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声乐随想曲《春江花月夜》的音乐特征及演唱

2015-10-28 08:31汪静茹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母音花腔人声

汪静茹

(南京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浅谈声乐随想曲《春江花月夜》的音乐特征及演唱

汪静茹

(南京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声乐随想曲《春江花月夜》是一首优秀民族器乐曲改编而成的声乐曲,作者从现代的角度,用新颖的方式诠释了这首古曲。通过对声乐随想曲《春江花月夜》作品中西化相结合的题材,民族化的伴奏,人声器乐化的运用和艺术表现的分析,提高了自身的审美情趣,更好的把握作品的民族性,歌唱性和艺术性。

《春江花月夜》;民族化;器乐化;意境;演唱分析

一、创作体裁与作品分析

《春江花月夜》原是一首古曲,原名《夕阳箫鼓》是一首琵琶曲。随想曲是一种来自西方的创作体裁。作者可以不受主题约束。随想曲的创作特征,与中国的“散性体”有异曲同工的功效。同时。它是一首带再现的三部曲式,采用了我国民族音乐传统的“换头和尾”的自由变奏写法。因此声乐随想曲《春江花月夜》的创作是中西题材的完美结合。

乐曲为有引子的ABA'典型再现三部曲式。

引子:首先在钢琴小字组e上凑出几个相同的带倚音的反复音,人声以“呜”母音进入,仿佛讲我们带入春江初夜的意境。

A段:主要有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题词呈现,歌词唱到:江上升明月,江花点美景,春潮随波千万里,夜色沁人心。主题歌部分是歌曲抒发感情的核心部分,旋律跌宕起伏,流畅委婉,古朴典雅。第二部分用“啊”字唱出旋律,钢琴八度填充将乐曲推向一个新高点,人声与钢琴旋律交替轮唱,形象地描绘出明月升空,碧波万里的意境。

B段:规模较为庞大,由“啊”唱出旋律。可在细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间奏引入非常平静,声乐以高音的“啊”打破平静,仿佛江上有飞鸟突然掠过打破平静,紧接着人声唱出四个向下移位模进的四个花腔乐句,长音与跳音相连,充满动感,生机盎然。第二部分为快板,间奏后由“啊”较快的唱出旋律,有华彩性的特点。第三部分完全由钢琴独立完成。整个段落层层递进,一气合成,将江水的波涛汹涌,惊涛拍岸的气势表现出来。

A'段:是全曲的高潮部分。激情的慢板。主题变调再现。主题歌与压缩发展部分合为一体。此段情绪饱满热情,抒发了对祖国大好山河的赞美之情。然后音乐慢慢趋于平静,进入尾声。尾声用“呜”母音唱出缥缈,静谧的感觉,与开篇的引子相呼应。歌曲在长音中结束,仿佛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这最后一段的音乐使人感觉仿佛所有的景物都被涂上迷人的色彩,这里面有前面熟悉的美丽,却又不尽相同。

二、人声的器乐化运用

(一)人声器乐化运用的由来

人声器乐化通常是指具备唱歌自然条件的嗓音,经过专业训练后有与器乐相似的宽广音域,精巧清晰的音节,半音节和琶音走势,连,跳自如的转换和持久耐唱的能力等多方面演唱技术总和。人声器乐化是欧洲美声唱法审美取向之一,在这种审美取向的驱使下,美声唱法的发声技巧得到了高度的发展与完善。例如:罗西尼的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中,罗西娜的谣唱曲“美妙歌声随风荡漾”中许多快速音阶跑动接连花腔的唱段等等,都是人声器乐化在欧洲声乐艺术中的完美体现。

(二)声乐随想曲《春江花月夜》中人声器乐化的运用

人声的器乐化运用是《春江花月夜》艺术特色的一个显著特征。作品在人声器乐化运用的同时,注入的我过名族器乐箫和琵琶的音响。箫是中国传统器乐之一,音色柔和,用来表现安静平缓的情绪。作者根据人声演唱的特点把箫主奏的旋律音和装饰音移植到人声“呜”母音的演唱中,“呜”母音的发声腔体较为打开,音色柔和,与箫的音色最为接近,作为“引子”和“尾声”,贴切的表现了乐曲空灵幽静的意境。

花腔演唱技巧是美声唱法人声器乐化的特征之一。声乐曲《春江花月夜》的第二部分,在民族器乐琵琶音响韵味的引领下,作者创新采用美声唱法华丽跳跃的花腔唱段。人声顿挫跳跃的花腔技法与弹拨乐琵琶的颗粒弹奏性一脉相承,及保留了琵琶古曲的风貌,又彰显的人声花腔演唱的高超技巧。琵琶弹奏的情致与韵味在花腔演唱中得以升华,形成中国音调别具特色的花腔演绎。

“啊”母音是人声抒发情感最便利,最通透,最优美和最富有表现力的歌声。“啊”母音随着主题音乐的发展,张弛,起伏,构建出梦幻般得想象空间,歌者乘着歌声的翅膀,畅游在诗意的画面中,抒发心中的赞美之情和感悟之意,让声与情相融合。

三、演唱分析

艺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要想真实的刻画艺术形象,深刻的表现艺术感情,歌唱者必须做到技,艺并进。“江上升明月,江花点美景,春潮随波千万里,夜色沁人心。”这是曲中仅有的四句歌词,细腻的描绘了春,江,花,月,夜的乐句,也是全曲主旨的所在。这个乐段还是用一种缓慢而弱化的音色来表现,且更应该注重音乐的流动性。速度也是音乐表现手段之一。在华彩段落的花腔更是对于速度的挑战。为了突出旋律的趋向,和打破单调重复的节奏型,可将每句上行的几个音唱的快一些,音越高越快。但速度的变化要在总的基本框架之内。歌曲的最后一段音乐,从音乐的跨度和力度上都形成鲜明的对比,我认为这是表达曲情和意境的很重要的部分。特别是最后的“呜”母音的延长,模仿箫的悠长,仿佛是从生动的诗情画意中又回到飘渺无限的空灵和永恒,仍然沉浸在无限的情思和遐想。

[1]槡同.和声论文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2]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J605

A

1005-5312(2015)17-0107-01

猜你喜欢
母音花腔人声
美学视角下的民族声乐花腔技法研究
阿卡贝拉人声合唱团的基本训练研究
《御制满株蒙古汉字三合切音清文鉴》与《蒙语老乞大》中的蒙古语第一音节母音比较研究
浅谈美声唱法中花腔演唱的审美
浅谈“o”母音在声乐训练中的作用
换声区唱法在男声歌唱教学中的训练
爱乐之城
正确演唱意大利歌曲五个母音的重要性与具体练习方法
高中音乐选修课程《人声极致“阿卡贝拉”》的开发和实施
相逢在海边(花腔女高音独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