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睿智而深邃的
——访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何中华

2015-10-29 02:09
党员干部之友 2015年9期
关键词:境界中华道德

□ 本刊记者 邢 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睿智而深邃的
——访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何中华

□ 本刊记者 邢 华

记者:何教授,您好!近些年来,全国各地掀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热潮,您认为是什么原因?

何中华: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兴起“国学热”,它的出现有很多原因,我觉得至少有四个方面值得考虑:第一点,“国学热”的兴起,是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对西方做出的自我认知,是西方的一个“镜像”。在同西方文化的不断碰撞和对话中,我们也开始审视自己,发现自己。第二点,民族本土文化在全球化趋势逼迫下的反弹也强化了“国学热”。一个民族若没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及其传统,也就丧失掉了自我,人们在研究国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寻根”来获得民族的自我认同基础。第三点,西方的中国文化热也在逐渐兴起,有远见的思想家日益热衷于“发现”一个全新的“东方”,重新评估东方文化的价值。第四点,作为一种正能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应对未来挑战的力量源泉,而且是人类文明规避风险、走向健全发展的一个重要力量源泉。

记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一次次挑战和损益的嬗变过程中,几千年来依旧生命力旺盛,它的强大生命力体现在哪里?

何中华:我想这大体可以分两个方面。首先,从内在方面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强调认同感,而非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中国人强调对传统的认同,譬如一个人想做学问,若没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甚至连门槛都进不去。优秀传统文化在演进中表现为一个不断地自我再现、自我复制、自我肯定的过程,所以它的发展历史是“源流式”的,有极强的守成性。这一特点显然有助于中国文化传统的延续。其次,从外在方面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就在于可以恰当地调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在这三种关系的发展中,我们不是采取那种先走向分裂,然后再回头寻求统一的方法和路径,而是三重关系还没有展开即已自我完成。从这点来说,我们的传统文化重在防止问题发生而不是解决问题。比如中医主张“防患于未然”,在还未发病时就着手于避免疾病的出现,而不是有了问题之后再去寻求解决之道。这就很鲜明地体现出中国文化的智慧。现在人和自然环境、人和社会、人和自我的关系并不那么和谐,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以至于威胁到人类的现实生存。这在一定意义上都可以看作是“现代病”的症候。从中国文化的角度,能够很明白地看出病症之所在。就此而言,应该承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睿智而深邃的,是富有深刻的启示价值的。

记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传统文化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

何中华:传统文化在很多方面都对中国人的生存方式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全方位的影响,我这里只是极其简要地把它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点是德性优先。这在中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思维方式中有着广泛的体现,与西方人不一样,中国人遇到事情做出选择,首先考虑的不是能不能够而是应不应当,应不应该做是一种道德的选择,而能不能够做是一种知识论意义上的选择。中国人是用一种道德眼光去看待事物、看待人世间乃至看待整个世界的,特别强调人的德性优先,更注重道德人格的养成,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偏好。

第二点是强调中庸之道。比如中国人对自己欲望的看待,认为是过犹不及,既不禁欲亦不纵欲,而是限欲。中国人是容易满足的,没有培养出贪婪的民族性格,而是强调非进攻性,没有占有的冲动,这与中国人的中庸之道思维方式有很大关系。这一点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安贫乐道、知足常乐。当年胡适就曾比较说,西方的文化是不知足的文化,而中国的文化是知足的文化。当然,胡适是在否定的意义上评论中国文化的。在现代化的狂飙突进中,中国文化的这种取向和姿态或许会被视为保守。但是在今天,当人类因为贪得无厌而过度征服自然,到头来不得不受到生态失衡、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生存危机的惩罚之后;当人类因为利己心的过度扩张而弱化了人与人之间彼此信赖的关系,到头来不得不承受道德滑坡、信任危机的困扰之后,再来回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庸之道,回眸中国人的欲望观,不恰恰显示出它的真正魅力吗?

第三点是诗意化表达。中国文化从总体上说是诗意化的文化,重写意而非写实。这种诗意化表达的基础是象征性和隐喻。这就造成了意义的暧昧性和不确定性。因此,中华传统文化的文本具有极深邃的意义空间,它总是开放的,其边界是富有弹性的。所以,中国人表达自己的情感、表达对于世界的认知和感受,总是相当含蓄的,它非常有韵味,可谓诗意盎然。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您对此作何理解?

何中华:着眼于人类的未来发展,看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真正优势所在,既要着眼于它对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有何贡献,还要着眼于它对整个人类提供怎样的智慧和启迪。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我们国家软实力的提升显示出自身的突出优势。这种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提供坚实基础。对于中国人来说,家园之感源自何处?它无疑源自我们所固有的文化传统。离开了这种文化共识的根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就没有着落。作为独特文化标志,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构成该民族的文化基因和原型,它为整个民族力量的整合奠定基础。

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缓解人与自然的紧张、寻求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最核心理念就是“天人合一”,它主张人道顺应天道,寻求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一方面因势利导,让大自然为人类的福祉服务,另一方面又维系自然界自身的均衡和自洽,使之能够为人类永续利用。

第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优化人际关系、重建道德秩序提供重要支撑。中国古代的人性论在总体上是性善论的。这种自我认知,是基于对人性的信任而建立起来的。所以,我们的传统文化特别在乎和看重道德选择,相信德性才是力量,所谓“仁者无敌”。

第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调适人与自我的关系、提高人生境界提供重要资源。为什么会有儒商和小商小贩的差别?为什么会有政治家和政客的差别?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原本没有什么两样,他们的差别仅仅取决于人生境界高低之不同。冯友兰先生总结儒家人生思想,从中归纳出人的“四境界”说,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它们分别对应于人不知有我、意识到自我、超越掉自我、无所谓我与非我的不同层次,进而形成“庶人”“小人”“君子”“圣人”等不同人格。这就为我们每个人的德性修养和境界提升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参照系。尽管很难达到“天地境界”,但对崇高境界心存敬畏、心向往之,这本身就是自我提升和上进。

记者:您刚才提到“仁者无敌”,道德就是力量,但现实的社会状况让人们开始怀疑,我们已深陷道德危机之中。在种种道德败坏的行为屡被曝光之时,我们应该反思的是什么?

何中华:老子曾说:“柔弱胜刚强。”的确,道德在表面看上去是孱弱的,因为道德就是人为自己立法,属于人工规则。作为人工规则,道德规范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可违反性。因此,道德往往显得很脆弱。这也正是许多人之所以不相信道德的力量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只有道德才能彰显人的崇高和尊严,它就像法国思想家布莱兹·帕斯卡尔所说的那根能思想的芦苇。在这个意义上,道德又是一种最强大、最坚韧、最深沉的力量,所以孟子说“仁者无敌”,相信德性的力量。中国文化传统讲究“以德服人”,这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长城这个人类最大的建筑工程就是防御性的,而不是征服和扩张性的。郑和不计利益下西洋同哥伦布为了寻找殖民地而发现新大陆,显示了东西方文化的截然不同的旨趣和性格。在出现道德衰弱的今天,我们欲拯救世道人心,改善并优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社会的和谐,就不得不回首被人遗忘了的古老传统。正是在那个遥远的绝响中,我们依稀听到了希望的声音。□

何中华,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理事等,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价值论研究室兼职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社会发展理论。

本刊记者 孙大勇/摄影

猜你喜欢
境界中华道德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品“境界”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慎独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