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历史写作中的历史连续性
——以中国戏曲发展史为例

2015-10-28 08:31张丽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南戏杂剧音乐风格

张丽

(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浅谈音乐历史写作中的历史连续性
——以中国戏曲发展史为例

张丽

(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音乐历史的写作方法多种多样,如何确保历史的连续性,则需要究其内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连续性,而不在于各个朝代外部艺术形式某名称的同一性。

书写音乐史;戏曲发展史;戏剧表演形式;音乐风格连续性

书写历史是一项主观和客观结合的工作,在书写的过程中,研究者的主观性被放大,历史真相被压缩,书写者可以自己合理地确定什么是历史主体,按照何种方式书写历史。比如我国编写历史的体例有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断代体等,但就音乐历史的写作而言,如何确保历史连续性?达尔豪斯在音乐史学原理中认为历史连续性前提并不是某个历史行动者的同一性(某种可感的特征同一性)而是某种没有中断的连续性。

我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史可以有力地证明这一观点,因为我国的戏曲艺术的连续性并不取决于先秦以来各个朝代戏剧艺术形式的名词的同一性。

我国戏曲艺术源远流长,孕育已久。自周代的散乐起,便开始孕育。至先秦时,据《史记·滑稽列传》所载的优孟衣冠表演算是最早的角色扮演,服饰化装的戏剧表演形式。至汉代时,出现了上承周代周代散乐,汇合多种民间艺术如角抵、杂技、魔术、歌舞、武术等的百戏。可以说,百戏为后世综合性艺术的戏曲发展奠定了基础。至南北朝时,有故事情节、有角色化装表演、载歌载舞同时兼有伴唱和管弦伴奏的戏曲雏形的歌舞戏兴起,《大面》《拨头》《踏摇娘》是歌舞戏的代表作,虽无剧词和曲谱传世,但歌舞戏仍不失为中国戏曲艺术走向成熟的基石。据唐代崔令钦《教坊记》中载:《大面》出于齐,兰陵王长恭,性胆勇而貌若妇人,自嫌不足以威敌,乃刻木为假面,临阵著之。因为此戏,亦如歌曲。”木刻假面算是早期的脸谱了。关于其音乐,宋代王灼《碧鸡漫志》卷四记载:《兰陵王》在宋代仍流传,属越调,犯正宫,三段,二十四拍。由此可知:歌舞戏的脸谱化装的表演形式及其音乐风格对后世戏曲艺术的发展影响影响深远。至唐宋时,参军戏成为盛行的一种戏剧表演形式。参军戏源于先秦时俳优的滑稽调笑,后由一人发展为两人表演,一为参军,另一为苍鹘,即剧中之戏弄者,内容多为嘲讽时政。后世参军戏渐渐复杂,加有歌唱。参军戏对戏曲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是戏曲的几种来源之一。至此,已具备了戏曲的基本要素:故事情节、角色、代言体说白、服饰化装,甚至舞台布景等。在宋元市民文化的潮流中,戏曲脱胎而出,创立了我国戏曲艺术的独立地位。此时,音乐史步入了以戏曲音乐为中心的发展格局。宋元时期的戏曲发展,有杂剧和南戏两大体系。宋杂剧是一种戏剧艺术形式,又是各种技艺如滑稽戏、傀儡戏、皮影、说唱、歌舞、杂技、武术等的统称。杂剧兴起于北方,北宋时期已很流行。宋杂剧的结构由三部分组成:艳段,正杂剧,杂扮。宋杂剧已形成了固定的角色行当,其中主要有付净、付末、孤、旦。宋杂剧可分为以对白为主的滑稽戏和以歌舞为主的歌舞戏。元杂剧是日趋完善和成熟的杂剧形式,剧本、表演、音乐等方面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元杂剧的结构一般为一本四折。杂剧表演有曲、宾白、科三部分组成。元杂剧所用音乐成为北曲,属曲牌体。其曲牌有出于大曲、诸宫调、唐宋词调、旧曲,也有当时的创作。北曲音乐结构严密,音乐旋律一般采用七声音阶,其风格豪迈雄健。

南戏又称戏文或南曲,北宋末叶到元末明初流行于我国南方,以唱南曲为主的一种戏曲形式,明代又称“传奇”。南戏吸收了宋杂剧、词调、唱赚、诸宫调、大曲等艺术形式,形成了歌舞、念白与插科打诨等相结合的戏曲。南戏把杂剧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使中国戏曲更加成熟,更加灵活地表现戏曲内容和展示戏曲魅力。其一、南戏的剧本结构不限折数,根据情节需要,可长可短。其二、南戏的宫调使用上更加灵活。其三、南戏没有一人主唱的规定,剧中角色根据情节需要可随时演唱。南戏的另一功绩是创造了南北合套。南戏中不仅使用南曲,也吸收北曲的曲牌,创立了南北合套的形式,该形式的出现,对我国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剧种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到了明代,因受南戏北曲交融的影响和启发,这时的明清传奇一方面继承南戏传统,一方面与各地民间音乐结合,根据语音音调的不同,派生了多种南方戏曲声腔,比如具有代表性的海盐、余姚、弋阳、昆山腔四大声腔。到清末,在民间歌舞音乐、说唱曲种音乐基础上产生了众多的地方戏曲剧种,形成了另外两大腔系,歌舞类型腔系和说唱类型腔系。至此,中国戏曲音乐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发展,从而标志其已完全进入全面成熟和繁荣时代。

由上述戏曲艺术的发展史可知:(1)作为戏曲艺术重要组成要素的戏剧表演形式经历了从周代散乐→汉代百戏→南北朝歌舞戏→唐宋参军戏→宋杂剧→元曲→明清传奇的代代相传、借鉴吸收的过程。最终形成了固定的角色行当,确立了四折一楔子、一人主唱为杂剧;不限折数、各色皆唱为传奇的戏曲体制;(2)作为戏曲艺术另一重要组成要素的音乐风格方面,则主要借鉴吸收民间音乐,尤其是说唱音乐。戏曲艺术对说唱音乐的借鉴吸收可上溯至战国荀子的《成相篇》,经汉乐府叙事诗,唐代俗讲,到宋代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氛围的繁荣,产生了极其丰富的说唱音乐新形式,如鼓子词、唱赚、诸宫调、货郎儿、陶真等。这些说唱形式被南戏吸收,形成了曲牌联套的音乐结构形式。且确立了北曲以遒劲为主,南曲以婉转为主的音乐风格。最终受南北曲交融的影响,各地方声腔得到很快发展,发展过程中结合各地语言音调,形成了各地方特色的戏曲音乐。

总之,对于戏曲艺术的发展而言,戏剧表演形式和音乐风格的日益完善可以作为一条源远流长的历史线索,保持戏曲历史的连续性。

J614.93

A

1005-5312(2015)17-0149-01

猜你喜欢
南戏杂剧音乐风格
浅谈陕西筝曲《云裳诉》的特色音乐风格
瓯剧高腔与南戏渊源关系考
拉赫玛尼诺夫浪漫曲音乐风格研究——以《春潮》为例
无与伦比的月光之美——两首同词艺术歌曲《月光》的音乐风格及演唱技巧
“唯以杂剧为正色”年代考
“南戏遗响”莆仙戏:从“草台”到课堂
“印度戏剧输入说”的生发与南戏研究的专门化
浅析《拜月亭记》中所体现的“南戏”艺术风格
宋官本杂剧段数本事新考
国家图书馆藏吴奕杂剧二种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