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许幸之诗歌创作的艺术风格

2015-10-29 16:41王婷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5年3期
关键词:歌女音乐性乐曲

王婷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0)

论许幸之诗歌创作的艺术风格

王婷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0)

许幸之诗歌的艺术创作因受到其绘画、电影编导艺术经历的影响,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绘画性的诗歌描写多出现在风景、人物创作中,音乐性的特点在诗歌语言、结构、与音乐的配合等方面有所体现。

许幸之;诗歌;绘画性;音乐性

一、绘画性手法的诗歌描写

许幸之从事过绘画、电影戏剧的工作,对事物的画面感更为敏感,其不同时期的诗歌作品多呈现出绘画性的描写,诗歌和绘画这两个不同门类的艺术实现了融会贯通,可谓“诗中有画”。

许幸之早期诗歌呈现出田园牧歌式的清新、自然,描绘出的画面与其当时风景画有异曲同工之妙。徐懋庸曾评价:“看了之后,忽然记得他也发表过诗,这才知道他的诗和画正是一派:清新、自然,宜于写风景,如《水边小屋》、《白璧之家》、《庭院》、《棕榈》等幅,实在是很富于田园诗趣的小品。……许先生的绘画,实在就是他的诗——一个温柔敦厚的田园诗人的诗。”①

许幸之具有现实性的歌咏农村悲剧的诗篇中,同样充满了绘画的描写,这些描写虽不是灿烂辉煌,却也增加了其挽歌式的情绪。有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也有对环境的描写:

巍峨的城堡之上,乱石垒垒,纵横的山川之间,草木缤纷。……初春的微风,吹动着河边的杨柳,黄昏的细雨,打落了深院的梨花。白鸽不住地在城雉之间飞翔,仿佛在找寻它们主人的宅家。②

这样的描写,无疑是那个时代的环境和人物的素描或油画,给诗歌的接受者以更深刻的震撼。同时,增加了诗歌的艺术性,使诗歌所要描写的农村的破产、农民的崩溃、诗人的悲痛更为具体。

二、音乐节奏的诗歌抒情

对中国诗歌研究颇有影响的日本学者松浦友久在其《中国诗歌原理》中对诗歌的音乐性作出了这样的解释:“其一,指‘诗歌本身内在的音乐性’。全面地说,即‘韵诗’与‘意象’相融合的‘语言表现本身的音乐性’,亦可称作诗歌的‘语言音乐性’。其二,指‘附着于歌辞(供歌唱之诗)的乐曲性’。”③

虽然许幸之的诗歌并非格律诗,但仍能在他的诗歌中能够捕捉到不多的用韵的痕迹,在每行诗的末尾出现韵脚。在诗句中用韵,使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句与句之间存在连贯性,使情绪能够得到延续和积攒。许幸之有些诗歌非常运用排比、复沓。《暴风雨》中尽是同类物象的排比,形成一种进行曲式的追逐气势。这使诗人对自然灾害象征的社会黑暗和反动势力的控诉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像鼓点一样落下来,非常具有音乐性。

苏珊·朗格说:“衡量一首好歌词的尺度,就是它转化为音乐的能力”④。演唱者演唱时是按照乐曲的节拍、旋律、节奏来演唱,与读者朗诵诗歌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许幸之曾于1936年元旦加入吕骥、孙师毅组织的“词曲作者联谊会”。他创作了多首广为传唱的诗歌,如《铁蹄下的歌女》、《红粉佳人》、《囚徒的呐喊》、《摇篮曲》、《锒铛歌》。

《铁蹄下的歌女》是口语化的语言,整首诗共分三节,每节四句,其顿式安排都有一定的规律。第一节是3、3、4、4次,第二节是2、3、3、4次,第三节是5、5、4、3次。每节中所包涵的每句话的字数变化也是有规律的:第一节是6、6、8、9,第二节是6、6、8、8,第三节是8、8、9、8。作为歌曲传唱,其语言的语义是不可忽视的,诗歌与乐曲结合表达主题。《铁蹄下的歌女》是以歌女的口吻讲述了自己卖唱、献舞等饥寒交迫、漂泊不定的生活。

《铁蹄下的歌女》的谱曲采用非常典型的五声宫调式与五声徵调式。整首乐曲为三部曲式,乐曲中三段的情绪调式的对比达到了诗歌本身所不能达到的高峰。装饰音、节拍、音区和音高的变化等方式,对演唱诗歌时的发音和情绪表达以及演唱主体的形象塑造起到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乐曲分别在第一节中第一句和第二句的两个“处”字上使用了类型为前双倚音的装饰音,使演唱效果明亮、华丽。

《红粉佳人》以一个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妓女的口吻讲述的自己生活,整首诗情绪哀伤、平缓,基本没有起伏,像是一个舞女在生命的最后凄苦、悲惨的人生的回望。《红粉佳人》整首诗顿式单一,以顿4次为主,为4、4、4、4、4、3、4、4、4、4、2、4、4、3次。朗诵时音的停顿规律产生一种统一的节奏,使情绪起伏趋于平稳,起伏不大。

《红粉佳人》的调式为西洋宣叙调,此类调式是一字一音、旋律起伏不大、情绪柔和暗淡,音程变化非常小,音域非常窄。与诗歌语言顿式的相对整一、内容的诉说哀怨契合,对诗歌内容即一个舞女对自己身世的无奈、哀怨,对未来的绝望起到渲染效果。更有助于电影《红粉飘零》表现出乱世红尘女子漂泊不定的命运。

综上,许幸之诗歌在追求语言的音乐性的同时,还可以借助音乐这种无形但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艺术形式,使诗歌这种艺术形式在演绎方式上发生变化,并成为更动人的艺术形式——歌诗。

注释:

①徐懋庸.徐懋庸文集(第2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53.

②许幸之,郑正.许幸之诗集[M].香港:天马图书出版公司,2004:187.

③松浦友久,孙吕武,郑天刚(译).中国诗歌原理[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268.

④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18.

I207.22

A

1005-5312(2015)08-0014-01

猜你喜欢
歌女音乐性乐曲
始乱
上海老歌中“歌女”形象矮化的原因分析
从音响性往音乐性的转变Esoteric(第一极品)Grandioso P1X/Grandioso D1X分体SACD/CD机
蚯蚓·地龙·歌女
颇有音乐性与弹性的新作 HiVi(惠威)SUB12S超低音音箱
论晏几道的恋情词
勃拉姆斯《弦乐六重奏》(Op.18)中的“家庭音乐性”
准妈妈必听十首胎教乐曲
悲伤的乐曲
练乐曲vs基础练习