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从心出,哀感顽艳
——以《祭妹文》为例浅析悼祭文的文体特点及文化意义

2015-10-28 08:31周艾渝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祭文袁枚死者

周艾渝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情从心出,哀感顽艳
——以《祭妹文》为例浅析悼祭文的文体特点及文化意义

周艾渝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文章通过对祭文中的珍品——袁枚的《祭妹文》的分析和解读,了解悼祭文的文体特点,透视悼祭文所承载的文化精神和文化意义。

《祭妹文》;文章赏析;文体特点;文化精神

《祭妹文》的作者是清代中叶的文学家袁枚,所哀悼的是其胞妹袁机。从这篇祭文可以得知,袁枚与其妹自小一起长大,心灵相契,兄妹情深。此篇祭文,可谓“既有灵性又不事雕琢,清灵隽妙,字字珠玑,句句血泪”,寄托了作者的无限哀思,表达了兄妹间相依相存的亲情,对妹妹不幸遭遇的悲痛之情和感激妹妹的相助之情。

关于此篇祭文,值得注意的有以下几点:(1)采用第二人称,多用呼告的手法,直接的表达对死者的感情,仿佛死者能够听到。这样的做法,是表达对死者的不舍;(2)哀叹类语气词的应用,如“呜呼”“呜呼哀哉”,传达出哀祭者不能自胜的悲痛之情;(3)祭文中会总结死者的身前事。而对于本文,所哀悼的是女性,所以交代了她的婚姻。还由于兄妹的关系,选取了童年的时光和感人的生活琐事,仿佛如昨,许多细节的描写勾勒出一个可爱的形象,今昔对比。虽然已经物是人非,但“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手足之情长存,引起读者的联想和共鸣;(4)向死者交代其身后事的处理情况,以求死者安息。此篇祭文写到了对死者的诗文作品、女儿婚事、个人传记和墓地位置的选择。祭文有其文体特点,详略紧慢的安排。开头交代时间地点,然后是正文写生平旧事。在叙事中抒情。到最后是直抒绵长不绝的哀思。这个安排符合在哀悼这个行为语境下哀悼者的情绪的变化节奏。

祭祀是人类古老的精神活动。《说文·示部》日:“祭,祭祀也。从示,右手持肉。”古代祭祀的目的是通天地、事鬼神。我们的祖先认为通过祭祀,人鬼可通。悼祭文是祭文中的一类,特指悼祭死者的文章,与同属哀祭文体的哀辞、诔文、吊文等有所不同。悼祭文多为亡亲故友而作。一般在祭奠时宣读,表达对死者的赞誉、哀悼之情,或述德或写哀,风格典雅凝重。唐宋以后悼祭文的体式和写法都更加自由,更注重抒写真情实感,更贴近生命和生活的本色。吴兴、王文濡《续古文观止》中注评说:“韩昌黎《祭十二郎文》、欧阳修《泷冈阡表》,皆古今有数文字,得此《祭妹文》,乃鼎足而三。”这三篇散文,被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名祭文”。《祭妹文》又被誉为“古代祭文中的绝调”。

其文体形成于汉魏之间,经过六朝的发展。大盛于唐宋。早期悼祭文形式自由。韵语与散语皆可用。晋、南北朝时期的悼祭文以四言韵文为主,讲究音律,句式骈俪。有一定的格式规范。唐宋时期作品和文类大为丰富,除传统的四言韵文外,还有骚体、赋体、骈体、散体等。元、明、清三朝承继唐、宋,诸体均有发展。其中散体悼祭文的创作最为出色。

此篇《祭妹文》就是散文创作。可以说是“形散而神不散”,亲切动人。作者袁枚倡导“性灵说”,他认为“若夫诗者,心之声也。性情所流露者也。”(《答何水部》)而此文更是流露了作者的真情。黑格尔如是说,“只有心灵才是真实的,只有心灵才能涵盖一切,所以一切只有在涉及这较高境界,而且由较高境界产生出来时,才真正是美的。”另一方面,与散文文体是最真实,最接近我们的生活,最便于抒写我们的内心感受的特点有关。如中国现代作家李广田在《谈散文》中所言:“至于散文,我以为它很像一条河流,它顺了壑谷,避了丘陵,凡可以流处它都流到,而流来流去却还是归人大海,就像一个人随意散步一样,散步完了,于是回到家中。”

《荀子·礼论》云:“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忠信爱敬之至矣,礼节文貌之盛矣,苟非圣人,莫之能知也……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状乎无形影,然后成文。”中国人视死如生,通过祭祀,通过悼祭文表达对逝者的不舍和怀念,也聊慰生者的一片深情,也反映出中国人对生命的重视和人情的珍视。冯友兰先生曾说:“照这样解释,丧礼、祭礼的意义都完全是诗的,而不是宗教的。”而这种文化基因里面又传承着着出一种生生不息的坚韧而执著的乐观精神。

“惟世间兮重别,谢主人兮依然。”在母亲节前一天,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写了一篇祭母文《慈母良师一甲子,永世难报养育恩》,同样情真意切,毫无做作,回忆母亲在世时的亲情时刻,感人至深,不忍卒读。悼祭文是一种伟大且易引起人共鸣的文体,承载生命的意义和人性的意义,传承乐观的精神,所以哀祭文体至今不衰。

[1]张海鸥,谢敏玉.悼祭文的文体源流和文体形态[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2).

[2]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3]俞元桂.中国现代散文理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

[4]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5]李志全,陈立宇.马英九社交平台留言表心痛:妈妈走了母亲节怎么过 [EB/OL].http://www.qnsb.com/news/html/2014/guonei_0510/60657.html, 2014-05-10.

I206

A

1005-5312(2015)17-0020-01

猜你喜欢
祭文袁枚死者
ORGANIZED GIVING
苏轼所写墓志铭与祭文里的人生观
祭拜戏祖唐明皇之祭文简释
袁枚
关注性情 求新求变——浅论袁枚的“性灵说”
才子袁枚
春风
走近“死者之脸”
李昌钰:替死者讲话
HCN4、Cx43在电击死者窦房结组织中的表达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