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影视符码系统中昆曲元素的运用

2015-10-28 08:31李裴蓓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符码昆曲影视剧

李裴蓓

(兰州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探究影视符码系统中昆曲元素的运用

李裴蓓

(兰州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在当下大众传媒的语境下,昆曲艺术广泛的与以电影电视为代表的现代艺术相结合,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昆曲元素的影视作品。影视剧中的昆曲元素是指昆曲作为影视作品中的主题、人物、次要情节,甚至是故事背景或人物身份等外在的修饰性附属成分。这种渗透型的宣传也更易于被观众接受,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观众的审美意趣。

影视符码;昆曲元素;霸王别姬;荧屏化

昆曲作为“百戏之祖”,是中华民族五千载文明长河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昆山腔经魏良辅改革后愈加格律严谨、声腔柔媚悠长,在此基础上又被许多文学家所打磨,昆曲成长为集文学、戏剧、音乐、表演、美术五位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具有中国古典戏剧的诗化风格,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然而昆曲虽于2001年被评为“人类口述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它囿于舞台表演,在面临当下传播制胜的大环境以及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时显得力不从心。没有传播,昆曲作为一门传统艺术就会永远被尘封,最终让所有有艺术感知,历史良知的人永远含泪遥望当年的舞台扮相。因此,如何赋予昆曲艺术永恒的生命力?这成为了我们的时代课题。我们不应当让时代湮没昆曲,而要做到让昆曲适应时代。

在当下大众传媒的语境下,昆曲艺术广泛的与以电影电视为代表的现代艺术相结合,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昆曲元素的影视作品。影视剧中的昆曲元素是指,昆曲作为影视作品中的主题、人物、次要情节,甚至是故事背景或人物身份等外在的修饰性附属成分。例如电影《霸王别姬》、《游园惊梦》、电视剧《大宅门》、《甄嬛传》等。现代银幕和荧屏已经成了昆曲传承的重要土壤,这种渗透型的宣传弥合了戏曲的传统传播形式中的受众断层。很大程度上通过零星出现或大段描写的昆曲片段,唤起了观众对于昆曲文化的记忆。这种渗透型的宣传也更易于观众接受,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观众的审美意趣。影视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昆曲的影响力,促进了古代戏曲的传播与发展。

“影视符码”系统通过视听语言的手法,突破了昆曲剧场定向、定点观看的局限。电影《霸王别姬》中小豆子学《思凡》的段落,《游园惊梦》中开场的唱白、《大宅门》当中祝寿的片段,都借昆曲选段表达了戏中人物的情感。这些昆曲元素在影视剧中良好运用的范例不仅呈现出昆曲的舞台演出形式,也在叙事层面上丰富了影视剧的层次,通过营造“戏中戏”的效果增强了戏剧张力,提升了影视剧的文化内涵。在电影电视剧作品中,通过精致的画面设计以及为了适应观众审美而改良的造型服装,都在一定程度上美化也简化了昆曲艺术的造型,古典戏曲走下神坛后与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相适应,让观众更容易接受昆曲传统艺术。

摄像机实际上具有一种‘眼睛’的作用,在特定的语境下它带领了观众的视点。因此昆曲元素的表现反映在银幕中就变得‘去繁就简’,省去了舞台上一成不变的方位,观众看到的都是导演需要观众看到的东西。这也类似于库里肖夫关于电影中蒙太奇的观点。昆曲一方面在表层叙事中构成线性叙事的组成部分,沿单一时间向度发展,以昆曲选段的表演作为故事情节;另一方面,昆曲也在深层叙事中作为故事发展的情感动力,构成纵向型的心理逻辑结构,表达出“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艺术理念。此类电影以《游园惊梦》、《夜奔》为典型范例。昆曲影视化实际上实现了昆曲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渗透,从单一艺术形式形成了集戏曲艺术、地域特色、文化内涵等多种因素综合的艺术场,提供了昆曲传承的良好艺术文化氛围。时代的进步不会取缔昆曲这种充满魅力的古老艺术,昆曲文化与影视剧的融合必将成为中国影视文化的一个经典符号。

限于电影电视的形式化特点以及昆曲与生俱来的“阳春白雪”的特性,因此我们要研究,昆曲作为少数人可以欣赏的精品艺术,综合市场角度和文化角度看,如何利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影视剧,广泛而恰当的植入昆曲元素,建立起昆曲艺术审美层面和市场观众层面交叉的立体传播网络。电视剧《甄嬛传》中的余氏余莺儿以唱昆曲博得皇上宠爱,大量的昆曲片段为电视剧增色不少,例如引用昆曲《游园惊梦》的中【皂罗袍】的唱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电影《霸王别姬》中小豆子学戏的段落脱胎于昆曲《思凡》【山坡羊】的唱词“小尼姑年方二八,正青春被削去了头发,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等等,都是通过更加容易理解的方式抓住了观众的注意力,不仅丰富了故事的叙事层次,也从侧面提升了观众的审美意趣。这些都是影视符码系统与昆曲元素结合的典型范例,既传播了文化,又打开了市场。

在昆曲元素与影视符码系统的结合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例如银幕化与昆曲极简布景的冲突就造成了一部分人认为昆曲荧屏化现象带走了昆曲的幽美意境,是对昆曲的写意性的损害。然影视符码系统实则上却通过视听语言的手法,丰富了昆曲的艺术表现力。电影《梅兰芳》中《游园惊梦》的片段,不仅在舞台设计上极力保留了昆曲的艺术特征,同时也利用了视听语言的手法、声画对位的技巧,将表演画面与观众的反映中插入反映镜头,从而达到画面并置的局面,银幕内观众的反映带动了银幕外观众的反映,巧妙引起了情感的共鸣。

昆曲元素在影视符码系统中的积极运用是全球化媒介下的必然态势。影视剧作品与昆曲的结合是文化的双赢。昆曲传播应当积极利用影视这一片热土。可以说,在当今的信息时代,没有传播就没有昆曲的繁荣。去发现,去感受,去创新,去传承,是昆曲元素与影视剧文化结合的未来发展之路,也是每个文化工作者应尽的责任。

J905

A

1005-5312(2015)17-0129-01

猜你喜欢
符码昆曲影视剧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中的电影符码解读
向真而死——论《菲德拉的爱》的消费符码与悲剧情感
影视剧“烟雾缭绕”就该取消评优
符码的游戏艺术
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的群体记忆与精神符码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被影视剧带火的“胜地”
补园和昆曲
文人之进退与百年昆曲之传承
试论影视剧中的第三者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