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电凝联合外剥内扎术治疗混合痔30例回顾

2015-10-28 10:41李春明师恩惠耿式鹏肖海燕仇有喜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33期
关键词:电凝内痔导管

李春明 师恩惠 王 华 耿式鹏 肖海燕 仇有喜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中心医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2)

导管电凝联合外剥内扎术治疗混合痔30例回顾

李春明 师恩惠 王 华 耿式鹏 肖海燕 仇有喜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中心医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2)

目的 探讨导管电凝联合外剥内扎术治疗混合痔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自2013年12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60例混合痔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患者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外剥内扎术治疗,实验组采用导管电凝联合外剥内扎术治疗,对比两组间的手术疗效。结果 实验组临床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3.33%,两组疗效差异显著(P<0.05)。结论 导管电凝联合外剥内扎术治疗混合痔疗效显著,临床有效率高于外剥内扎术,可以在临床推广。

导管电凝;外剥内扎术;混合痔;联合治疗

痔是肛垫的病理性肥大、移位及肛周皮下血管丛血流瘀滞形成的团块,任何年龄都很容易发病,分为内痔、外痔、混合痔。混合痔是指痔位于齿状线的上下,表面同时被直肠黏膜和肛管皮肤覆盖。临床上首先考虑保守治疗,当保守治疗无效的三期、四期的痔,采用手术治疗,如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内痔套扎术、选择性痔上黏膜吻合术(TST)、硬化剂注射术等,但是,采取单一的手术治疗方式,效果欠佳,术后创面出血、渗血时有发生。传统的外剥内扎术治疗混合痔,通常肛门创面大、组织切除过多、损伤大、疼痛时间较长,容易导致肛管狭窄、控便能力下降、术后创面出血、渗血等并发症,术后创面出血、渗血,多数与血管断端有关[1-2]。本文采用导管电凝联合外剥内扎术对混合痔进行治疗,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2月至2014年6月黑龙江省佳木斯中心医院肛肠科收治的60例混合痔患者为研究对象,符合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病专业委员会2005年制定的《痔临床诊治指南》诊断标准[3]。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患者30例。对照组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28~57岁,平均(39±10.7)岁;病程为2~15年,平均(9.6±7.4)年;实验组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31~55岁,平均(40±11.5)岁;病程为2~16年,平均(10.7±7.5)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情况之间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手术方法: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术前检查,对于合并感染或肛门水肿的患者给予抗感染治疗,消炎、退水肿后才可进行手术。两组患者均进行术前清洁灌肠,禁食6 h。

对照组:采用外剥内扎术进行治疗。行腰硬联合麻醉,截石位,扩大术野;肛镜检查直肠和肛内情况,了解痔核大小、分布及脱垂情况。血管钳提起外痔的末端,切开一“V”型切口,剥离曲张静脉丛,延至齿状线下0.5 cm处,后剥离外痔基底部,7号线结扎、切断残端。后提起内痔部分,用弯血管钳平行于肛管纵轴方向,钳夹痔核基底部和痔上松弛黏膜,再用7号线在弯钳下做一个“8”字缝内痔核基底部,不超过肌层。

实验组:采用导管电凝联合外剥内扎术。体位、麻醉方法同对照组。截石位,扩大术野;肛镜检查直肠和肛内情况,了解痔核大小、分布及脱垂情况。血管钳提起外痔的末端,切开一“V”型切口,剥离曲张静脉丛,延至齿状线下0.5 cm处,后剥离外痔基底部,7号线结扎、切断残端。后提起内痔部分,用弯血管钳平行于肛管纵轴方向,钳夹痔核基底部和痔上松弛黏膜,再用7号线在弯钳下做一个“8”字缝内痔核基底部,不超过肌层。用9号静脉留置套管针作切除痔核结扎线上方浅静脉穿刺,自尾端针芯内插入一根硬膜外导管内导丝,导丝头端稍折使之能抵住针芯内壁,导丝尾部外露,卷成环状,然后边退边导电电凝,电凝输出功率为25 W,至黏膜下时停止通电。

1.3疗效标准。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痔疮缩小显著;治愈:患者的临床症状,如脱出、便血及疼痛等全部消除,经再次检查,痔疮消失。痊愈+有效为总有效。

1.4统计学分析:实验所得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临床疗效分析:实验组临床总有效率为1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照组与实验组间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2.2术后并发症概况: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手术当晚均出现肛门疼痛,使用止痛药物后疼痛减轻并消失;术后没有大出血、感染,无肛门狭窄或失禁,肛门外观平整。术后对照组中有3例患者复发,占10.0%,实验组中没有复发的患者,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对照组与实验组间患者并发症比较[n(%)]

3 讨 论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混合痔方法是外剥内扎术,导管电凝术自Bcazell于1977年首次报道后,十年之中已有了较大的发展速度,我国自1986年也将这项技术应用于临床。在临床上,首先应用于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导管电凝术通过电灼伤血管内膜,使血管内皮细胞浅层的中层平滑肌细胞固缩,胞质与周围基质融合,使血管变性、坏死、黏合,最终吸收消散[4]。本研究受到上述启发,逐渐应用在临床上治疗混合痔。本研究实验组将导管电凝联合外剥内扎术进行混合痔治疗。结果显示:实验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实验组出血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实验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果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导管电凝联合外剥内扎术治疗混合痔,不仅降低了术后创面出血、渗血等并发症,而且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疗效显著等优点,可以在临床广泛推广。

[1] 张新生,王平和.PPH加外剥内扎术治疗环状混合痔临床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4,14(2):25-26.

[2] 翟刚.改良外剥内扎加黏膜悬吊术治疗环形混合痔疗效观察[J].广西医学,2012,34(5):579-582.

[3] 尚克中.吞咽障碍的咽部动态造影和双对比造影检查[J].中国放射学杂志,1996,30(5):354.

[4] 喻继锋.微波腔内凝固治疗下肢静脉曲张28例[J].中国实用医刊,2010,37(20):61-62.

R657.1+8

B

1671-8194(2015)33-0163-02

猜你喜欢
电凝内痔导管
无痛肠镜下高频电凝切除结合黏膜下注射治疗结肠息肉的临床效果分析
中线导管应用于ICU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自动弹力线套扎术在内痔治疗中的应用
胃镜电凝止血联合镜下蒙脱石散创面给药治疗胃溃疡出血的疗效分析
内痔一般如何进行诊断呢
经肛周彩超与经直肠内彩超对内痔诊断及病情评估的对比分析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omplicated by rhabdomyolysis: A clinical analysis of 11 cases
电凝止血和缝合止血对腹腔镜卵巢成熟畸胎瘤剥除术患者卵巢储备功能影响观察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静脉导管缺如2例
双极电凝联合五黄油纱条鼻腔填塞治疗鼻出血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