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检查应用于脑肿瘤卒中及高血压脑出血的影像学鉴别效果分析

2015-10-28 10:41刘大勇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33期
关键词:瘤体出血量影像学

刘大勇

(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CT科,吉林 吉林 132012)

CT检查应用于脑肿瘤卒中及高血压脑出血的影像学鉴别效果分析

刘大勇

(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CT科,吉林 吉林 132012)

目的 分析CT检查应用于脑肿瘤卒中及高血压脑出血的影像学鉴别效果。方法 所有脑肿瘤卒中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均实施头CT平扫及CT灌注成像检查,观察两组的出血量极值、平均出血量、出血灶血流灌注量(BF)、血容量(BV)和毛细血管表面渗透性(PS),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B组其出血量最小值、最大值及均值均显著高于A组(P<0.05),B组其出血灶血流灌注量、血容量及毛细血管表面渗透性均显著高于A组(P<0.05),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脑肿瘤卒中与高血压脑出血应用CT影像学检查可实现显著高效的鉴别诊断,用以指导临床。

脑肿瘤卒中;高血压脑出血;CT平扫;CT灌注成像

在临床上,颅内原发或继发性肿瘤在自身增殖过程中可尝试进行肿瘤血供的建立,但因肿瘤血供的建立并无基因调控指导,因此在此过程中肿瘤瘤体及肿瘤血管结构可反复发生坍塌、坏死,进而引发出血,或是肿瘤本身对周围脑组织血管造成物理性破坏而导致出血,以上是脑肿瘤卒中的大体致病机制。高血压脑出血其成因是由于颅内血管血压过高、兼以严重的脑动脉硬化,最终造成血管破裂出血,此类患者由于大量的血液弥漫入脑实质内,可对脑组织造成显著压迫,故能引发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而本病的根本诱因多为原发性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研究指出,脑肿瘤卒中其出血量常小于高血压脑出血,但并不绝对。无论是脑肿瘤卒中还是脑出血,只要其出血量越过颅内代偿容积的临界值,就可引发显著的颅内压升高及神经功能障碍,进而可诱发脑疝,导致患者死亡[1]。当前,医学影像学科技已日趋成熟,CT在神经系统疾病诊断的作用日趋显现,其无创、快捷、出血灶定位精准等特点受到了临床上的广泛认同,有助于医师用于指导临床,评估病情、制订诊疗方案。而在此基础上,CT灌注成像更是在既有的病灶形态学基础上丰富了病灶的血流动力学信息。为此,我院近年来展开了CT检查应用于脑肿瘤卒中及脑出血的影像学鉴别诊断专项研究,成果显著,报道如下。

表2 两组CT灌注成像指标比较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纳入患者群均为我院2012年5月至2014年9月确诊并收治、且实施了头颅CT平扫及CT灌注成像的患者,合计148例。其中脑肿瘤卒中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各74例。所有患者均按照以下纳入标准收入:①脑出血发生12 h内入院;②生存期不小于40 d;③头痛、呕吐症状显著,有程度不一的肢体活动障碍及二便失禁;④患者家属均自愿参与受试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将脑肿瘤卒中患者编入A组,男38例、女36例,患者的年龄在37~73岁,平均年龄(52.58 ±10.22)岁。将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编入B组,男35例、女39例,患者的年龄在35~77岁,平均年龄(53.16±12.35)岁。两组年龄、性别等比照无显著差异(P>0.05),故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1.2.1头颅CT平扫:全部病例入院后紧急实施头颅CT平扫,应用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制造的HD750型CT机,其扫描层厚设定为10 mm,扫描间距设定为10 mm,扫描时间 设定为1~2 s。

1.2.2CT灌注成像:全部病例在头颅CT平扫基础上实施CT灌注成像扫描。首先为其在肘部建立静脉通道,而后配置碘对比剂,选用碘海醇60 mL,生理盐水30 mL,灌入高压注射器内,而后将高压注射器连接在静脉通道上。准备完成后,同时启动高压注射器注射及头颅快速扫描。对比剂注射速率为3 mL/s。CT成像曝光时间1 s,合计实施为期40 s的连续扫描,即扫描40层。扫描工作完成后,将影像数据传入工作站内实施后期处理。观察两组的出血量极值、平均出血量、出血灶血流灌注量、血容量和毛细血管表面渗透性,并进行组间比较。

1.3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应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实施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卡方检验,P<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两组出血量比较:B组其出血量最小值、最大值及均值均显著高于A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出血量比较

2.2两组CT灌注成像指标比较:B组其出血灶血流灌注量、血容量及毛细血管表面渗透性(PS)均显著高于A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 论

在临床上高血压病诱发的最严重可预期病理后果即为高血压性脑出血,此类患者长期的原发性高血压直接加剧其脑底小动脉发生纤维性硬化,使小动脉管壁出现玻璃样或纤维样变,甚至诱发局灶性出血、缺血及组织凋亡,使血管壁的密闭度大大降低,并发生局限性的扩张,最终导致微小动脉瘤的生成。一旦患者因情志过激、过劳、温度变化等因素诱发血压迅速攀升,即可导致发生病变而生成的微小动脉瘤破裂出血。

脑肿瘤系神经外科常见病和多发病,原发性脑肿瘤可起源于颅内任意组织,而继发性脑肿瘤可因其他部位原发癌灶转移而生成。本病的确切致病机制目前医学界尚无法彻底阐明,目前公认的几大可能性为:①癌基因和遗传学因素:人体内癌基因发生激活并进一步亢奋性表达,可诱发肿瘤形成而如神经纤维瘤病、血管网状细胞瘤及视网膜母细胞瘤等临床公认其家族发病倾向明确。②物理因素:放射线可诱发正常细胞发生基因突变,直接造成肿瘤生成。③化学因素:主要的致癌物为蒽类化合物,如甲基胆蒽可促进胶质瘤发病,苯丙芘可促进垂体瘤的发病等。而甲基亚硝胺、乙基亚硝胺其致癌风险更强,尤其可诱发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生成。④病毒因素:部分病毒进入细胞后,其在细胞内的异常DNA转录、复制活动可改变细胞基因特性,导致正常细胞增殖失控,诱发肿瘤。

在临床上,高血压脑出血发病率始终居高不下,而随着肿瘤人群比例的不断提升,相应地脑瘤及脑肿瘤卒中患者群也在显著增多[2]。因此,高血压脑出血与脑肿瘤卒中的临床鉴别工作成为了医学影像学领域亟需探索的全新课题。

普遍的影像学研究指出,脑肿瘤卒中由于肿瘤其瘤体特定时间内坏死面积、坏死规模有限、遭到破坏的血供血管数量有限、肿瘤产生的颅内压有限,故一般脑肿瘤卒中出血量不会如高血压脑出血一样[3],进而患者引发的相应神经系统症状可相对更轻,相比之下,瘤体本身对脑组织的破坏和挤压引发的脑疝才是更主要的致死因素。而事实上,临床上近年来也不乏单纯因脑肿瘤卒中出血量大而致死的病例报道[4]。因而,笔者认为绝不能忽视脑肿瘤卒中所引发的颅内出血所产生的隐患,故临床上必须首先对患者进行完善的诊断,以迅速采取科学有效的干预手段,为患者争取更良好的预后。

在临床上,脑肿瘤有很高的风险对周围正常脑组织血管造成破坏,引发大量出血,并迅速形成颅内血肿,进行单纯CT平扫时,由于血肿掩盖了大部分瘤体,故有一定风险误诊。本次研究中,两组脑出血量虽然有显著差异,但是更多时候并无法获得直观而明确的诊断特异性。

为此,本次研究在平扫基础上实施了CT灌注成像,该方案的实验预期机制为:单纯性脑出血实施CT灌注成像后,病灶区因为弥漫出血构成的主体,因而其灌注指标极其显著;而脑肿瘤卒中由于瘤体本身是组织实体,瘤体内部血管数量有限,因而其灌注指标有限。基于这一设想,最终得出的研究结果表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群其灌注成像指标显著高于脑肿瘤卒中患者群,且数据指标具有极显著特异性,能够准确地将二者鉴别开来。

综上可知,CT应用于脑肿瘤卒中及高血压脑出血具有显著的影像学鉴别作用,尤其是实施了CT灌注成像后,二者指标产生了极显著特异性,可更好地指导临床。

[1] 孙树杰.高血压脑出血的诊断和治疗[J].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2010,7(3):1274.

[2] 陆永明,陈振湖.血管母细胞瘤的CT和MRI诊断[J].上海医学影像,2011,10(3):209.

[3] 刘阿海,孙巧丽,朱继人,等.脑肿瘤10例误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10):94-95.

[4] 刘军,陈汉平,翁睿光,等.脑肿瘤卒中误诊为脑出血17例[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1,16(3):172-173.

R743.34

B

1671-8194(2015)33-0148-02

猜你喜欢
瘤体出血量影像学
血液抽吸联合射频消融治疗肝血管瘤患者疗效研究*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称重法和升级容积法并用对产后出血量的估算调查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特殊部位结核影像学表现
综合护理对无痛分娩产妇出血量及新生儿评分的影响
双源64排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评估肝脏血管瘤血供在介入治疗的临床意义*
显微手术在矢状窦镰旁脑膜瘤中的治疗效果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不同分娩方式在产后出血量估计上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