改邪归正的方法别出心裁,他通过道德去洗礼净化对方恶的情感,同时他希望恶人对自己所犯的错误能够感悟觉醒,自愿地去接受道德的净化,能够痛改前非,改过自新。

之后米兰达在无忧无虑的梦幻乐园中长大成人,纯真善良又美好。从剧中的背后我们不难看出剧作家也是对美好的人性进行了无限的憧憬。他渴望人性向善、质朴。而普洛斯彼罗的女儿也接受了大自然最纯净的洗礼,爱上了被暴风雨带上小岛的腓迪南。而这个尚未被尘世的争名夺利所玷污的王子,对美好善良纯净的米兰达更是一见钟情,于是二人相遇相恋。

三、主题思想

在《暴风雨》这部剧作中,莎士比亚重点描写了这里人与自然之间,包括与小精灵之间的关系,从客观上宣扬了和平共处的生态理念。在作者的笔下,小岛上也有严重的生态问题,也有善恶的冲突,答案却是普洛斯彼罗运用魔法借助大自然的力量将这一切和谐化,符合人文主义的生活环境。他用魔法使安东尼奥等人幡然醒悟,找回人性。

从剧作的表面上看,普洛斯彼罗和女儿米兰达是小主人,但实际上他们与爱丽儿之间早已经建立了亲情关系,他们在心灵深处早已经把爱丽儿当成了亲人。同样,爱丽儿也根据主人的心愿,让米兰达和腓迪南的爱情变得更加美好,让原本是敌对关系的米兰达和腓迪南化敌为友。爱丽儿的出现象征了岛上原住居民的纯善,也代表了当时人们对自然认知的水平。在故事的最后,普洛斯彼罗抛弃了魔法,并把对小岛的统治权交给了当地的主人,而自己决定带着一干人等回那不勒斯,还祝福爱丽儿能够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

四、象征主义

《暴风雨》这部剧作中也显示出现实与理想之间激烈的矛盾。很多被提出来的问题在当时的社会下是根本无法彻底解决的。在一些剧本中很多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的画面都是象征性的。自始至终只是出现在各个时期剧作家的创作之中,而且发展到后来是越来越多的,这些剧作也是非常珍贵的。由于十七世纪时莎士比亚受到英国殖民争夺海上霸权事实的冲击,然而如果剧作家能够想象并写出这么传奇的剧作,也不能否定他是否在故意地凸显这段殖民主义的历史呢。确实,或许是因为莎士比亚经历了这场殖民政治现实,所以他的剧本《暴风雨》中反映出“潜在”的殖民主义意识也是不难理解的。所说的“潜在”意识,是指隐藏在自己内心深处还未被自己察觉的意识。

五、结语

《暴风雨》的主旋律是诗人对人文主义的期望。不仅体现出天地万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繁荣,也写出了人和人之间和平共处、和睦相处的愿望。这是一部人类走向全面和谐的剧作。

[1]王忠祥.“人类是多么美丽!”——《暴风雨》的主题思想与象征意义[J].外国文学研究,2008,30(04).

[2]段方.普洛斯彼罗的魔法和凯列班的诉求——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暴风雨》[J].外国文学研究,2005(02).

[3]华泉坤,张浩.《暴风雨》——莎士比亚后殖民解读的一个个案[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8(05).

猜你喜欢
米兰达普洛斯安东尼奥
春光无限
普洛斯投资(上海)有限公司
普洛斯投资(上海)有限公司
危机中如何展现领导力
米兰达规则:沉默权和律师帮助权
安哲罗普洛斯电影长镜头模式分析
论《威尼斯商人》中安东尼奥忧郁的经济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