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自动压力补液模式与容量控制模式交替进行在HDF中的应用及护理

2015-10-28 10:41马翠兰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33期
关键词:液量补液容量

马翠兰

(高淳中医医院血液净化室,江苏 南京 211300)

探讨自动压力补液模式与容量控制模式交替进行在HDF中的应用及护理

马翠兰

(高淳中医医院血液净化室,江苏 南京 211300)

目的 了解自动压力补液与容量控制交替进行在HDF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方法 选择2014年7~12月在我院行HDF治疗的患者20例,分别采用单纯容量控制(对照组)与自动压力补液、容量控制交替进行(实验组)各进行HDF各10次,观察记录两种模式下置换液量、TMP值、机器报警次数、静脉压、系统压、QF/QB值等。结果 与以往HDF单用容量控制模式比较,自动压力补充液、容量控制交替进行时置换液入量明显增加(P<0.05),TMP值更稳定,机器报警次数明显减少。结论 HDF治疗时应用自动压力补液、容量控制模式交替进行可有效地增加置换液量,从而提高患者透析质量;同时机器报警明显减少,节约了护理人力,值得推广和应用。

血液透析滤过(HDF);单纯容量控制;自动压力补液控制;交替进行

血液透析滤过(HDF)是通过弥散和对流清除溶质以治疗和预防尿毒症患者长期透析后中、小分子毒素物质在体内蓄积引起的并发症。在HDF治疗时可进行置换液量的补充。之前,我们一直采用容量控制使置换液在4 h内匀速进入;2014年7月始我们采用自动压力控制与容量控制交替进行的模式,使置换液量明显增加,TMP值稳定,机器报警明显减少,同时与单纯容量控制模式进行了比较,并总结了在HDF过程中的护理要点。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14年7~12月在本院行血液透析滤过患者20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31~74岁,平均(55±10.7)岁;透析龄为4~84个月。其中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13例,肾结石5例,糖尿病1例,系统性血管炎2例。

1.2方法:采用单盲法,自身对照实验研究,将20例患者分为两组,即单纯容量控制组(对照组)、压力控制与容量控制交替进行组(实验组),每组10例,每例患者进行10次透析,然后交叉进入另一种模式行10次透析。均采用金宝AK-200血液透析机,透析器均为杭州旭化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产的15UC,透析器面积1.5 m2;均用后置换;血流量230~280 mL/min,透析液流量700 mL/min,机器温度37 ℃,每周透析1次,每次4 h。

1.2.1对照组:采用容量控制模式,后置换,置换液分4 h匀速进入。透析过程中观察置换液入量、TMP值、机器报警次数等。

1.2.2实验组:在其他条件与对照组相同的前提下,将静脉壶一侧支连接补液控制专用接头,按压启动压力控制,同时打开侧支夹,1.5~2 h后关闭侧支夹,切换到容量控制模式,根据置换液已入量、TMP值设定一个相对较小的置换液量至透析结束。

1.3观察指标:比较两种模式下置换液入量、TMP值、机器报警例次、V压、系统压、QF/QB。

1.4统计学处理方法: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并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实验组置换液量、QF/QB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V压、系统压、TMP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机器报警例次明显少于对照组。见表1。

3 护 理

3.1透析护理:①正确安装、预冲管路。②内瘘穿刺前先充分评估患者血管通路情况。③开始治疗前认真核对各参数。④治疗开始后每小时观察记录补液量及TMP值。

3.2自体动静脉内瘘的护理:①教会患者自我检查、触摸内瘘,告知患者发现问题如声音减弱、血管震颤消失时就及时与医师联系。②禁止在有内瘘的肢体上输液、测血压、抽血。③保持内瘘侧肢体清洁、干燥,避免衣袖过紧,避免患侧卧位。④透析过程中经常用巡视,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肿胀,询问患者有无不适。

表1 两种控制模式观察情况比较

3.3健康教育:①通常的教育原则是“吃好、喝少”,吃好是要求饭要吃好,即营养要合理,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取以补充透析治疗所丢失的营养物质;喝少是为了减轻心血管负担,限量喝水。透析期间体质量增长应小于干体质量的3%~5%。②指导患者建立治疗的信心,服从治疗,劳逸结合。③合理摄入营养物质,选择优质蛋白、富含维生素、低脂饮食。④根据体能适量运动,注意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4 讨 论

有研究[1]表明,HDF在β2微球蛋白等中分子物质的清除、改善透析患者的炎症状态、营养不良、贫血、钙磷代谢紊乱及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等多方面均较HD有明显优势。要想充分实现HDF后稀释的临床优越性,就必须具备大量的对流容量。

4.1HDF中单用容控存在的不足:在治疗开始时,由操作者根据医嘱设定置换液总量,由此使置换液速率是一个固定值,TMP值在开始时并不高,但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随着TMP值的升高,需减少置换液量甚至停止治疗,易导致置换液总量减少,治疗效果得不到保障。

4.2HDF中先用压控再用容控的优点:文献[2]报道,自动压力调节补液模式可以增加置换液量,血滤过程中不发生TMP上限报警。但在工作中发现,部分Hb较高患者系统压力逐渐升高,TMP仍有几次高限报警,并易出现凝血现象。故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先行1.5~2 h压力补液控制模式使置换液量在治疗前期就能提供较高的对流容量。而当系统压、TMP值逐渐升高时,可定一个相对较小的置换液量使系统压、TMP值平稳地到治疗结束。这样,较单纯压控模式更安全、可行,提高透析质量,减少患者血液丢失。

通过这两种方法在HDF中的应用,我们认为,采用压控与容控交替进行可有效增加置换液量,降低TMP值,减少护理干预,避免患者血液浪费丢失,值得推广。

[1] Ward RA,Schmidt B,Hullin J,et a1.A comparison of on line hemodiafiltration and high-flux hem odialysis:A prospective clinical study[J].J Am Soc Nephrol,2000,11(12):2344-2350.

[2] 熊云锦,马丽洁,刘婧,等.自动压力调节补液模式在血液透析滤过中的应用及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19(10):28-30.

R473.5

B

1671-8194(2015)33-0201-02

猜你喜欢
液量补液容量
早期液体复苏不同补液速率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预后的影响*
水瓶的容量
TAP阀压开地层解决方案及其在苏南的应用
工程因素对页岩气井产水的影响分析
如何用好口服补液盐
环境因子对负水头供液下温室番茄 耗液量影响的通径分析
孩子高热易脱水,备点口服补液盐
小桶装水
口服补液和静脉补液治疗小儿病毒性肠炎的疗效对比
鼹鼠牌游乐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